根據研究表明,加裡曼丹島的原始居民早在3000年前就遷移到馬拉加西。數百年後,來自蘇門答臘、爪哇等地的馬來人遷入,阿拉伯人還有波斯人、印度人之後遷入。
這些群體長期接觸并通婚,最終形成了現代馬拉加西人。從外表上看,馬拉加西人是淺棕色和黃色的。身材矮小,嘴唇薄,鼻子小;不像非洲黑人,膚色黑焦,身材高大。卻很像今天的東南亞居民。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馬拉加西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簡稱馬拉加西。是位于印度洋西部的非洲島國,隔莫三鼻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馬拉加西島全島由火山岩構成,作為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的島嶼,馬國土面積590750平方公裡 。
馬拉加西氣候多樣,東部屬于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中部高原屬于熱帶高原氣候,氣候溫和,西部處在背風一側,降水較少,屬于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則屬于半幹旱氣候。
曆史沿革
16世紀末伊麥利那人在馬拉加西中部建立了伊麥利那王國。
1794年伊麥利那王國發展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并于19世紀初統一全島,建立馬拉加西王國。
1896年淪為法國殖民地,
1958年10月14日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内的自治共和國。
1960年6月26日宣布獨立,成立馬爾加什共和國,亦稱第一共和國。
1975年12月21日,改國名為馬拉加西民主共和國,亦稱第二共和國。
1992年8月19日,馬舉行全民公投,通過“第三共和國憲法”,改國名為馬拉加西共和國。
國旗
國旗
呈長方形,長寬之比為3:2。靠旗杆一側為白色豎長方形,旗面右側為上紅下綠兩個橫長方形,三個長方形面積相等。白色象征純潔,紅色象征主權,綠色象征希望。
“千人勇士城”——塔那那利佛
首都——塔那那利佛
塔那那利佛 (Tananarive) 位于南緯18°58′,東經47°30′,坐落在馬拉加西中部高原一個馬蹄形的山脊上,海拔1000至2000米之間,是一座接近南回歸線的高原城市。
舊稱“阿納拉曼加”。建于十七世紀。塔那那利佛約在1625年由安德裡安賈卡王建立,城名(在馬拉加西語意為“千人勇士之城”)取自安德裡安賈卡調配守衛該城的士兵人數。
此後一段長時間該城是霍瓦人酋長的主要村莊,當他們占領馬拉加西的更多土地,該城的地位變得尤為重要,并發展成一座擁有8萬人口的城鎮。
1793年,該城成為伊麥利那王國的首都。馬拉加西王國第一位國王拉達馬一世征服馬島大部分地區,塔那那利佛随之成為全國的行政中心。
主要參數
人口及語言
2022年,人口約2800萬。
馬拉加西人占總人口的98%以上,由18個民族組成,其中較大的有:伊麥利那(占總人口的26.1%)、貝希米紮拉卡(14.1%)、貝希略(12%)、希米赫特(7.2%)、薩卡拉瓦(5.8%)、安坦德羅(5.3%)和安泰薩卡(5%)等。
在馬定居的尚有少數科摩羅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法國人,另有華僑和華裔約5萬人。民族語言為馬拉加西語(屬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官方通用法語。
經濟
2020年經濟指數:
國内生産總值 | 124.47億美元 |
人均國内生産總值 | 454.3美元 |
經濟增長率 | -3.8% |
貨币名稱 | 阿裡亞裡 |
匯率 | 1美元=3798阿裡亞裡 |
通貨膨脹率 | 4.1% |
馬拉加西屬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嚴重依賴外援,工業基礎薄弱。1997至2000年,經濟年均增長4.5%。
2003至2006年,年均經濟增長率6.2%
2009年馬政治危機發生後,經濟社會秩序陷入混亂。
2014年埃裡上台後,積極争取國際社會恢複對馬援助,制定2年期國家發展緊急計劃和2015-2019國家發展規劃,緻力于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創造就業。2019年1月拉喬利納當選總統後,緻力于實施“馬拉加西振興倡議”,推動能源、農業、住房、衛生、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建設。
與中國外交關系
中馬1972年11月6日建交,友好合作,發展順利
中馬互利合作始于1985年。2021年,雙邊貿易額為16.13億美元,同比增長41.9%。其中,中國出口12.83億美元,同比增長28.6%,進口3.29億美元,同比增長137.5%。
中國主要出口紡織紗線、電子産品、機電産品等,進口礦砂、農産品等。
中國自1975年起向馬派遣醫療隊,現有4個援馬醫療點,迄今已派出22批共626人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雙方積極開展抗疫合作,中方向馬方提供抗疫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