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慈禧身邊的大紅人安德海出宮為慈禧采辦同治帝大婚所需要的物件。按理說安德海為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後辦事,是名正言順的。但很奇怪,安德海到了山東地界,被東昌府的總兵擺了一出“鴻門宴”,直接将安德海給抓了起來。
而且連夜送到了濟南,山東巡撫丁寶桢那裡。
安德海被抓以後絲毫不慌張,神情自若,不愧是慈禧太後身邊出來的大太監,沒有給慈禧“丢臉”;因為安德海認為沒有人敢真的動慈禧太後身邊的大紅人的,但安德海不知道的是這次真的是誰也救不了了他了。
丁寶桢直接呵斥安德海:“你是什麼人?怎麼敢冒充欽差,你知道是什麼罪嗎?”
“你是何人?膽敢冒充欽差,該當何罪?”
安德海絲毫不害怕,直言不諱告訴丁寶桢:自己是奉了慈禧太後的懿旨出宮的,名正言順。确實安德海沒有說謊,但丁寶桢絲毫不給面子,将安德海先是打了四十大闆,然後關進了專門關押死囚犯的監獄之中。
很快便當着老百姓的面,直接處死了安德海。
要知道安德海不僅是慈禧身邊的大紅人,而且還是慈禧的心腹,慈禧對安德海很是重用、處處維護;丁寶桢究竟是有多大的膽子,直接将安德海處死呢?關鍵是慈禧太後還不生氣,送給了丁寶桢四個字:“國之寶桢”。
安德海“權傾朝野”
安德海祖籍是直隸南皮,這個地方是曆史上有名的專門出太監的地方,安德海親自給自己做了宮刑,入宮做了太監。安德海生的一副婦人的面相,長得很是清秀,走起路來一扭一扭的。他最擅長的便是如何巴結主子,一開始是在鹹豐帝身邊做禦前太監,因為聰明伶俐,很快便得到了鹹豐帝與葉赫那拉杏貞(後來的慈禧)的好感。
鹹豐帝病逝以後,安德海利用“苦肉計”,帶着兩宮皇太後(慈安太後與慈禧太後)的懿旨回了京城給恭親王奕䜣傳遞消息,可以說兩宮皇太後能得以垂簾聽政,安德海是立了大功勞的,再加上安德海會說話、哄得慈禧很是開心,慢慢的變成了慈禧身邊最寵信的大太監。
據說安德海跟慈禧還有一層關系:安德海在淨身時壓根未淨,是以入宮後雖然是位太監,但實際上還是男兒身。慈禧年紀輕輕便守寡,對于一位隻有27歲的年輕婦人來說确實很難忍受。是以安德海得寵還是有原因的,正因為安德海與慈禧的關系不一般,是以安德海仗着慈禧非常驕縱,誰都不放在眼裡。
究竟驕縱到什麼程度呢?
按照大清的祖制:宦官是不能幹涉朝政的。
但安德海顯然仗沒有将此事放在眼裡,宮内自然不必多說,太監宮女們都巴結着安德海,自然能得到慈禧太後的垂愛。
而宮外呢?
就連某個朝廷命官想要遞個折子,都會去求安德海幫忙。若是能給安德海送些什麼東西,事情自然而言便好辦多了。比如重修圓明園這件事情,其實一多半都是安德海的主意,他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慈禧,為的就是重修圓明園這工程一開,它便可以趁機撈不少銀子;而内務府上下大小的官員也刻意中飽私囊,安德海又能得到一部分銀子。
同治七年八月,安德海便撺掇着禦史德泰給慈禧太後上折子:提議重修圓明園。不僅如此德泰還簒掇着内務府的一位庫守拟定了章程:用搜刮百姓的銀子來重修圓明園。
不料折子到了恭親王奕䜣手裡,奕䜣生氣地直接拍案,必須要嚴懲這樣溜須拍馬的無恥之徒。是以同其他的軍機大臣一起拟了個旨意:将德泰革職,将那個拟定章程的庫守直接發配到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
“如果開了這個斂财的惡例,就等于解了奢侈之風的禁,朝廷還怎麼提倡勵精圖治,還怎麼号召百姓維持好不容易才開啟了的中興大業?!”
奕䜣此舉暫時斷了安德海想要重修圓明園的念想,不過同治帝已經過了14歲,馬上就要大婚。皇帝在位時大婚自然要好好地操辦,難免會有一些修修補補的工程需要做。
是以越來越多人巴結安德海,而安德海也是在這些人的奉承之中從聰明變得越來越糊塗;好像他手握生殺大權一樣。
同治将安德海視為眼中釘
安德海雖然是同治帝生母慈禧身邊的大紅人,但是同治帝非常的痛恨安德海。他最是看不慣安德海曲意逢迎、巴結慈禧的樣子;若是讓同治帝碰上安德海又拍馬屁,同治帝一定會狠狠将安德海臭罵一頓。
但是每次同治帝将安德海罵一頓後,安德海都會到慈禧太後跟前告狀,添油加醋的将同治帝數落一頓;而慈禧呢,向着安德海,将同治帝斥責一番。
讓同治帝最受不了的是安德海居然派人前去書房看着同治帝,将同治帝的表現都一五一十的告訴慈禧太後,自己好在慈禧那裡落一個忠心的印象。安德海有時候還故意守着慈禧的面,教訓同治帝要好好讀書,這讓同治帝心裡非常的不痛快,守着慈禧同治帝并不敢對安德海怎麼樣,不過同治帝對安德海的恨全都積攢着,等着哪一天一塊算。
後來因為安德海對慈禧太後進讒言,将同治帝身邊的桂蓮給趕走了,這讓同治帝恨的牙根癢癢。一連好多天同治帝都在書房捏小泥人,然後剪刀一下子就把小泥人的頭給砸下來;甚至有的時候力氣過大,一下子就将小泥人的頭給砸到地上滾好遠。
一開始的時候身邊伺候的人都沒發現同治帝的這一舉動,一連多少天以後身邊伺候的人才問同治帝在做什麼,同治帝頭都不擡惡狠狠地說:“這就是小安子的頭”,這句話直接把身邊伺候的人吓壞了。
同治帝都對安德海恨之入骨,可見安德海的死期不遠了。
安德海撺掇慈禧讓自己南下江南
恰好這個時候同治帝大婚的懿旨下來了,懿旨中明确說明了要“崇尚節儉”,省着點辦即可;但是安德海等人一個勁地在兩宮皇太極耳邊說:民間結婚尚且大操大辦,更何況是皇上呢?
兩宮皇太後,尤其是同治帝的生母慈禧覺得确實如此,便将内務府主管明善召來商量同治帝大婚的事情。最先坐不住的便是戶部主事,自打圓明園被燒毀以後,國庫空虛,若是給同治帝的婚禮大操大辦的話,最起碼就需要上百萬的銀兩,這些錢應該怎麼來呢?
戶部主事找到恭親王奕䜣來商量對策,二人商量的結果是:讓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前去勸說慈禧。而最合适的莫過于大學士倭仁,倭仁當仁不讓便答應了,但是兩宮皇太後能不能答應便是另外一回事了。
其實勸谏兩宮皇太後要對同治帝婚禮大操大辦的罪魁禍首便是安德海,安德海此舉無非就是想借這個機會,出宮采買結婚用的大物件,若是監制作龍衣的需要前往江南,安德海便可以做一回欽差了。
自大清建立以來,鑒于曆朝曆代宦官專權的危害,大清對宮内的太監做了非常嚴格的限制,不允許官宦幹政,不允許太監私下裡與朝廷官員來往,更不允許他們随意離開京城。
若是真有事需要出紫禁城的話,必須要先向敬事房說清楚原因,領了出宮的牌子再走;這些規矩都是從順治朝開始的,為此順治帝還專門做了一塊牌子,若是有違反者,淩遲處死。
但是安德海仗着有慈禧太後的撐腰,就是不将這些規矩放在眼裡。
倭仁在給慈禧的折子裡提到:
大婚典禮繁重應備之處甚多,恐奸佞小人中飽私囊
而安德海對慈禧太後說:防微杜漸是一個好辦法,是以讓慈禧允許安德海前去江南一趟,親自打聽一下大婚之物所需要的價碼。慈禧同意了安德海的說辭,安德海奉慈禧太後懿旨出宮,平日與安德海臭味相投的幾個小太監,還有安德海的遠房親戚們,花錢買來的媳婦,都要跟安德海一起前去江南逛逛,可以說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安德海如此放肆,難道真的就不怕死嗎?
有慈禧太後這把尚方寶劍在,安德海确實不怕。
安德海落到了丁寶桢的手裡
在夏秋交際之際,安德海得了慈禧太後準許,浩浩蕩蕩出了宮門,而且連牌子都沒有領。跟随安德海一起的個個都是一等一的打扮,非常的氣派。
随着安德海帶着自己的親信、家眷一起離開京城,一張針對他的大網已經悄悄的拉開了。
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安德海已經到了人人厭惡的地步:
同治帝一直将安德海當成自己的眼中釘
慈安太後向來明事理,站在同治帝這邊,自然也不允許安德海這樣的人存在
而朝中的大臣,就連軍機大臣、王公貴族中也有很多人想要除掉安德海,對安德海幹預朝政。權柄朝野很是不滿。
比如在同治四年,安德海利用慈禧對恭親王奕䜣的戒心,在慈禧面前說盡恭親王的壞話,慈禧直接将恭親王趕出了軍機處,還直接罷免了其議政王的職務。後來在滿朝文武共同努力下,恭親王才得以保住了軍機處的差事。
按理說一個是朝廷重臣,一個是内廷太監,他們絲毫沒有幹系,但為何就是如此不相容呢?隻能說安德海仗着慈禧的寵愛很是不安分。
恭親王早就對安德海這樣的人懷恨在心,想要找機會好好的懲治一番。有一次安德海前往内務府領用不敷之金,恰好碰到了恭親王,恭親王直接将安德海狠狠地說了一頓:後宮奢侈無度....應該有所節制才可以,沒想到安德海直接反問恭親王:“後宮究竟浪費了什麼?”
恭親王一時也想不起來什麼具體的例子,順口就提了瓷器盤子這些東西。安德海不懷好意地冷笑着說:“那奴才知道了。”
到了慈禧用膳的時候,發現自己滿桌子擺的居然都是那些粗笨的大碗,便問身邊的安德海究竟是怎麼回事。安德海陰陽怪氣地說:“奴才實在是變不出錢來了,奴才甯肯餓上幾天也不願委屈主子,但是咱不是捏在人家手裡了嗎?隻能是委屈委屈了。”
然後又添油加醋地将恭親王為難自己的事情說給了慈禧聽,慈禧本就對恭親王不放心,這下二人之間的嫌隙是更大了。
安德海以為慈禧這把傘夠大,到哪兒都能給自己遮風擋雨的;但讓安德海沒想到的是,慈禧這邊傘真有遮不住的地方。
同治帝早就安排人悄悄地調查安德海的罪行,聽說他裝了十好幾車的大箱子,全部都是金銀财寶,這次就是要帶到南方去将這些财寶都賣掉。而且同治帝還聽說安德海家裡的擺設簡直絲毫不比宮裡差,平時在家裡就跟皇帝一樣。而且安德海的那些親戚,仗着有安德海撐腰,整日裡為非作歹。
單純就這些就足夠将安德海處死的了,同治帝雖隻有十四歲,但畢竟是皇上,自然心思比常人要多,讓自己的心腹太監有意無意地将自己的心思告訴幾位軍機大臣還有王公。
安德海從通州雇了船開始出發,因為所帶的家眷還有行李實在是太多,光大船就是兩艘。不僅自稱為欽差,還将船頭上挂了一面旗子“日形三足鳥”,其他的地方都是龍鳳之旗,浩浩蕩蕩的樣子。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皇上出行。
《春秋》裡曾記有“日中有三足烏”的傳說,“三足烏”是傳說中的一種鳥,它生在“昆墟之北”,專門為神話中的西王母取食
安德海如此浩浩蕩蕩出行的消息傳到了山東巡撫丁寶桢的耳中,丁寶桢是生性善良耿直,敢作敢當,從不為五鬥米折腰。去年的時候丁寶桢入京,就見到了安德海如此逢迎的樣子,便直接說道:“别讓我落在我手裡,一旦落在我手裡,我一定宰了他。”
沒成想這話被同治帝得知,很是贊賞丁寶桢。
安德海走的是水路,一定會經過山東,隻要是到了山東就到了丁寶桢的地盤了。
一番周折後東昌府總兵終于抓住了安德海,連夜将安德海送到了濟南丁寶桢那裡。丁寶桢直接将安德海當成犯人一樣來審問,安德海剛開始還理直氣壯自己是為慈禧太後辦事的。但是當丁寶桢問他:你的勘合呢?安德海這才老實。
勘合是安德海出入紫禁城的憑證,若是安德海沒有的話,便是私自出宮,是要被處死的。
不管安德海如何說好話,丁寶桢都沒有給他面子,打了四十大闆直接把他關了起來。
而且丁寶桢直接下的指令,什麼都不用審,天黑以後就會将丁寶桢推出去問斬。這一年安德海其實隻有26歲,不管他再怎麼喊爹喊娘,都已經無濟于事。
同治帝已經迫不及待地等着丁寶桢的奏折了,隻要安德海到了山東地界,丁寶桢一定不會放了安德海。雖然同治帝隻有十四歲,但是他對人心把握的還是比較好的,他知道:
六叔恭親王奕䜣必定恨不得安德海死
慈安太後、同治帝的嫡母一定會支援自己,慈安本就看安德海不順眼;
丁寶桢剛正不阿,更加容不得安德海谄媚的小人
但是同治帝又擔心萬一丁寶桢的折子被生母慈禧看到就不好辦了,沒想到恰好那天慈禧太後因為有些受涼,便讓同治帝自己看折子,或許天意如此,安德海不得不死。
之後在慈安太後、軍機大臣等人一起的努力下,慈禧太後也無話可說,隻能是同意處死安德海。其實等到兩宮皇太極懿旨到山東的時候,安德海已經死了五天了。
慈禧果然也是一個雷厲風行的女人,既然知道安德海必死,便直接一不做二不休,來了一場比較大的整頓:
将安德海一案相關的人全部處決
跟着一起南下的太監全部絞殺
安德海雇傭的幫手、親信全部就地處決
安德海花錢買的妻妾則全部發配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
經此一事,慈禧太後一連好多天胸口疼,而且直接病倒了,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的時間。
結語
安德海對于慈禧來說确實是大功臣,若沒有安德海的話慈禧不可能垂簾聽政。是以慈禧對安德海是異常的縱容,甚至在同治七年的時候,安德海在天府堂大酒樓張燈結彩的迎娶年方19歲的大美人馬賽華為妻子,慈禧不僅沒有反對,為了表示對安德海的寵愛,賞賜了安德海一一千兩銀子。
要知道清朝與明朝不同,對太監的管束是非常嚴格的。
太監之是以被稱為太監,是因為他不同于尋常的男子,怎麼能娶妻呢?
其實安德海最讓人痛恨的地方就在于,除了慈禧他誰也不放在眼裡:同治帝、恭親王、慈安太後都是平常人不敢随意得罪的,一不小心就會掉腦袋,但安德海仗着慈禧的寵愛居然如此狂傲,隻能“自作孽不可活啊”。
安德海從驕狂的那天開始,就注定沒有好的下場。
丁寶桢不畏強權,将安德海處死,确實大快人心。
慈禧礙于朝堂的壓力,不得不下懿旨處死安德海;而且還對丁寶桢的行為大加贊賞,上次給了丁寶桢四個字“國之寶桢”。若是大清能多一些向丁寶桢這樣剛正不阿、不畏強權的人,或許大清滅亡的沒有這麼快。
參考資料:
《清史通鑒-清穆宗同治》
《慈禧皇陵—大清陵墓解密》
#曆史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