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童年漫遊者》: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遺産,是他們面對生命的态度

作者:天使線上幸福家庭

他用書寫進行自我療愈

《童年漫遊者》(Childhood)的作者安德烈·亞力克西斯(加拿大)在中國讀者聽來可能有一點陌生,而且他的作品不多,隻有兩本書,另一部叫做《十五條狗》。然而這兩本書都是多項文學獎的獲獎書籍。

《童年漫遊者》: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遺産,是他們面對生命的态度

《童年漫遊者》講述了托馬斯在遭遇了感情挫折,母親過世,亨利(可算養父)亦過世的多重打擊之後,離群索居了一整年,通過對童年的回憶和書寫進行自我療愈的過程。

他每天不幹正事,整理屋子、喂狗、讀詩、散步、看書……乍一看,倒像是非常安逸的老年生活。

然而無疑他的内心是痛苦而混亂的,因為他心裡一直想着他的女朋友,卻始終沒能講出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從可以回顧的地方開始寫起,比如童年,這是一個好方法。

外婆與童年

托馬斯有一個特殊的童年。

他一出生,父母便分道揚镳,然後他就被送去與六十五歲的外婆一起生活。

外婆似乎并不樂意撫育他。她已過了寬宏大度的年紀,脾氣也不好。

外婆不是個殘酷的女人,但性情多變。

她隻愛自制的蒲公英酒和阿奇巴德.蘭普曼的詩。

托馬斯六七歲時,有一次跌倒受傷,被玻璃瓶割傷了手,他自己去拿浴室櫃的繃帶,卻不小心打翻了碘酒。正在喝酒的外婆過來了,她剛要拿煎鍋打托馬斯的頭時,他雙手高舉,尖叫着背誦了他唯一熟記的一段蘭普曼的詩。盡管他根本不了解那是什麼意思,但那首詩安撫了外婆。

“聰明的猴子。”外婆說。

然後她踉踉跄跄地走回廚房和她的廚具前。

《童年漫遊者》: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遺産,是他們面對生命的态度

托馬斯是通過跟鄰居莉莉安.舒瓦茲的聊天才知道了發生在自己外婆和自己媽媽身上的一些往事。

外婆從二十幾歲開始教書,用阿奇巴德.蘭普曼的詩句感染了無數孩童。她在六十五歲那年退休,剛好趕上照顧外孫托馬斯。

多年來,外婆家一直是讀書會的聚點。一群女人聚在一起讨論查爾斯.狄更斯的小說。

某日,女人們中間爆發了沖突和争吵,讀書會以不體面的方式悄然而逝。

多年以後,有關外婆粗暴行為的故事仍被到處散播。

這是外婆生命裡的第一件不幸之事。

第二件,則是外公的過世。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外公外婆在一個街角正在談論什麼,外公踏出了人行道邊緣,他被車撞了。

母親

外公去世那年,母親十二歲。她沒有變得内省或消沉,反而更外向、更善于表達,不那麼矜持了。

母親的生命充滿騷動。

托馬斯十歲那年,外婆過世了。十四天後,母親回來了,那年,她二十九歲。

她敲了門,托馬斯開門應道:

“什麼事?”

母親用輕柔的聲音說出他聽到她講的第一句話:

“托馬斯?”

然後她俯身抱住了他。雖然不太舒服,但他還是任由她抱個滿懷。

“我們得走了。”她說。

不知道為什麼,但是他知道那就是母親。

于是他就被帶走了,離開了一直生活的那個小鎮,坐媽媽男朋友的汽車。

汽車不太好,開開停停,因為他們需要給散熱器加水。

他們沒處落腳,隻能睡在車裡和帳篷裡。

他們沒有錢買吃的,于是就發生了慫恿小孩偷食物的惡劣事件。

再之後呢?托馬斯和母親幹脆被抛棄,無處可去了。

然後命運就來了一個大轉折,母親終于決定帶托馬斯來到了亨利身邊。

母親與亨利

亨利.文,一個有着中國血統的黑人男子,英俊、高大,四十歲,愛上一個小他十一歲的女人(托馬斯的媽媽),以有限的熱情編纂一部百科全書,也許是托馬斯的父親。

體貼是形容他最貼切的字眼,體貼及鐘情。

他有錢、有教養(他彬彬有禮的态度就算放在幾個世紀之前也顯得“古闆”)、擁有一間紳士的實驗室,還有從地闆堆到天花頂的上千本古老的書籍。他安于自己古怪的世界,而且,盡管後來托馬斯和媽媽撒謊,亨利也能全部包容。

這樣的亨利讓母親感覺很累,心裡負擔太重,有時她會說這個男人讓人筋疲力盡,但是走投無路的母親還是選擇留在了這裡。

《童年漫遊者》: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遺産,是他們面對生命的态度

亨利是一個幾乎完美的父親。

他給十一歲的托馬斯展示了如何用浣熊大便提煉出金子的化學實驗。

他用近乎文藝而科學的語言給托馬斯上了性教育課程。

以及,在母親發現十二歲的托馬斯偷竊她的衣物時候,托馬斯撒了一個非常蹩腳的謊言:“是亨利要我拿的。”“為什麼?”“他想要你再買其他的……他從來不喜歡你的衣服。”

于是,母親帶着兒子去向亨利對峙:“托馬斯說是你要他拿這些東西的。”

“是我要他拿的?”

“對,是你嗎?”

“是湯姆告訴你的?”

“對。”

“那我承認。”他柔聲地說,“是我。”

“你要我兒子偷偷到我的房間拿我的衣服?你怎麼可以這樣?”

“對不起。”

“為什麼不告訴我你讨厭我的衣服?”

又是一陣停頓,接着他說:

“湯姆告訴你我讨厭你的衣服?”

“當然。”

“我很抱歉,卡達。”

他們的關系經受住了托馬斯的偷竊和謊言,之後仍持續了幾個月。

亨利與托馬斯

之後母親搬離了亨利的家。而托馬斯因為沒有床住(盡管四個月後母親就用工資又買了一張床)而選擇繼續留在亨利家。

他們一起談論哲學書籍,一起做化學實驗。

《童年漫遊者》: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遺産,是他們面對生命的态度

托馬斯十八歲那年,他開始跟亨利談論愛情。

亨利歎了一口氣,說:

“這種事會過去的,湯姆。”

如果他談論起母親時,托馬斯心想,他也歎口氣回答:

“這種事會過去的,亨利。”

他會有什麼感受?

當時的托馬斯并不了解,年紀輕輕地陷入愛河,何其有幸。

“這種事會過去的。”不是對他感情的否定,而是一種同情的表達。

初戀在一個人還沒意識到它的美妙之前便已消逝,那不是:

“這種事會過去的,湯姆”

而是:

“(很不幸)這種事會過去的,湯姆(不過如果你幸運的話,還會遇到一份更深入的愛)。”

《童年漫遊者》: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遺産,是他們面對生命的态度

直到托馬斯開始回顧的現在,他才開始了解亨利的激情所代表的非凡的尊嚴。無可救藥地愛着一個還未拒絕你的女人,耐心地等待她的歸來而不陷入絕望,忙于生存的細微瑣事,翻弄書本,從事沒有止境的實驗,維系着空虛的内心,就像打掃出一間客房,希望着……相信着……

如果他在二三十歲時找到了生命中的摯愛,他或許會做一段時間這樣的事。但是等上幾十年?在四十、五十甚至六十歲時還依然如此?多年來他一直認為亨利這一點有些令人鄙視,但随着時間的流逝,在他的想象中,亨利的等待慢慢地從可鄙變成了另一種東西。

當然,他假設現在他對亨利了解得更多,在四十歲時了解了十八歲時無法了解的一個人;但也許假設得太多。難道亨利.文既是當年他所認為的那個荒謬的人,也是那個活在愛的尊嚴中的人?兩者都是?兩者皆非?

如今,最誠實的說法是:他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亨利,現在也不了解他,但他被關于亨利死亡的記憶深深觸動。

母親與托馬斯

母親晚年生活中最好的事情是,盡管她愛亨利,卻認為離開他後自己更快樂;沒有感情負擔,她似乎更自在。

她有那個福氣。無論她怎麼做,都無法破壞亨利對她的感情。隻要她願意,她可以經常來看亨利,也可以很少出現。

這些年來,她的愛與日俱增。

托馬斯很想寫“她改變了”或“我改變了”或“我們改變了”,但那都是毫無意義的話。我們什麼時候不在改變?我們什麼時候停止過改變?

母親仍在改變,盡管她已經過世好幾個月了。

仿佛死亡散發着蓬勃生機。

亨利與母親

某日,亨利在托馬斯上班時間撥了一通電話。

“湯姆,我需要你。”

“你沒事吧?”

“我?好得很啊。”

“那是怎麼回事?”

“我需要你的眼睛。”

“好吧,我明天過去。”

“今晚好不好?”

托馬斯趕到亨利家,到處都堆放着書。仿佛一場龍卷風席卷了書房。

亨利讓托馬斯幫他找一樣拉蒙.盧尓寫的東西。他已經老到看不清自己寫的腳注。

在這個晚上,托馬斯依在一位早已死去的作者的思想碎片上,給一個他所愛的男人朗讀那些外文單詞,心中有種憐憫和鄙夷混雜在一起的感覺。

托馬斯不能目睹亨利的這一面:無法自如地掌控自己的身體,一點也不神聖。

接下來的幾個月内,亨利經常打電話找托馬斯幫他念書。當他認為自己發現了一種可能的治療方法時,便要托馬斯幫他準備實驗室進行試驗。

之後,托馬斯找到了種種理由逃避這項尴尬的任務。他去看他的次數越來越少。

《童年漫遊者》: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遺産,是他們面對生命的态度

母親生病了。托馬斯去看望母親,才知道是癌症晚期,沒剩幾天了。

母親所患的不治之症,竟是亨利一直以來異乎尋常地尋求治療方法的那種病。

亨利的死亡緊随母親,隻比她晚走一天。

有希望,有信仰

在書的結尾,托馬斯也沒有詳述他的現存狀态:他與女友之間的關系。

在本書的最後一段,他寫道:

“過往有其形狀,但隻有拉開距離,它看上去才不那麼模糊易逝。假日時日,我會看得更清晰,必要時會再度開始追憶另一段往事。

那是我所能做的事,我的意思是:等待。

其實,如今回想起來,我從很早的時候便開始這麼做了:保持安靜,觀察,等待。

我曾認為亨利的耐心有點兒過頭,但我不知道,是否正是等待将我和他聯系在一起,因為對他而言,等待就是愛。

我的耐心比不上他,但是,你知道,我相信我也能等待。其間或許有焦慮,有悲傷,但就像亨利一樣,當中也有希望……有信仰……

無論時間将帶來什麼。”(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