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烽火戲諸侯竟是杜撰的!

烽火戲諸侯這件事發生在西周末年。周幽王姬宮涅為博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使得各諸侯兵馬趕來救援,結果卻因事不湊巧,沒有及時趕到。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這段曆史出自《史記·秦本紀》:“(周幽王)廢申後及太子宜臼,廢褒姒為庶人,盡滅其家。(褒姒)不愛笑,故作孽也。”

然而後來很多史學家經過考證發現了“烽火戲諸侯”的真相是完全被歪曲的。因為《史記》記載中烽火是不會點燃的,如果真的點起火來不會出現這麼大的動靜。至于後面大家耳熟能詳的“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也完全是後人杜撰出來的,曆史上并沒有這個人。

烽火戲諸侯竟是杜撰的!

一、烽火是點燃的,但是不會發生

《史記》裡的記載:“(周幽王)廢申後及太子宜臼,廢褒姒,宮刑,以諸侯之女為後、太子。幽王自廢于西宮,諸侯皆去”

周幽王沒有廢掉申後,也沒有殺了她。而是把申後送到了娘家申國。周幽王與申國的關系是很好的,是以把褒姒送給了申國當王後。但是因為申王後不受寵,是以申後被幽王廢除。

西周末年,周幽王因為寵愛褒姒一笑而被犬戎所殺。而這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卻是後人杜撰的,完全是一個子虛烏有的故事。他杜撰出來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沒有烽火,諸侯們都不知道烽火已經被點燃了。

在春秋時期沒有烽火系統之前,很多事情都是依靠口頭傳話的。比如在戰争中遇到緊急情況,雙方會在營門前燃起一堆火以示警告,這個時候其他地方就會看到火光、聽到喊話的聲音并前來救援。

周幽王點燃烽火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後的第二年)。那個時候各地諸侯還沒有到齊國、晉國、楚國等國家來救援西周。

周幽王并沒有親自點燃烽火。但是根據《史記》中的記載來看他是親自點燃烽火的:“幽王時無道,諸侯多暴,國人莫敢出外,公侯多離國”

可見當時各地諸侯對周王室都是很失望的。周幽王作為一國之君卻不能控制自己國内的情況,可以說是爛泥扶不上牆。

是以各國諸侯也都在觀望到底是哪一方先點燃了烽火。如果雙方誰先點燃烽火就說明誰就有資格率先救援周幽王了。如果這時周幽王不發話并點燃了烽火,那麼隻能說明是犬戎先發兵進攻了周王室。

烽火戲諸侯竟是杜撰的!

1、西周初年的内憂外患

周朝在周武王時期就已經有了很大的實力,他在滅掉商朝的過程中功勞很大。但是周武王在滅掉商朝後,并沒有把周王朝的都城遷到關中。因為他擔心那裡是天險之地,一旦有外敵入侵就難以防守。

是以周武王遷都後,他的弟弟周公旦又把都城遷到了東都鎬京。而周武王為什麼要把都城遷到鎬京呢?其實這裡的地理位置也是很重要的。西周建立後,周王朝把首都從關中遷到了鎬京。關中在當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區,很多國家都在這裡駐紮軍隊和建都。而鎬京則位于鎬京西北方向,不僅交通便利而且也可以避免敵人的襲擊。

是以當時鎬京被稱為“諸侯會盟之所”,這裡也是各國諸侯在朝拜天子時會聚的地方。是以犬戎也想要在這裡尋找機會攻打周朝的都城。

2、西周後期的内憂外患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春秋時期的諸侯們一直在忙着與自己國家内的人戰鬥。因為他們面對的敵人都是一個厲害。晉國、楚國、齊國、秦國等國都有自己的内部沖突。

晉國國内的世卿們與各諸侯之間也經常發生沖突。晉國國君晉文公的兒子被殺,他的繼承人晉獻公就對晉國各個地方都有過征伐。公元前656年,晉國發生了城濮之戰。晉文公稱霸之後,他的兒子晉成公和晉靈公為了争奪國君之位,于是便爆發了一場内亂。

而秦國與晉國同屬周朝宗室,雙方在東周初期也時常發生沖突。公元前668年,秦穆公為了争奪西戎之地與其他諸侯發生戰争。其實秦穆公與各諸侯之間關系一直是不錯的,因為秦穆公對西方少數民族一直都是很友好的,而他們也願意為秦國提供幫助。

可是秦國内部還是發生了内亂。秦穆公死後他的兒子繼位,可是沒多久就被各諸侯攻破都城将其俘虜了去做了俘虜。

這是由于周孝王去世後他的兒子們争奪王位,最終導緻周厲王被放逐到了西方。是以說秦國與各諸侯之間關系一直不錯,而内部發生戰争也是必然的結果。

3、褒姒不會笑

因為褒姒沒有笑過,是以人們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也存在疑問。但是根據《史記》的記載,周幽王是曾經很寵愛褒姒的。而且有很多人認為褒姒不笑是因為笑不出來。

首先我們要知道“笑不出來”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笑不出來”是說被人強迫着憋笑,這種情況下是很痛苦的。根據《史記》中的記載,周幽王每次想要開心地笑但是都會被褒姒嘲笑:“幽王欲樂,褒姒笑道,幽王曰:‘吾日暮途遠,汝足不可停!’”

而周幽王為了讓褒姒開心就答應了她的要求。《史記》中還記載“太子宜臼有寵于褒,後廢”根據這個記載,褒姒是不可能喜歡上太子宜臼的。

如果太子宜臼真的有寵于褒姒那為什麼太子還要被廢呢?因為周幽王無道無德,申後也不能自保。

是以周幽王是因為寵愛褒姒才被廢掉的,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才把申後和太子宜臼廢掉的。後來又因為寵信褒姒廢掉了申後和宜臼才有了褒姒和申後一笑而被周幽王重新冊封為王後。

二、周幽王是被後人抹黑了

《史記·秦本紀》中的“廢申後及太子宜臼,廢褒姒為庶人,盡滅其家”,司馬遷的意思就是周幽王把申後和太子都廢掉了。司馬遷這句話雖然有點不近情理,但卻是符合曆史事實的。因為根據史料記載周幽王是一個荒淫無道、殘暴不仁的君主,他不僅廢了申後和太子,還把申國國君申侯之子)的女兒殺死。還有在《史記·秦本紀》中也有記載,周幽王與褒姒感情不和。褒姒的兒子叫伯服,周幽王想讓褒姒的兒子做太子,就把伯服送到鄭國。鄭伯聽聞這個消息後很害怕,就偷偷地去見周幽王和褒姒,說:“你們要是不立太子我就去為父報仇。”周幽王大怒道:“我要殺了你這個逆子!”

就這樣褒姒和伯服在鄭國被鄭莊公殺掉了。後來鄭莊公的兒子忽繼位,這位忽公子無鹽(伯服的字)的母親是虢國國君虢公的女兒,而虢國是西周最強大的國家。他在周幽王叛亂時逃到了申國避難。後來申伯(鄭莊公之子)與夫人姬申一起救了鄭國,并将褒姒獻給了周幽王。申伯是鄭莊公的親舅舅,又是申侯之女嫁給周幽王為夫人。姬申的夫人(申後)當時已經懷孕十個月了。

周幽王得到褒姒以後非常喜歡她。由于當時西戎經常騷擾周朝邊境,是以周幽王就在京城附近建築了一座新的都邑叫做鎬京(今陝西西安市),以躲避西戎對京城的侵擾。鎬京修建好以後周幽王就開始大興土木修建王宮、宮殿以及各種宮殿和園林,并把他最心愛的褒姒居住在其中。據史書記載,當時宮中所有的女人都有名字(這些名字是用來做陪葬用的),褒姒也在其中。後來申候聽說這件事以後非常生氣就去向周幽王求情,要求把褒姒還給自己兒子做媳婦。周幽王當然不肯把褒姒還給申候了,申侯于是就起兵攻打鎬京。

在周幽王和虢國、秦人作戰時,褒姒經常抱着孩子坐在馬車上指揮戰鬥。周幽王覺得很奇怪就問身邊人這是誰的孩子?虢國大臣虢文公說這是褒姒的孩子。後來周幽王指令人把褒姒殺死了。還下令将鎬京附近所有的美女全都接到王宮裡面來侍候褒姒。周幽王對褒姒非常寵愛,于是就更加寵愛申侯和虢國國君之女虢充公。

有一天太子宜臼是指太子伯服)在他母親的靈位前哭得很傷心。于是他就問他母親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原來有一天太子伯服在周幽王面前哭了兩次都沒有得到褒姒的笑臉而感到很難過,就對父親說:“如果我們将來繼承王位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于是太子伯服就問父親如何做才能得到褒姒笑容。周幽王覺得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就說:“隻要你好好學習《詩》《書》,再把《詩經》《尚書》背熟了就可以得到褒而笑了。”太子伯服答應了父親一定會好好學習《詩》《書》再把《詩經》背熟。

烽火戲諸侯竟是杜撰的!

三、“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有誇大的成分

這個故事也是後世文人所杜撰出來的,是以史書記載的烽火也是有誇大的成分。

根據《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周幽王為褒姒廢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褒姒進谏曰:‘廢長立幼,天下所不容,不可不察也。’幽王曰:‘伯服可為後。’

幽王之子太子宜臼已立,幽王與褒姒之子伯服皆失其位,乃更造烽火,以望北地。諸侯聞之,盡自秦、晉等處會諸侯于骊山之下。”

從這段記載來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中最重要的就是“伯服可為後”一句,它明确說明了周幽王立了太子宜臼不喜歡這個兒子而想要換掉他。

但是當犬戎攻入鎬京之後卻看到了這樣一幕:周幽王為了博褒姒一笑,竟不惜點燃烽火。這導緻各路諸侯以為京城有變,紛紛前來救援。在這種情況下犬戎軍隊輕而易舉的攻破了鎬京,殺死了周幽王。那麼如果沒有這樣的記載這些故事就不成立了嗎?

事實上這段曆史并沒有記載是西周滅亡的原因。從周幽王被殺到犬戎攻破鎬京以及諸侯前來救援的時間都有很大的出入,而這些出入不是因為烽火戲諸侯這一故事造成的。可見這個故事也有誇大的成分。

烽火戲諸侯竟是杜撰的!

1、西周滅亡的原因是周王室衰落

西周滅亡的原因是周幽王死後,他的兒子周平王在鄭莊公(姬寤生)的幫助下趕走了周幽王,然後遷都洛邑,史稱東周。而西周的滅亡又有另外兩個原因:一是平王繼位後,開始不受控制。他在鄭莊公的建議下開始親政,在鄭莊公的幫助下,他開始打壓舊貴族、重建政治制度,這使得當時周王室在政治上有了很大的優勢。但是由于他将王權交給了鄭莊公,是以導緻他開始被自己曾經的敵人所壓制。

二是因為平王東遷之後,中原地區政治上出現了一段真空期。由于周王室所控制的地區有限,是以周王室需要不斷擴張才能保證自己的地位。但是東周開始後周王室實力下降,并且由于周平王在遷都洛邑後加強了對王室土地的控制,使得周王室逐漸失去了對周邊地區控制的能力。是以東周開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内都沒有出現一個較強的諸侯國來和周王室相抗衡。

由于這兩個原因導緻周王室不斷衰落。從曆史上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戰國時期也有過一段諸侯割據、諸侯争霸的局面。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實力下降所緻。因為沒有一個較強的諸侯國來和周王室相抗衡,是以也就很難保證周天子對周邊地區的控制能力。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西周後期周王室實力下降這一原因是導緻西周滅亡一個重要因素。而在犬戎攻破鎬京之後周王室雖然依然控制着中原地區,但是對于其他諸侯國都是無法控制和影響的,這就使得這些諸侯國之間都很難形成合力來抵抗犬戎。而這種情況下諸侯們便紛紛起來反叛,造成了西周最後亡國之禍。

2、西周末年諸侯國勢力強大

根據《史記·秦本紀》中的記載,在周幽王被殺後,他的弟弟宜臼繼位,宜臼就是曆史上所說的周平王。在西周時期雖然存在着“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傳統,但是這個時期的諸侯國實力并不強大,諸侯國之間也都是松散的聯盟。而在平王時期周王室雖然依舊有很強的控制力,但是相對于西周末年已經是大不如前了。

根據《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平王崩,太子壽立。是歲,秦襄公派兵護送平王的靈柩回到秦國。此後秦國開始有了很大發展。公元前770年周幽王被殺,太子宜臼繼位後,就是周平王,是為周桓王。自此周王室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十四年(公元前771年)八月壬申,王命晉、齊、鄭、衛、陳、蔡、許、曹等國送太子宜臼至秦,立為王。”從以上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周王室并沒有徹底滅亡,在平王時期還是有一些諸侯國存在的。但是在這個時期他們也沒有和周朝王室進行有效的溝通。同時周朝也沒有能力對他們進行有效控制。而周天子也失去了對這些諸侯國的控制力。是以諸侯國之間就出現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他們開始互相征伐,甚至爆發了“春秋戰國”這樣大規模戰争。同時在這個時期西周王室和諸侯國内部也開始出現了權力鬥争的情況。是以也使得西周末年的諸侯國實力大大增強。

3、西周滅亡不是因為“烽火戲諸侯”

從以上的叙述我們可以看出,在史書中關于西周滅亡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周幽王因為烽火戲諸侯而被殺死。但是除此之外并沒有更多的記載,這就導緻後世在研究西周滅亡原因的時候有很大的困難。而關于這一點《史記·秦本紀》中也有所記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結果死在了申國和褒國,而并不是因為這個故事。”我們可以通過這句話來分析一下西周滅亡的原因:第一,西周之是以滅亡是因為周幽王因為烽火戲諸侯而被殺死;第二,西周的滅亡并不是因為烽火戲諸侯這一事件;第三,當時犬戎攻破鎬京時并沒有諸侯前來救援。如果真的是因為烽火戲諸侯而被殺死的話那麼他的父親周厲王不會做這樣一件事。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并不真實,也不可能成為西周滅亡原因的重要線索。

在後世的很多曆史書籍中都有關于“烽火戲諸侯”這一故事的記載,但是這并沒有成為導緻西周滅亡的原因。我們可以發現烽火戲諸侯這一故事是後人杜撰出來的,而并非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是以關于西周滅亡原因的研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烽火戲諸侯也不會成為西周滅亡原因的重要線索。

4、“西周滅亡”并非指周幽王被殺,而是指周幽王被殺後的東周

關于“西周滅亡”這一說法,早在西周初年就已經流傳開來,在《尚書·武成》中有這麼一段記載:“文王既卒,成王立。有虞氏始為天子,成王令虞候曰:‘不怠不荒,上惠下恤。’”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當時周武王剛剛去世,周成王還在年幼之中,就由他的父親周公旦代理政務。在周公攝政時期是比較穩定的,《尚書·文侯之命》中記載周公曾在這一期間多次派遣使者出使各地安撫諸侯,維護周朝統治秩序。是以後人将這些事情當作是周成王繼位後所做的事情。但是事實上這段曆史并沒有記載周成王是如何繼位的,是以他繼位後所做的事也很難用來作為西周滅亡的依據。

西周滅亡的原因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因為周幽王荒淫無道導緻了諸侯叛變。關于這個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提出過,例如《國語·鄭語》中記載:“晉侯使卿士宣伯伐鄭。鄭伯友于晉。及鄭伯友于晉,晉人盟于城濮,其大夫請以子之車服賜晉公子之乘。子曰:‘苟無德而可為乎?請得先正我而後求國焉。’于是不受。”這段話是說晉侯在和鄭伯在城濮決戰之前,晉侯問他應該怎麼辦才能赢得這場戰争的勝利,而鄭伯卻說出了這麼一番話:“苟無德而可為乎?請得先正我而後求國焉”,這句話翻譯成現代的語言就是“如果沒有德行而可以成為國君的話,請先修養自己而後再謀求國家之事。”其實這段記載的意思是晉侯與鄭伯在城濮決戰之前就已經對戰争有了一定的準備了,但是因為當時鄭伯沒有将晉國準備好的情況告訴晉侯這才導緻了最終戰争的失敗。

是以“西周滅亡”這一說法指的是周幽王被殺後西周滅亡之說,而非指周幽王被殺後西周滅亡的原因。不過周幽王被殺之後各諸侯都前來救援這一點卻是千真萬确的事。如果沒有諸侯來救西周也就不會滅亡了,是以“西周滅亡”這一說法更多是後人根據史實所杜撰出來的故事。

四、周幽王是被奸臣所殺

《史記》記載,周幽王被殺是因為褒姒不愛笑,因為有奸臣在後面使壞。

這個奸臣就是虢石父。

《史記》中記載“申後與太子宜臼不睦,将廢之”,這裡的“申侯”就是申王的父親。

周幽王廢申後和太子宜臼這件事是他的太子姬宜臼不願意見到的。

于是申侯就聯合虢石父,設計把太子宜臼趕出了鎬京,周幽王也就順理成章地被殺了。

然而據《史記》記載,周幽王不僅沒有被殺,還給自己加了一個“昏君”的谥号,也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幽王”。

同時史學家們還認為周幽王之是以死在骊山之下而不是骊山之上,并不是因為沒有點燃烽火,而是他得罪了當時最大的勢力犬戎。

周幽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得罪過申國,再加上當時申國與犬戎結盟。

是以後來在犬戎攻打鎬京的時候,周幽王居然連自己的國家都顧不上了,這讓大臣們怎麼可能不生氣呢?

1、周幽王的曆史

周幽王,本名姬奭。姬奭是周宣王的兒子,西周第八位君主。周宣王去世後,其子姬封繼位,是為周幽王。

在周幽王繼位的第三年(前781年),申侯擁立他為太子。姬封對申侯非常不滿,于是在第二年聯合犬戎進攻鎬京。然而犬戎很快就攻破了鎬京,周幽王被俘。

申侯聯合虢石父擁立姬宜臼為天子。然而姬宜臼在即位不久之後就把褒姒獻給了自己的父親——申侯。

姬宜臼名平,是申侯和虢石父的兒子。因為母親褒姒喜歡笑,是以他被稱為“褒姒”,并且還有一座叫做“褒城”的城池。

據《史記》記載,周幽王被殺之後不久就發生了“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然而根據其他史料記載周幽王是一個非常荒淫無道的君主。從這些記載來看,似乎周幽王的确是被殺死在骊山之上而不是死在鎬京之中。

然而據《史記》記載,周幽王被殺後西周滅亡。而根據《左傳》記載,由于當時的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不斷,是以申國和犬戎等國與西周就組成了聯盟。在當時聯盟中有一個叫做“犬戎”的諸侯國非常強大,而虢石父正是那個強大的諸侯國犬戎的将軍。

根據《史記》和《左傳》的記載,西周滅亡之後周幽王又被諸侯們一起擁立為新的天子。而在周幽王在位期間發生過三次著名的事件:第一次是申、虢兩國聯合攻打西周;第二次是西周的百姓紛紛起來反抗褒姒;第三次是犬戎攻破鎬京并殺死周幽王,最後是周幽王被殺。

根據史料來看,無論是曆史還是《史記》中的記載都不能作為論證周幽王被殺是事實。

2、褒姒為什麼不笑?

那麼褒姒為什麼不笑呢?《史記》記載說,周幽王沒有點燃烽火,大臣們就已經知道了這件事,也就沒人再去勸周幽王點燃烽火了。但是虢石父卻還勸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這就激怒了周幽王,是以在他死後,褒姒就沒有笑過。這個記載聽上去還是有點道理的,但是也不能說全錯。

因為我們在前面講過《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和他的父親司馬談都是很相信當時的占蔔之術的。再加上那個時候是以五行相生相克作為吉兇的主要依據。是以當時流傳着一句話:“金火相戰,金克木”,是以周朝不能夠再繼續“火克金”了。

而那個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就是周幽王曾經發動過一次叛亂,結果被自己手下的将軍所殺。後來為了表示自己沒有忘記這個“仇”,他就把這個将軍的女兒嫁給了他。這位将軍因為和周幽王的關系比較好,是以他就把這個女兒嫁給了周幽王。後來這位将軍因為得罪了周幽王而被殺了,但是這個女兒卻被周幽王收在宮中做了宮女。然後周幽王死後她就被獻給了申國,這位姑娘就是褒姒。

是以從這一點來看的話,《史記》裡說的“烽火戲諸侯”隻是一種對褒姒和虢石父在骊山上的一番故事的杜撰,并不是真的有這樣一場戲存在。而且根據《史記》裡的記載,周幽王被殺時還是很有誠意地點燃了烽火的。是以周幽王被殺和褒姒沒有笑并不是一件事。這個說法是比較可信的!

你們覺得這個說法可信嗎?

3、西周滅亡是不是因為烽火戲諸侯?

據《史記》記載,周幽王死後,申侯聯合犬戎攻打鎬京,殺死了周幽王。為了鞏固統治,周平王把太子宜臼的兒子伯服送到了周王室,讓他繼位成為新的周王。不久之後,犬戎進攻鎬京,殺了伯服,西周從此滅亡。

是以嚴格意義上來說,烽火戲諸侯并不是西周滅亡的原因。雖然說“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很可能是後人杜撰的,但是至少可以說明,西周覆滅這個事件發生在“春秋五霸”中的最後一霸——齊國身上。

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齊國是和周王朝的最後一個諸侯國。當犬戎打到了周王室的首都鎬京之後,齊國國君首先想到的是讓自己的國君向周王朝請救兵來打退了犬戎。同時,當時齊國也知道了犬戎要攻打自己的首都鎬京,是以齊國也派出了軍隊前去支援。

然而就在齊國軍隊要打到鎬京的時候,周王室派去救駕的軍隊居然不戰自退了。當時齊國使者還向周平王表示:“如果您能讓犬戎退兵的話,我們一定會考慮把首都遷到齊國去!”

周平王當時雖然是名義上的君主,但是他連自己國家都顧不上了。在這個時候去支援齊國當然是有心無力、無能為力。而對于齊國來說更是如此,因為他們已經得罪了犬戎,現在又要去支援齊國。如果他們成功退兵的話,那也就意味着周王朝面臨着亡國的危險。是以周平王才會表示出“不戰自退”這麼明顯而又無奈的意思!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讓犬戎打到鎬京之後沒有對周王室構成嚴重威脅。

4、為什麼說周幽王不是被殺的,而是被廢的呢?

《史記》中記載周幽王是被殺的,可是這一句話隻是一個引子。接下來說的才是重點。周幽王之是以被殺,是因為他沒有點燃烽火,而且他也沒有把自己的國家顧好。如果周幽王真的點燃烽火,那麼諸侯們就會覺得周幽王不尊重他們,于是諸侯就會前來讨伐周幽王。

但是最後烽火戲諸侯隻是一個引子,真正讓周幽王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他得罪了申國和虢石父,而不是點燃了烽火。

以上幾點分析可以說是史學家們根據史料進行合理推斷出來的結論,但是曆史究竟有沒有這麼寫我個人覺得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了解曆史的真相,而不能因為一部所謂的史書就認為它是真實的。

烽火戲諸侯其實就是杜撰出來的一個故事。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報紙、電視和網際網路,人們擷取資訊主要靠口口相傳。是以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注定要被人編造出來。

随着時間的推移和資訊的傳播,現在這個故事已經廣為人知了,幾乎人人都知道它的存在了。甚至我們現在看到很多文章也都喜歡用“烽火戲諸侯”這樣的标題來吸引讀者閱讀。

五、曆史上沒有這個人

這就是為什麼“烽火戲諸侯”這件事是假的。

就是這段話,把周幽王寵幸的骊姬和太子宜臼一起給廢了,最終導緻西周滅亡。

那麼曆史上真的有這個人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這件事是在《史記》之前記載的。

周宣王姬靜在位時,有一個寵姬叫骊姬。這個骊姬很得寵,宣王對她非常寵愛。宣王死後太子宜臼繼位,也就是周幽王,而骊姬作為父親的寵妃自然成為太子最好的朋友。

這個骊姬也很有野心,她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但當時周幽王沒有立太子之意。為了讨好父親宣王,她經常在宣王面前說自己有多能幹、多賢能。這時候周幽王就不高興了:我沒說過要立你為太子吧?

但是由于當時周幽王太忙了,并沒有顧上這件事。過了幾年,他突然想起來了這件事,于是就讓骊姬去試探一下。骊姬一看自己的機會來了,她假裝懷孕的事被太子知道了,太子就請大臣們替他出氣。于是在骊姬的挑撥下周幽王就把太子宜臼給廢了。

而當時有一個人也為這件事受過牽連——周厲王。

烽火戲諸侯竟是杜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