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烽火戏诸侯竟是杜撰的!

烽火戏诸侯这件事发生在西周末年。周幽王姬宫涅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使得各诸侯兵马赶来救援,结果却因事不凑巧,没有及时赶到。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这段历史出自《史记·秦本纪》:“(周幽王)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废褒姒为庶人,尽灭其家。(褒姒)不爱笑,故作孽也。”

然而后来很多史学家经过考证发现了“烽火戏诸侯”的真相是完全被歪曲的。因为《史记》记载中烽火是不会点燃的,如果真的点起火来不会出现这么大的动静。至于后面大家耳熟能详的“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也完全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

烽火戏诸侯竟是杜撰的!

一、烽火是点燃的,但是不会发生

《史记》里的记载:“(周幽王)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废褒姒,宫刑,以诸侯之女为后、太子。幽王自废于西宫,诸侯皆去”

周幽王没有废掉申后,也没有杀了她。而是把申后送到了娘家申国。周幽王与申国的关系是很好的,所以把褒姒送给了申国当王后。但是因为申王后不受宠,所以申后被幽王废除。

西周末年,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一笑而被犬戎所杀。而这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却是后人杜撰的,完全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他杜撰出来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没有烽火,诸侯们都不知道烽火已经被点燃了。

在春秋时期没有烽火系统之前,很多事情都是依靠口头传话的。比如在战争中遇到紧急情况,双方会在营门前燃起一堆火以示警告,这个时候其他地方就会看到火光、听到喊话的声音并前来救援。

周幽王点燃烽火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后的第二年)。那个时候各地诸侯还没有到齐国、晋国、楚国等国家来救援西周。

周幽王并没有亲自点燃烽火。但是根据《史记》中的记载来看他是亲自点燃烽火的:“幽王时无道,诸侯多暴,国人莫敢出外,公侯多离国”

可见当时各地诸侯对周王室都是很失望的。周幽王作为一国之君却不能控制自己国内的情况,可以说是烂泥扶不上墙。

所以各国诸侯也都在观望到底是哪一方先点燃了烽火。如果双方谁先点燃烽火就说明谁就有资格率先救援周幽王了。如果这时周幽王不发话并点燃了烽火,那么只能说明是犬戎先发兵进攻了周王室。

烽火戏诸侯竟是杜撰的!

1、西周初年的内忧外患

周朝在周武王时期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实力,他在灭掉商朝的过程中功劳很大。但是周武王在灭掉商朝后,并没有把周王朝的都城迁到关中。因为他担心那里是天险之地,一旦有外敌入侵就难以防守。

所以周武王迁都后,他的弟弟周公旦又把都城迁到了东都镐京。而周武王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镐京呢?其实这里的地理位置也是很重要的。西周建立后,周王朝把首都从关中迁到了镐京。关中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很多国家都在这里驻扎军队和建都。而镐京则位于镐京西北方向,不仅交通便利而且也可以避免敌人的袭击。

所以当时镐京被称为“诸侯会盟之所”,这里也是各国诸侯在朝拜天子时会聚的地方。所以犬戎也想要在这里寻找机会攻打周朝的都城。

2、西周后期的内忧外患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春秋时期的诸侯们一直在忙着与自己国家内的人战斗。因为他们面对的敌人都是一个厉害。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等国都有自己的内部矛盾。

晋国国内的世卿们与各诸侯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晋国国君晋文公的儿子被杀,他的继承人晋献公就对晋国各个地方都有过征伐。公元前656年,晋国发生了城濮之战。晋文公称霸之后,他的儿子晋成公和晋灵公为了争夺国君之位,于是便爆发了一场内乱。

而秦国与晋国同属周朝宗室,双方在东周初期也时常发生冲突。公元前668年,秦穆公为了争夺西戎之地与其他诸侯发生战争。其实秦穆公与各诸侯之间关系一直是不错的,因为秦穆公对西方少数民族一直都是很友好的,而他们也愿意为秦国提供帮助。

可是秦国内部还是发生了内乱。秦穆公死后他的儿子继位,可是没多久就被各诸侯攻破都城将其俘虏了去做了俘虏。

这是由于周孝王去世后他的儿子们争夺王位,最终导致周厉王被放逐到了西方。所以说秦国与各诸侯之间关系一直不错,而内部发生战争也是必然的结果。

3、褒姒不会笑

因为褒姒没有笑过,所以人们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存在疑问。但是根据《史记》的记载,周幽王是曾经很宠爱褒姒的。而且有很多人认为褒姒不笑是因为笑不出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笑不出来”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笑不出来”是说被人强迫着憋笑,这种情况下是很痛苦的。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周幽王每次想要开心地笑但是都会被褒姒嘲笑:“幽王欲乐,褒姒笑道,幽王曰:‘吾日暮途远,汝足不可停!’”

而周幽王为了让褒姒开心就答应了她的要求。《史记》中还记载“太子宜臼有宠于褒,后废”根据这个记载,褒姒是不可能喜欢上太子宜臼的。

如果太子宜臼真的有宠于褒姒那为什么太子还要被废呢?因为周幽王无道无德,申后也不能自保。

所以周幽王是因为宠爱褒姒才被废掉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才把申后和太子宜臼废掉的。后来又因为宠信褒姒废掉了申后和宜臼才有了褒姒和申后一笑而被周幽王重新册封为王后。

二、周幽王是被后人抹黑了

《史记·秦本纪》中的“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废褒姒为庶人,尽灭其家”,司马迁的意思就是周幽王把申后和太子都废掉了。司马迁这句话虽然有点不近情理,但却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根据史料记载周幽王是一个荒淫无道、残暴不仁的君主,他不仅废了申后和太子,还把申国国君申侯之子)的女儿杀死。还有在《史记·秦本纪》中也有记载,周幽王与褒姒感情不和。褒姒的儿子叫伯服,周幽王想让褒姒的儿子做太子,就把伯服送到郑国。郑伯听闻这个消息后很害怕,就偷偷地去见周幽王和褒姒,说:“你们要是不立太子我就去为父报仇。”周幽王大怒道:“我要杀了你这个逆子!”

就这样褒姒和伯服在郑国被郑庄公杀掉了。后来郑庄公的儿子忽继位,这位忽公子无盐(伯服的字)的母亲是虢国国君虢公的女儿,而虢国是西周最强大的国家。他在周幽王叛乱时逃到了申国避难。后来申伯(郑庄公之子)与夫人姬申一起救了郑国,并将褒姒献给了周幽王。申伯是郑庄公的亲舅舅,又是申侯之女嫁给周幽王为夫人。姬申的夫人(申后)当时已经怀孕十个月了。

周幽王得到褒姒以后非常喜欢她。由于当时西戎经常骚扰周朝边境,所以周幽王就在京城附近建筑了一座新的都邑叫做镐京(今陕西西安市),以躲避西戎对京城的侵扰。镐京修建好以后周幽王就开始大兴土木修建王宫、宫殿以及各种宫殿和园林,并把他最心爱的褒姒居住在其中。据史书记载,当时宫中所有的女人都有名字(这些名字是用来做陪葬用的),褒姒也在其中。后来申候听说这件事以后非常生气就去向周幽王求情,要求把褒姒还给自己儿子做媳妇。周幽王当然不肯把褒姒还给申候了,申侯于是就起兵攻打镐京。

在周幽王和虢国、秦人作战时,褒姒经常抱着孩子坐在马车上指挥战斗。周幽王觉得很奇怪就问身边人这是谁的孩子?虢国大臣虢文公说这是褒姒的孩子。后来周幽王命令人把褒姒杀死了。还下令将镐京附近所有的美女全都接到王宫里面来侍候褒姒。周幽王对褒姒非常宠爱,于是就更加宠爱申侯和虢国国君之女虢充公。

有一天太子宜臼是指太子伯服)在他母亲的灵位前哭得很伤心。于是他就问他母亲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有一天太子伯服在周幽王面前哭了两次都没有得到褒姒的笑脸而感到很难过,就对父亲说:“如果我们将来继承王位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于是太子伯服就问父亲如何做才能得到褒姒笑容。周幽王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就说:“只要你好好学习《诗》《书》,再把《诗经》《尚书》背熟了就可以得到褒而笑了。”太子伯服答应了父亲一定会好好学习《诗》《书》再把《诗经》背熟。

烽火戏诸侯竟是杜撰的!

三、“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有夸大的成分

这个故事也是后世文人所杜撰出来的,因此史书记载的烽火也是有夸大的成分。

根据《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周幽王为褒姒废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褒姒进谏曰:‘废长立幼,天下所不容,不可不察也。’幽王曰:‘伯服可为后。’

幽王之子太子宜臼已立,幽王与褒姒之子伯服皆失其位,乃更造烽火,以望北地。诸侯闻之,尽自秦、晋等处会诸侯于骊山之下。”

从这段记载来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中最重要的就是“伯服可为后”一句,它明确说明了周幽王立了太子宜臼不喜欢这个儿子而想要换掉他。

但是当犬戎攻入镐京之后却看到了这样一幕:周幽王为了博褒姒一笑,竟不惜点燃烽火。这导致各路诸侯以为京城有变,纷纷前来救援。在这种情况下犬戎军队轻而易举的攻破了镐京,杀死了周幽王。那么如果没有这样的记载这些故事就不成立了吗?

事实上这段历史并没有记载是西周灭亡的原因。从周幽王被杀到犬戎攻破镐京以及诸侯前来救援的时间都有很大的出入,而这些出入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这一故事造成的。可见这个故事也有夸大的成分。

烽火戏诸侯竟是杜撰的!

1、西周灭亡的原因是周王室衰落

西周灭亡的原因是周幽王死后,他的儿子周平王在郑庄公(姬寤生)的帮助下赶走了周幽王,然后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而西周的灭亡又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是平王继位后,开始不受控制。他在郑庄公的建议下开始亲政,在郑庄公的帮助下,他开始打压旧贵族、重建政治制度,这使得当时周王室在政治上有了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他将王权交给了郑庄公,因此导致他开始被自己曾经的敌人所压制。

二是因为平王东迁之后,中原地区政治上出现了一段真空期。由于周王室所控制的地区有限,因此周王室需要不断扩张才能保证自己的地位。但是东周开始后周王室实力下降,并且由于周平王在迁都洛邑后加强了对王室土地的控制,使得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对周边地区控制的能力。因此东周开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出现一个较强的诸侯国来和周王室相抗衡。

由于这两个原因导致周王室不断衰落。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也有过一段诸侯割据、诸侯争霸的局面。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实力下降所致。因为没有一个较强的诸侯国来和周王室相抗衡,所以也就很难保证周天子对周边地区的控制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西周后期周王室实力下降这一原因是导致西周灭亡一个重要因素。而在犬戎攻破镐京之后周王室虽然依然控制着中原地区,但是对于其他诸侯国都是无法控制和影响的,这就使得这些诸侯国之间都很难形成合力来抵抗犬戎。而这种情况下诸侯们便纷纷起来反叛,造成了西周最后亡国之祸。

2、西周末年诸侯国势力强大

根据《史记·秦本纪》中的记载,在周幽王被杀后,他的弟弟宜臼继位,宜臼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周平王。在西周时期虽然存在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但是这个时期的诸侯国实力并不强大,诸侯国之间也都是松散的联盟。而在平王时期周王室虽然依旧有很强的控制力,但是相对于西周末年已经是大不如前了。

根据《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平王崩,太子寿立。是岁,秦襄公派兵护送平王的灵柩回到秦国。此后秦国开始有了很大发展。公元前770年周幽王被杀,太子宜臼继位后,就是周平王,是为周桓王。自此周王室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十四年(公元前771年)八月壬申,王命晋、齐、郑、卫、陈、蔡、许、曹等国送太子宜臼至秦,立为王。”从以上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周王室并没有彻底灭亡,在平王时期还是有一些诸侯国存在的。但是在这个时期他们也没有和周朝王室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周朝也没有能力对他们进行有效控制。而周天子也失去了对这些诸侯国的控制力。因此诸侯国之间就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他们开始互相征伐,甚至爆发了“春秋战国”这样大规模战争。同时在这个时期西周王室和诸侯国内部也开始出现了权力斗争的情况。因此也使得西周末年的诸侯国实力大大增强。

3、西周灭亡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

从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史书中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周幽王因为烽火戏诸侯而被杀死。但是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多的记载,这就导致后世在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时候有很大的困难。而关于这一点《史记·秦本纪》中也有所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死在了申国和褒国,而并不是因为这个故事。”我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来分析一下西周灭亡的原因:第一,西周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周幽王因为烽火戏诸侯而被杀死;第二,西周的灭亡并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这一事件;第三,当时犬戎攻破镐京时并没有诸侯前来救援。如果真的是因为烽火戏诸侯而被杀死的话那么他的父亲周厉王不会做这样一件事。因此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并不真实,也不可能成为西周灭亡原因的重要线索。

在后世的很多历史书籍中都有关于“烽火戏诸侯”这一故事的记载,但是这并没有成为导致西周灭亡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烽火戏诸侯这一故事是后人杜撰出来的,而并非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因此关于西周灭亡原因的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烽火戏诸侯也不会成为西周灭亡原因的重要线索。

4、“西周灭亡”并非指周幽王被杀,而是指周幽王被杀后的东周

关于“西周灭亡”这一说法,早在西周初年就已经流传开来,在《尚书·武成》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文王既卒,成王立。有虞氏始为天子,成王令虞候曰:‘不怠不荒,上惠下恤。’”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时周武王刚刚去世,周成王还在年幼之中,就由他的父亲周公旦代理政务。在周公摄政时期是比较稳定的,《尚书·文侯之命》中记载周公曾在这一期间多次派遣使者出使各地安抚诸侯,维护周朝统治秩序。因此后人将这些事情当作是周成王继位后所做的事情。但是事实上这段历史并没有记载周成王是如何继位的,因此他继位后所做的事也很难用来作为西周灭亡的依据。

西周灭亡的原因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因为周幽王荒淫无道导致了诸侯叛变。关于这个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提出过,例如《国语·郑语》中记载:“晋侯使卿士宣伯伐郑。郑伯友于晋。及郑伯友于晋,晋人盟于城濮,其大夫请以子之车服赐晋公子之乘。子曰:‘苟无德而可为乎?请得先正我而后求国焉。’于是不受。”这段话是说晋侯在和郑伯在城濮决战之前,晋侯问他应该怎么办才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而郑伯却说出了这么一番话:“苟无德而可为乎?请得先正我而后求国焉”,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如果没有德行而可以成为国君的话,请先修养自己而后再谋求国家之事。”其实这段记载的意思是晋侯与郑伯在城濮决战之前就已经对战争有了一定的准备了,但是因为当时郑伯没有将晋国准备好的情况告诉晋侯这才导致了最终战争的失败。

因此“西周灭亡”这一说法指的是周幽王被杀后西周灭亡之说,而非指周幽王被杀后西周灭亡的原因。不过周幽王被杀之后各诸侯都前来救援这一点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如果没有诸侯来救西周也就不会灭亡了,因此“西周灭亡”这一说法更多是后人根据史实所杜撰出来的故事。

四、周幽王是被奸臣所杀

《史记》记载,周幽王被杀是因为褒姒不爱笑,因为有奸臣在后面使坏。

这个奸臣就是虢石父。

《史记》中记载“申后与太子宜臼不睦,将废之”,这里的“申侯”就是申王的父亲。

周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宜臼这件事是他的太子姬宜臼不愿意见到的。

于是申侯就联合虢石父,设计把太子宜臼赶出了镐京,周幽王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杀了。

然而据《史记》记载,周幽王不仅没有被杀,还给自己加了一个“昏君”的谥号,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幽王”。

同时史学家们还认为周幽王之所以死在骊山之下而不是骊山之上,并不是因为没有点燃烽火,而是他得罪了当时最大的势力犬戎。

周幽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得罪过申国,再加上当时申国与犬戎结盟。

所以后来在犬戎攻打镐京的时候,周幽王居然连自己的国家都顾不上了,这让大臣们怎么可能不生气呢?

1、周幽王的历史

周幽王,本名姬奭。姬奭是周宣王的儿子,西周第八位君主。周宣王去世后,其子姬封继位,是为周幽王。

在周幽王继位的第三年(前781年),申侯拥立他为太子。姬封对申侯非常不满,于是在第二年联合犬戎进攻镐京。然而犬戎很快就攻破了镐京,周幽王被俘。

申侯联合虢石父拥立姬宜臼为天子。然而姬宜臼在即位不久之后就把褒姒献给了自己的父亲——申侯。

姬宜臼名平,是申侯和虢石父的儿子。因为母亲褒姒喜欢笑,所以他被称为“褒姒”,并且还有一座叫做“褒城”的城池。

据《史记》记载,周幽王被杀之后不久就发生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然而根据其他史料记载周幽王是一个非常荒淫无道的君主。从这些记载来看,似乎周幽王的确是被杀死在骊山之上而不是死在镐京之中。

然而据《史记》记载,周幽王被杀后西周灭亡。而根据《左传》记载,由于当时的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不断,所以申国和犬戎等国与西周就组成了联盟。在当时联盟中有一个叫做“犬戎”的诸侯国非常强大,而虢石父正是那个强大的诸侯国犬戎的将军。

根据《史记》和《左传》的记载,西周灭亡之后周幽王又被诸侯们一起拥立为新的天子。而在周幽王在位期间发生过三次著名的事件:第一次是申、虢两国联合攻打西周;第二次是西周的百姓纷纷起来反抗褒姒;第三次是犬戎攻破镐京并杀死周幽王,最后是周幽王被杀。

根据史料来看,无论是历史还是《史记》中的记载都不能作为论证周幽王被杀是事实。

2、褒姒为什么不笑?

那么褒姒为什么不笑呢?《史记》记载说,周幽王没有点燃烽火,大臣们就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也就没人再去劝周幽王点燃烽火了。但是虢石父却还劝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这就激怒了周幽王,所以在他死后,褒姒就没有笑过。这个记载听上去还是有点道理的,但是也不能说全错。

因为我们在前面讲过《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都是很相信当时的占卜之术的。再加上那个时候是以五行相生相克作为吉凶的主要依据。所以当时流传着一句话:“金火相战,金克木”,所以周朝不能够再继续“火克金”了。

而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就是周幽王曾经发动过一次叛乱,结果被自己手下的将军所杀。后来为了表示自己没有忘记这个“仇”,他就把这个将军的女儿嫁给了他。这位将军因为和周幽王的关系比较好,所以他就把这个女儿嫁给了周幽王。后来这位将军因为得罪了周幽王而被杀了,但是这个女儿却被周幽王收在宫中做了宫女。然后周幽王死后她就被献给了申国,这位姑娘就是褒姒。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史记》里说的“烽火戏诸侯”只是一种对褒姒和虢石父在骊山上的一番故事的杜撰,并不是真的有这样一场戏存在。而且根据《史记》里的记载,周幽王被杀时还是很有诚意地点燃了烽火的。所以周幽王被杀和褒姒没有笑并不是一件事。这个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你们觉得这个说法可信吗?

3、西周灭亡是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

据《史记》记载,周幽王死后,申侯联合犬戎攻打镐京,杀死了周幽王。为了巩固统治,周平王把太子宜臼的儿子伯服送到了周王室,让他继位成为新的周王。不久之后,犬戎进攻镐京,杀了伯服,西周从此灭亡。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烽火戏诸侯并不是西周灭亡的原因。虽然说“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是至少可以说明,西周覆灭这个事件发生在“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霸——齐国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齐国是和周王朝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当犬戎打到了周王室的首都镐京之后,齐国国君首先想到的是让自己的国君向周王朝请救兵来打退了犬戎。同时,当时齐国也知道了犬戎要攻打自己的首都镐京,所以齐国也派出了军队前去支援。

然而就在齐国军队要打到镐京的时候,周王室派去救驾的军队居然不战自退了。当时齐国使者还向周平王表示:“如果您能让犬戎退兵的话,我们一定会考虑把首都迁到齐国去!”

周平王当时虽然是名义上的君主,但是他连自己国家都顾不上了。在这个时候去支援齐国当然是有心无力、无能为力。而对于齐国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已经得罪了犬戎,现在又要去支援齐国。如果他们成功退兵的话,那也就意味着周王朝面临着亡国的危险。所以周平王才会表示出“不战自退”这么明显而又无奈的意思!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让犬戎打到镐京之后没有对周王室构成严重威胁。

4、为什么说周幽王不是被杀的,而是被废的呢?

《史记》中记载周幽王是被杀的,可是这一句话只是一个引子。接下来说的才是重点。周幽王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没有点燃烽火,而且他也没有把自己的国家顾好。如果周幽王真的点燃烽火,那么诸侯们就会觉得周幽王不尊重他们,于是诸侯就会前来讨伐周幽王。

但是最后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引子,真正让周幽王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他得罪了申国和虢石父,而不是点燃了烽火。

以上几点分析可以说是史学家们根据史料进行合理推断出来的结论,但是历史究竟有没有这么写我个人觉得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了解历史的真相,而不能因为一部所谓的史书就认为它是真实的。

烽火戏诸侯其实就是杜撰出来的一个故事。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报纸、电视和互联网,人们获取信息主要靠口口相传。所以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被人编造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的传播,现在这个故事已经广为人知了,几乎人人都知道它的存在了。甚至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文章也都喜欢用“烽火戏诸侯”这样的标题来吸引读者阅读。

五、历史上没有这个人

这就是为什么“烽火戏诸侯”这件事是假的。

就是这段话,把周幽王宠幸的骊姬和太子宜臼一起给废了,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个人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件事是在《史记》之前记载的。

周宣王姬静在位时,有一个宠姬叫骊姬。这个骊姬很得宠,宣王对她非常宠爱。宣王死后太子宜臼继位,也就是周幽王,而骊姬作为父亲的宠妃自然成为太子最好的朋友。

这个骊姬也很有野心,她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但当时周幽王没有立太子之意。为了讨好父亲宣王,她经常在宣王面前说自己有多能干、多贤能。这时候周幽王就不高兴了:我没说过要立你为太子吧?

但是由于当时周幽王太忙了,并没有顾上这件事。过了几年,他突然想起来了这件事,于是就让骊姬去试探一下。骊姬一看自己的机会来了,她假装怀孕的事被太子知道了,太子就请大臣们替他出气。于是在骊姬的挑拨下周幽王就把太子宜臼给废了。

而当时有一个人也为这件事受过牵连——周厉王。

烽火戏诸侯竟是杜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