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遗产让子孙后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作者:落水的焱燚

17世纪荷兰人占领了台湾,1661年,郑成功带领着他的海上巨无霸的船队赶走了荷兰人。之后台湾孤悬海外,康熙皇帝在解决了国内各种矛盾之后,收复了它。

守护者施琅成了台湾最大的包租公,清朝历代皇帝拿他没有办法,任由施琅留下了,后代200年也花不完的遗产。

施琅在历史上评论不一,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也有人说他是民族罪人,那到底是怎么样?

01

施琅出生在(1621年),福建晋江衙口村一户没落的富户家庭之中,他的父亲对施琅从小严格管理,希望他将来出将入相。

施琅从小喜好习武,不喜欢读书,剑术精湛,痴迷于兵法,能够举一反三,是个难得的军事天才。少年施琅浑身充满了一种自信,他一直渴望去战场,实现自己的抱负。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遗产让子孙后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崇祯十年,17岁的施琅随着叔叔来到郑芝龙的部队,想凭着自己的本事博一个好前程。

大明江山此时江河日下,狼烟四起,施琅跟随郑芝龙四处讨伐农民起义军,立下不少功劳。

施琅在军营里结识了郑成功,他是郑芝龙的儿子,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喜欢研究军事,俩人成了好友。

后来他在郑成功手下任职,成了郑的得力助手。

郑芝龙在海上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以前他是海盗,是大航海时代在东亚海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台湾的影响力优于荷兰人。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遗产让子孙后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施琅的叔叔施大显是郑芝龙信任的谋士,一直为他出谋划策。

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清军开始入关。各路人马都在为自己的前途考虑,施大显劝说郑芝龙归顺大清,认为大清更有发展前途,并表示自己和侄子都愿意追随他。

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反对父亲投清,可是郑芝龙还是降了,父子两人反目。

顺治三年,郑芝龙带着自己的人马投降大清,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清廷的重用。追随的施琅很失望,想着自己能建功立业,他又打起了回郑成功那里的主意。

02

两年后施琅找到机会逃回到郑成功手下,为他效力。大将到来给郑成功增添了砝码,很快成了他得力的部将。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遗产让子孙后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1650年,施琅设计杀了盘踞在厦门的两股势力,成功拿下厦门,让郑成功有了后方基地。

施琅这个人有本事,恃才傲物,经常不听郑成功的指挥,让郑心里不舒服,俩人渐生嫌隙。

1651年,施琅与郑成功在战略上发生了分歧,郑成功提出“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施琅反对这一做法,由此施琅被削了兵权,让他返回厦门反省。

施琅回到厦门时,突遭清军攻击,他只有十个随从士兵,但是他们奋起反抗居然击退了清军,保住了厦门。

施琅满心欢喜,以为郑成功会再次重用他,谁知向来赏罚分明的郑成功只封赏了200两银子,就打发了他。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遗产让子孙后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郑成功和施琅的矛盾越来越深,施琅帐下的将军曾明犯了军规,害怕被杀,就逃到郑成功帐下。曾德是一个猛将,郑成功很喜欢他,还让他担任自己的亲随。

施琅不管不顾,直接将曾德抓了回来杀掉。郑成功气坏了,手下大将一点面子都不给,自己指挥不动,这种人不能留了,于是他下令将施琅一家抓起来,施琅的父亲和弟弟没有逃掉被杀,施琅本人却逃脱了。

施琅和郑成功彻底成了仇人,施琅无处可去,二次投降了大清,他发誓要报仇。

03

降清的前几年,施琅没有得到重用,他卧薪尝胆。

浙闽总督李率泰等人向康熙皇帝举荐了施琅,说他精通水务,如果要平定海事,必须要用他。于是他被任命为同安总兵,来到了福建前线。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遗产让子孙后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突然去世,儿子郑经继位。机会来了,这年七月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朝廷又派人去厦门招抚郑经。

但是双方条件没有谈拢,郑经只肯做附属国,不欢而散。

施琅此时上书康熙,提出剿灭和安抚的政策,希望朝廷给他两万水军拿下台湾,他陈述了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康熙此时还没有亲政,辅政大臣鳌拜等人,目光短浅,并没有同意这个方案。当时三藩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大清也没有财力,同时发动几方面的战争。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遗产让子孙后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施琅坐上了冷板凳,他在福建没有停止练兵,在他的精心训练下,福建水师的战斗力得到提高,已经高于台湾的郑家军了。

大清对于台湾问题,大臣的意见也不一致,大部分臣子认为台湾招抚即可,没有必要将台湾攻下,一度福建水师被裁撤,施琅回到京城任职。

和郑经的谈判,从康熙五年持续到十年没有停过,但双方始终没有谈拢。

康熙十年,康熙亲政 ,他恢复了福建水师,开始打造战船,施琅十分激动,多年的愿望要实现了。

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施琅的梦想被搁置起来了。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遗产让子孙后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1682年,郑经病死,12岁的儿子郑克塽继位,大学士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纷纷上奏,准备武力统一。

康熙二十二年,韬光养晦三十年的施琅,第四次进攻,郑家军已经不是昔日郑成功手中的那支军队了,施琅将郑家军几乎歼灭,台湾被收复了。

大清内部对于台湾收复以后该如何统治,意见不一,施琅向康熙皇帝尚了著名的《恭陈台湾弃留疏》,里面介绍了台湾物产丰富,还详细说明了台湾重要性,军事、政治上。

这让康熙下定决心,在台湾派兵镇守,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04

施琅顺利攻下台湾后,祭拜了郑成功家庙,在公开场合承诺不会报复郑氏家族。给当地民众留下了好印象。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遗产让子孙后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可是在攻下台湾的十个月中,施琅纵容家人和部将掠夺土地,仅施琅一人就强占了郑家所有田产,还有台南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为了管理这些土地他还成立了施公租馆,手来的租子被戏称为施侯大租,送去北京供施家人挥霍。

施琅的手下的将领也学样,仅台南一地土产就被他手下几个将领大量侵占,弄到白姓去衙门告状。

施琅在台湾安平县一地侵占14250亩良田,台湾有十一个县,这样算下来他侵占良田近二十万亩,他的子孙吃个两三百年也不成问题。

施琅和手下在台湾作威作福,强抢土地,对农民打击报复,发生数起逼死人命的案件。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遗产让子孙后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平定台湾之后,岛上还发生了几次民变,都是土地侵占让老百姓活不下去,原来郑家士兵也参加了起义军,这让清军吓出一身冷汗。

攻下台湾,施琅私心很重,他向清廷建议不要接触海禁,冠名堂皇的理由是防止海贼在岛上重聚,其实是为了保护自家的垄断利益。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客观上策略造成了中国的闭关锁国。

施琅贪了多少钱,没有办法统计,他在家乡泉州大规模修建园林,可窥见一斑。

05

施琅不是一个完人,做过很多不光彩的事情,甚至是忘恩负义的。

施琅气量狭小,争强好胜,在对待自己恩人姚启圣的问题上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遗产让子孙后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福建总督姚启圣是一个奇人,他当年用性命担保,才让赋闲的施琅得以起复。

毕竟当时很多满人对这个多次投降又反叛的汉人不放心,在施琅的人生低谷拉了他一把,让施琅有机会实现他的人生理想。

没有想到攻下台湾之后,施琅看到一些姚启圣写给郑经的信件,这些都是为了稳定郑经,有些吹嘘台湾政绩的言辞在其中。

施琅为了向皇帝表忠心,将这些信件差人赴京面奏皇帝,这种行为让大学士李光地也看不下去,李在皇帝面前为姚辩白才将此事掩盖过去,可见施琅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

难道康熙皇帝不知道他这些行为吗?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遗产让子孙后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答案是知道,但是台湾刚收复,只有施琅可以镇的住郑家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到了雍正、乾隆年间,一直有大臣上书参施琅侵占台湾土地,时间久远朝廷也无奈。

施琅的私德不修,精于计算自己的利益,复台湾后,成了最大的包租公。

这样一个人在历史上有人将他当作忠臣,也有把他当作奸臣的,有人将他和吴三桂做比较,你怎么看施琅?

#历史开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