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遺産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作者:落水的焱燚

17世紀荷蘭人占領了台灣,1661年,鄭成功帶領着他的海上巨無霸的船隊趕走了荷蘭人。之背景灣孤懸海外,康熙皇帝在解決了國内各種沖突之後,收複了它。

守護者施琅成了台灣最大的包租公,清朝曆代皇帝拿他沒有辦法,任由施琅留下了,後代200年也花不完的遺産。

施琅在曆史上評論不一,有人說他是民族英雄,也有人說他是民族罪人,那到底是怎麼樣?

01

施琅出生在(1621年),福建晉江衙口村一戶沒落的富戶家庭之中,他的父親對施琅從小嚴格管理,希望他将來出将入相。

施琅從小喜好習武,不喜歡讀書,劍術精湛,癡迷于兵法,能夠舉一反三,是個難得的軍事天才。少年施琅渾身充滿了一種自信,他一直渴望去戰場,實作自己的抱負。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遺産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崇祯十年,17歲的施琅随着叔叔來到鄭芝龍的部隊,想憑着自己的本事博一個好前程。

大明江山此時江河日下,狼煙四起,施琅跟随鄭芝龍四處讨伐農民起義軍,立下不少功勞。

施琅在軍營裡結識了鄭成功,他是鄭芝龍的兒子,他們有共同的愛好,喜歡研究軍事,倆人成了好友。

後來他在鄭成功手下任職,成了鄭的得力助手。

鄭芝龍在海上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以前他是海盜,是大航海時代在東亞海上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台灣的影響力優于荷蘭人。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遺産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施琅的叔叔施大顯是鄭芝龍信任的謀士,一直為他出謀劃策。

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清軍開始入關。各路人馬都在為自己的前途考慮,施大顯勸說鄭芝龍歸順大清,認為大清更有發展前途,并表示自己和侄子都願意追随他。

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反對父親投清,可是鄭芝龍還是降了,父子兩人反目。

順治三年,鄭芝龍帶着自己的人馬投降大清,但是他們并沒有得到清廷的重用。追随的施琅很失望,想着自己能建功立業,他又打起了回鄭成功那裡的主意。

02

兩年後施琅找到機會逃回到鄭成功手下,為他效力。大将到來給鄭成功增添了砝碼,很快成了他得力的部将。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遺産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1650年,施琅設計殺了盤踞在廈門的兩股勢力,成功拿下廈門,讓鄭成功有了後方基地。

施琅這個人有本事,恃才傲物,經常不聽鄭成功的指揮,讓鄭心裡不舒服,倆人漸生嫌隙。

1651年,施琅與鄭成功在戰略上發生了分歧,鄭成功提出“舍水就陸,以剽掠籌集軍饷”,施琅反對這一做法,由此施琅被削了兵權,讓他傳回廈門檢討。

施琅回到廈門時,突遭清軍攻擊,他隻有十個随從士兵,但是他們奮起反抗居然擊退了清軍,保住了廈門。

施琅滿心歡喜,以為鄭成功會再次重用他,誰知向來賞罰分明的鄭成功隻封賞了200兩銀子,就打發了他。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遺産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鄭成功和施琅的沖突越來越深,施琅帳下的将軍曾明犯了軍規,害怕被殺,就逃到鄭成功帳下。曾德是一個猛将,鄭成功很喜歡他,還讓他擔任自己的親随。

施琅不管不顧,直接将曾德抓了回來殺掉。鄭成功氣壞了,手下大将一點面子都不給,自己指揮不動,這種人不能留了,于是他下令将施琅一家抓起來,施琅的父親和弟弟沒有逃掉被殺,施琅本人卻逃脫了。

施琅和鄭成功徹底成了仇人,施琅無處可去,二次投降了大清,他發誓要報仇。

03

降清的前幾年,施琅沒有得到重用,他卧薪嘗膽。

浙閩總督李率泰等人向康熙皇帝舉薦了施琅,說他精通水務,如果要平定海事,必須要用他。于是他被任命為同安總兵,來到了福建前線。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遺産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1662年,鄭成功在台灣突然去世,兒子鄭經繼位。機會來了,這年七月施琅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朝廷又派人去廈門招撫鄭經。

但是雙方條件沒有談攏,鄭經隻肯做附屬國,不歡而散。

施琅此時上書康熙,提出剿滅和安撫的政策,希望朝廷給他兩萬水軍拿下台灣,他陳述了台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康熙此時還沒有親政,輔政大臣鳌拜等人,目光短淺,并沒有同意這個方案。當時三藩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大清也沒有财力,同時發動幾方面的戰争。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遺産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施琅坐上了冷闆凳,他在福建沒有停止練兵,在他的精心訓練下,福建水師的戰鬥力得到提高,已經高于台灣的鄭家軍了。

大清對于台灣問題,大臣的意見也不一緻,大部分臣子認為台灣招撫即可,沒有必要将台灣攻下,一度福建水師被裁撤,施琅回到京城任職。

和鄭經的談判,從康熙五年持續到十年沒有停過,但雙方始終沒有談攏。

康熙十年,康熙親政 ,他恢複了福建水師,開始打造戰船,施琅十分激動,多年的願望要實作了。

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施琅的夢想被擱置起來了。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遺産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1682年,鄭經病死,12歲的兒子鄭克塽繼位,大學士李光地,福建總督姚啟聖紛紛上奏,準備武力統一。

康熙二十二年,韬光養晦三十年的施琅,第四次進攻,鄭家軍已經不是昔日鄭成功手中的那支軍隊了,施琅将鄭家軍幾乎殲滅,台灣被收複了。

大清内部對于台灣收複以後該如何統治,意見不一,施琅向康熙皇帝尚了著名的《恭陳台灣棄留疏》,裡面介紹了台灣物産豐富,還詳細說明了台灣重要性,軍事、政治上。

這讓康熙下定決心,在台灣派兵鎮守,台灣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04

施琅順利攻下台灣後,祭拜了鄭成功家廟,在公開場合承諾不會報複鄭氏家族。給當地群眾留下了好印象。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遺産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可是在攻下台灣的十個月中,施琅縱容家人和部将掠奪土地,僅施琅一人就強占了鄭家所有田産,還有台南已開墾土地的一半,為了管理這些土地他還成立了施公租館,手來的租子被戲稱為施侯大租,送去北京供施家人揮霍。

施琅的手下的将領也學樣,僅台南一地土産就被他手下幾個将領大量侵占,弄到白姓去衙門告狀。

施琅在台灣安平縣一地侵占14250畝良田,台灣有十一個縣,這樣算下來他侵占良田近二十萬畝,他的子孫吃個兩三百年也不成問題。

施琅和手下在台灣作威作福,強搶土地,對農民打擊報複,發生數起逼死人命的案件。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遺産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平定台灣之後,島上還發生了幾次民變,都是土地侵占讓老百姓活不下去,原來鄭家士兵也參加了起義軍,這讓清軍吓出一身冷汗。

攻下台灣,施琅私心很重,他向清廷建議不要接觸海禁,冠名堂皇的理由是防止海賊在島上重聚,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家的壟斷利益。朝廷采納了他的意見,客觀上政策造成了中國的閉關鎖國。

施琅貪了多少錢,沒有辦法統計,他在家鄉泉州大規模修建園林,可窺見一斑。

05

施琅不是一個完人,做過很多不光彩的事情,甚至是忘恩負義的。

施琅氣量狹小,争強好勝,在對待自己恩人姚啟聖的問題上淋漓盡緻的表現出來。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遺産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福建總督姚啟聖是一個奇人,他當年用性命擔保,才讓賦閑的施琅得以起複。

畢竟當時很多滿人對這個多次投降又反叛的漢人不放心,在施琅的人生低谷拉了他一把,讓施琅有機會實作他的人生理想。

沒有想到攻下台灣之後,施琅看到一些姚啟聖寫給鄭經的信件,這些都是為了穩定鄭經,有些吹噓台灣政績的言辭在其中。

施琅為了向皇帝表忠心,将這些信件差人赴京面奏皇帝,這種行為讓大學士李光地也看不下去,李在皇帝面前為姚辯白才将此事掩蓋過去,可見施琅是一個見利忘義的小人。

難道康熙皇帝不知道他這些行為嗎?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遺産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答案是知道,但是台灣剛收複,隻有施琅可以鎮的住鄭家人,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到了雍正、乾隆年間,一直有大臣上書參施琅侵占台灣土地,時間久遠朝廷也無奈。

施琅的私德不修,精于計算自己的利益,複台灣後,成了最大的包租公。

這樣一個人在曆史上有人将他當作忠臣,也有把他當作奸臣的,有人将他和吳三桂做比較,你怎麼看施琅?

#曆史開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