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秋節習俗的演變,古人與現代人過中秋時,都有何異同?

作者:司馬曆史館

讀者朋友們,在閱讀文章之前,辛苦您動動小手點選一下“關注”,我們将持續更新,既友善您後續的閱讀,又可以與志同道合的讀友進行讨論,感謝您的支援。

中秋佳節自上古時代就開始出現,到了漢朝,在全國各地普遍開來,于唐初确定成立。

中秋為秋天獨有的習俗節日,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會食月餅,賞月亮,開展各種中秋活動。

若是家境優越,還會吃蟹,不僅能祭奠五髒廟,還能映襯節日氣息。

現代中秋所蘊含的習俗因素,很多都與古代相關聯,當然也與之有所不同。

中秋佳節以月圓預示阖家團圓,同時寄托遊子歸家之心切,念友人,思故鄉,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人多樣且珍貴的文化精神。

中秋節習俗的演變,古人與現代人過中秋時,都有何異同?

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的出現與人類崇拜月亮有關。崇拜日月自古有之,古代人民很早就開始了祭拜日月,日月即陰陽,此天體能按軌迹運作是宇宙祥和的基礎,是以,日月對于古人尤有意義。

商代把日月分為東西二母,周人按照日月的特殊屬性進行祭祀禮儀,隻要開展大型重要活動,就要祭天祭日月神明。

到了春秋,人們将日月兩大神明分别命名為“東皇公”和“西王母”,傳說沂南漢畫像石上刻畫着兩大神,而西王母兩側是兩隻玉兔,這就對應了郭璞創作的《山海經圖贊》,後來人們所知道的嫦娥就是西王母演化過來的。

秦漢以後,祭祀日月神仍是皇家禮儀中必不可少的活動,這一活動直至明清都在進行,現如今的北京月壇公園就是曾經的明清祭拜場地。

祭月從上古時代就被納入宮廷祀典,自此民間很少出現祭月,其原因在于封建社會下,皇室對神權的管控。

中秋節習俗的演變,古人與現代人過中秋時,都有何異同?

“絕地天通”過後,類似于日月這種象征着陰陽的天神,唯有皇家才可以進行溝通,平民百姓是沒有資格參與的。

月亮對普通百姓而言,就是一股神秘的外在力量,使人欲罷不能,沒有機會靠近進行祭祀。由此,民間祭祀月亮的習俗,在漢魏時期很少存在,更别說什麼儀式。

隋唐時期,政治經濟的融洽氛圍為百姓提供了自由發展的舞台,百姓的日常生活得到滿足後,紛紛開始追求精神生活,其中就包括了對天文的好奇心理。

随着文化的發展進步,曾經代表月亮的神秘、聖潔光環一一褪去,而皇家也不再獨享對祭月的權力。

隋唐最初是沒有中秋節,可唐朝以後,文人雅士都會在中秋這一特定的時間進行有關月亮的娛樂活動。

月宮裡的嫦娥、玉兔,譴谪下來的吳剛等等,所謂月神都從宇宙主神變成了賦有道教意義的大神。

中秋節習俗的演變,古人與現代人過中秋時,都有何異同?

中秋節到了宋朝,已經變成了民間習俗,中秋當天,全國放假,圍繞賞月為主題開展各式各樣的娛樂活動。

宋朝中秋是全國放縱的日子,就連管制森嚴的治安人員也會在這天取消宵禁。

明清以後,現實生活的功利明顯,世俗文化趣味濃烈,具有文化意義的傳統活動逐漸被功利追求所替代,随後成為主要中秋活動。

中秋節的社會活動

賞月,中秋節的主要活動。中秋寓意着豐收,這天百姓會提前準備好祭祀的食物用品,以示忙碌一年可以盡情享用勞動果實。

文人會借着月色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随筆創作出有關月亮或女子的作品,與美景相呼應。

與此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娛樂遊戲,其中都包含了對月神的敬仰,以求來日順利安穩。

宋朝中秋最出名的遊戲為玩月,尤其是蘇杭一帶,張岱還在《虎丘中秋夜》中較長的描述了這一情景。

拜月,将月亮視為神,男女老少皆要跪拜,宋人在這天,不分高低貴賤,下到剛剛學步的幼童都需身着正服,登至樓台或庭院,行祭拜之禮。

中秋節習俗的演變,古人與現代人過中秋時,都有何異同?

男子祈禱學業有成早日高升,女子祈禱膚白貌美,溫婉可人。

明清時期,月神變為女子羨慕向往的目标人物,也多指女性群體,而太陽是男性的象征,類似于中秋佳節明清的全國性風俗。

祭月,又名“拜月”,對此衍生了大量俗語,但仔細斟酌,明清兩朝的拜月風俗由大不相同。

明朝時,居住在北京的居民要在中秋節當天到市場買“月光紙”一樣的東西,紙為黃紙,圖案有月光菩薩像,也有圍在菩薩身邊的玉兔。

當地百姓家家供奉着這一神位,除此之外還有西瓜和圓瓜。

西瓜有明确的規定,要為蓮花形狀,待月亮出來,正對其方向,進行供祭、叩拜等儀式,最終把紙燒毀,祭祀的用品分給在場的所有人。

中秋節習俗的演變,古人與現代人過中秋時,都有何異同?

清朝祭月開始後,道觀寺院會無償将月光紙分發出去,在貢品的準備上也會與之前不同,當時的百姓還專門制作一種月餅,相比普通月餅,祭月月餅形狀更大也更圓潤。

祭月儀式結束後,月餅由家人享用,極個别還會留至除夕,是以祭月專用的月餅又名“團圓餅”。

晚明時期,北京的中秋佳節添加了節日物件“彩兔”,又名“兔兒爺”。

兔兒爺制作的主要材料是黃沙土,裝飾采用多種顔色,手法精緻,形狀千萬,為這象征着團圓幸福的節日帶來了很多韻味。

兔兒爺在百姓間也有“男男之好”的意思,用它作為稱呼,就是對别人的不禮貌,特别是北方地區,“兔兒爺”已成為忌諱。

南方同北方地區一樣,中秋佳節也會進行拜月、祭月,例如福建汀州地區,節日當天還有“請月姑”的習慣;浙江諸暨地區的小孩子會帶着糖果、米果“拜月婆”;

杭州甯波的富貴人家會做月餅、菜肴來“宴嫦娥”,有的還會進行“燒鬥香”,揚州地區的人們會在這天“供養太陰”,手繪“月宮紙”,用蓮藕等果蔬作為祭品。

中秋節習俗的演變,古人與現代人過中秋時,都有何異同?

除以上幾種中秋習俗,各個地區還有很多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例如“合男女”這種秋收結束後的大型活動。

中秋前後,單身男女約會,已婚男女求子,很多女子會專門在這天對着月亮許下心願,希望早日遇到如意郎君,勇敢者還會選擇出遊,且整夜不歸。

清朝中秋夜裡,常有年輕少女走在街上,名為“走月”,有期盼合歡的意思。

《江夏縣志》裡記述了中秋時節江夏城的熱鬧景象,婦女們搶着撫摸滋陽橋的石龍,邊撫摸邊祈禱早日為家中添子。

中秋祈子在南方多個地區流行,家中長者在當天夜裡會跑到地裡“偷”瓜,回來後在瓜上畫好嬰兒圖像,送給多年不育的夫妻。

也能用芋頭、石子、瓦片代替瓜,總之寓意都是期望生個大胖小子。

湘西、黔東個别少數民族會在這天“偷月亮菜”,據說被月亮照射過的瓜果蔬菜是祥物,隻要得到任意一種就能得到幸福。

對于去哪偷,年輕男女想法不一,但大多都會選在心上人指定的地方,共同享用。

中秋節習俗的演變,古人與現代人過中秋時,都有何異同?

除此之外,明清還會進行燃燈、結賬的習俗。此時的燈不同于元宵夜的燈,中秋燃燈時固定的,名為“寶塔燈”,在南方非常盛行。

寶塔燈是用瓦礫堆成的寶塔狀的燈,堆至七級,周邊燃燈,為“塔燈”。

廣州百姓的燃燈為“番塔燈”,零碎瓦片制作,或是柚皮雕刻的人物植物,最中間是玻璃盞,透出黃色或紅色的光芒。還有茉莉燈,燈燃花香撲面而來。

安徽、湖南等多個地區都會制作寶塔燈,形狀大同小異,燃燈,是當時人們寄托于佛家,希望用佛家力量換得平安順遂。

中秋與過年相似,都是普通百姓向債主讨要工錢的日子,民間有俗語,大意是說“欠的錢款要在五月和八月兩個節日前還清,所謂節關,就是端午中秋兩個節日”。

是以,中秋又是少有的算賬節日。

古人中秋節的應節食物

現代中秋必備的食物是月餅,古代也是如此,但月餅他們有其他稱呼,制作過程也不相同。我們現在的月餅分多個種類,在加工形式上有特定的風格。

古人将月餅叫做“團圓餅”,一直到明朝,都流行着中秋佳節互送月餅的習俗,以表心意。除了吃月餅,古人在當天也會吃其他美食。

中秋節習俗的演變,古人與現代人過中秋時,都有何異同?

北方的中秋隆重盛大,這天夜裡無論貧窮富有,家家戶戶都會準備一大桌吃食,月餅、水果數不勝數,其中西瓜是必不可少的水果。

西北方的百姓會用面粉做饅頭,以此代替月餅,東北方則會準備很多遼南特産。

南方人在的賞月時,習慣把餐桌移到門外,品茶飲酒賞月。若是富貴人家,則會準備大閘蟹,在賞月前放屏風于院内,兩旁擺放雞冠花、毛豆枝等食物。

屏風正前方設有八仙桌,巨大月餅旁邊擺放着豐富可口的點心或瓜果。

除此之外,古代中秋還有很多應節美食,例如潮汕人喜歡吃芋頭,江浙人喜歡吃藕餅,而西安人喜歡做“團圓馍”,馍中間有芝麻,馍上還專門做個圓圈,代表中秋佳節,圓内是石頭,石頭上刻着猴子的圖案等等。

結語:

中秋意指團圓,這是中國人民獨有的團圓佳節,雖然古人與現代人吃的食物花樣不同,但現代中秋的食物都是延續了古代,傳承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