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流失文物“回家”之路還有多遠?

作者:女紳士明星的話題

參考消息網3月7日報道美國《國家地理》雜志3月号刊發題為《博物館是要傳揚文化遺産,還是緊抓偷來的珍寶?》的文章,作者是安德魯·柯裡。全文摘編如下:

過去幾十年,新一代博物館負責人一直在更深入研究各式藏品是如何收入自家博物館的。現在他們又向前邁出一步:将藝術品、祭祀物品和人體遺骸移出展櫃和儲藏室,送回它們最初歸屬的群體。這一過程稱為歸國或返還。

僅去年一年,德國就将成百上千件藏品的所有權移交給奈及利亞國家博物館委員會;法國将26件文物交還給貝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也達成協定,将數十件雕塑的所有權移交給希臘。

許多博物館負責人希望,這一轉變将開啟博物館與藏品最初歸屬群體和國家互相合作的新時代。但與此同時,批評者擔心歸還行動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讓“包羅萬象的”博物館解體,這些博物館内的國際化藏品正是洞見世界如何互相聯系的獨特方式。

法國拉開返還序幕

如果說過去五年博物館如何看待自家藏品經曆了一場革命,那麼或許可以說火種是在法國——太多革命的發祥地——點燃的。2017年11月,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前往布基納法索首都瓦加杜古。布基納法索曾是法國在西非的殖民地。馬克龍在坐滿學生的禮堂前承認了法國殖民時期的“罪行”,然後他的演講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折。

馬克龍對聽衆說:“我無法接受非洲好幾個國家的文化遺産有很大一部分儲存在法國。這有其曆史原因,但不存在有效、持久、無條件的理由。”他說,在五年内,“我希望非洲遺産暫時或永久回歸的條件得以存在”。

瑪麗-塞茜爾·津蘇經營一家重點關注非洲當代藝術的基金會。她看到馬克龍的演講時正在自己位于貝甯的畫廊中。貝甯也曾是法國殖民地。她說:“沒有人知道這一刻會到來。這就像一場雷雨。”就在一年前,貝甯總統向法國索要19世紀80年代被法國軍人搶走的物品,這一要求遭到徹底無視。津蘇說:“法國在一直說‘不’。”

此後不久,馬克龍要求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藝術史教授貝内迪克特·薩瓦和塞内加爾學者費爾維内·薩爾準備一份關于法國殖民收藏的報告。法國文化部公布了一份長達89頁的檔案,在這份檔案中這兩名研究人員呼籲法國歸還殖民時期軍隊劫掠的物品,以及被其他國家軍隊搶來但收藏在法國博物館的物品。他們還推動歸還“科學”探險隊獲得的文物,這些探險隊于20世紀初被派往非洲為法國博物館收集文物,往往是在槍口下收集的。

此前從加納到希臘,許多國家一直要求歸還它們的文物,有的甚至長達半個世紀以上。現在,政府、博物館和媒體終于開始傾聽它們的聲音。

在馬克龍發表演講後不久,貝甯總統帕特裡斯·塔隆再次就文物提出要求。2020年法國議員通過一項内容有限的法律,授權歸還特定文物。2022年2月,這批文物在位于科托努的貝甯總統府亮相。塔隆在揭幕儀式上對記者說:“貝甯的祖傳之寶回來了。”

此後四個月,有近20萬人參觀了這些展覽。有時要排隊數小時,才有機會一睹這些歸來的文物。絕大多數參觀者都是貝甯人,這回擊了非洲人對自己的曆史或博物館不感興趣的觀點。

馬克龍2017年的承諾正在兌現,博物館也在發揮新作用:是談論未來的場所,而不隻是捕捉過去。

大英博物館拒絕歸還

并非所有博物館都這樣認為。位于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已成為拒絕歸還文物的全球符号。

就在其他地方的博物館努力解決返還問題時,大英博物館似乎躲了起來。

但就連大英博物館的長期捍衛者似乎也困惑了。2016年,作家蒂法妮·詹金斯為大英博物館撰文辯護,題為《留住大理石雕像》,認為現代博物館應該把重點放在講述古代文物和這些文物制作者的故事上,遠離政治作秀。

出人意料的是,現在詹金斯承認,幾年來,争論大幅轉向,把大英博物館甩在了後面。她指出,大英博物館的從業人員幾乎不再以百科全書式的博物館作為論據,而是退回到技術性細節:比如,19世紀英國與當時控制雅典的奧斯曼帝國簽署協定,才從衛城搬走大理石雕像;或者,很多文物從非洲和亞洲帶走時,英國還沒簽署禁止劫掠的條約,是以獲得這些文物是合法的,盡管不合乎道德;還有1963年英國議會通過法案阻止博物館交出藏品。詹金斯說:“僅僅指向文書工作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如果他們要這樣辯論,肯定會輸。”

德國博物館探索“中間地帶”

或許有中間地帶。赫爾曼·帕青格是德國普魯士文化遺産基金會的主席,該基金會管理着十多家柏林的博物館,其中柏林民族學博物館收藏了數十萬件文物,大部分都是19世紀末德國殖民鼎盛時期積累的。

幾十年來,帕青格和基金會的曆任主席一直抵制埃及、土耳其和曾是德國殖民地的非洲國家提出的文物返還要求。但是,自2018年以來,普魯士文化遺産基金會已經着手歸還許多文物,包括向喀麥隆交還一座女神像、向那密比亞交還儀式和文化物品、向紐西蘭交還毛利人遺骸、向美國的夏威夷土著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交還遺骸和随葬品。這一迹象表明争論轉向的速度有多快。

去年,普魯士文化遺産基金會參與了轟動一時的貝甯青銅器回歸行動。雖然叫“青銅器”,但還包括象牙、木材、黃銅等物品。1897年,全副武裝的英國遠征軍入侵埃多帝國,推翻了世襲國王,并在其心髒地帶貝甯城洗劫了王宮。模糊的照片顯示,英國軍人在成堆的象牙和金屬雕像中咧嘴大笑。有軍官甚至為其中一些照片取名“劫掠”。後來在為支付這次打劫行動的費用而舉行的拍賣會上,德國柏林民族學博物館的負責人購買了成百上千件青銅器。

1897年那場打劫行動帶走的5000多件文物今天存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而不是貝甯城的國家博物館。曾任該博物館負責人的西奧菲勒斯·烏莫格拜說:“英國人拿走的那批珍貴文物在王宮中傳承了幾個世紀。他們給我們的曆史造成真空,讓我們的圖書館留下空白。”

貝甯打劫行動的場景得到充分記錄,加上埃多王室和奈及利亞官員長達數十年的持續施壓,使得這批青銅器成為文物返還的突出測試案例之一。強有力的道德論據與公衆和政治壓力相結合,似乎正在讓這場争論轉向。

去年7月,德國政府代表發表雙邊聲明,宣布德國各地博物館将貝甯青銅器的法定所有權移交給奈及利亞,這批青銅器共有1000多件,其中500件來自普魯士文化遺産基金會。在簽字儀式上,奈及利亞文化部長說這是“世界上已知最大規模的文物返還行動”。

這一刻極具象征意義,帕青格說,這是雙赢。其中許多文物将在未來十年長期租借給德國,其他文物也将留在德國,直到奈及利亞在德國幫助下建成新博物館。之後,奈及利亞官員會将文物輪換借給德國。

帕青格說:“我希望在我的博物館裡展示貝甯藝術。這些文物是借來的還是屬于我的博物館,說到底并沒有那麼重要。”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