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前後牟平的婦女識字掃盲教育

作者:點滴人生味

1941年,牟平縣抗日民主政權在新劃分的政區(一、二、三、四、五區)建立起來,開始組織當地婦女參加識字班,開展掃盲工作。

當時因為女性不識字,鬧出很多笑話甚至悲劇。金牛山區西鄧格莊村(現屬水道鎮)的一位婦女,因丈夫在外從軍,她不會寫字、無法寫信,就在寄給丈夫的家信裡夾上了幾條蔥絲,意思是“從心裡思念”,但丈夫卻會錯了意,以為讓他“重續”老婆(牟平話裡“蔥”和“重”同音,蔥絲也叫蔥須,蔥須和重續讀音相同),一氣之下寫信要離婚。還有一位婦女給從軍的丈夫寫信的時候,不會寫“我想你”三個字,就在信紙上畫了3個圓圈,丈夫看到後不了解是什麼意思,而且覺得老婆不識字,連寫個信都寫不明白,很丢人。

因為生活中的這些實際需求,婦女們當時非常踴躍地響應号召,參加識字班。1943年參加識字班的女性達5800多人。學習時間一般為兩小時左右。通常村裡的婦女們吃過晌午飯後,就會獨自一人或帶着孩子到村頭、樹下,學唱歌和識字,順便聽抗戰和婦女解放、男女平等的道理。

1946年抗戰勝利後,各級黨組織更加重視農民、特别是農村婦女的識字學習。牟平縣各級都成立了冬學或夜校委員會,在婦救會的協助下,重點抓婦女識字。

授課時間由兩小時拓展到了“半日制”。學習文具是當地随手可得的石闆、舊瓦片、木棍、算盤,有時到山裡挖一些黑溝泥,糊到牆上就變成了一塊“小黑闆”,有時沙灘和石棚也能當黑闆用。

授課方法方面,夜校、識字班由國小老師上課,分散在各村的識字組,則由教師教育訓練“小先生”來包幹各組甚至送課上門。“小先生制”是由中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首先提出的,就是在成年老師數量嚴重不足的時候,可以由初學者去教未學者,“即知即傳人”,用這種方法來普及平民教育。小先生制非常靈活,牟平當時挑選了很多五六年紀的同學做“小先生”,進村教導婦女識字,極大彌補了當時牟平正規師資力量不足的缺陷。

在學習費用方面,由學員摟草賺錢,交識字班的學費。

在學習成果方面,到了1949年底,西鄧格莊村婦女們的識字量在五百到七百字之間。1950年,昆陽區馬家莊村(現屬莒格莊鎮)的夜校和婦女識字班,在教師和小先生的配合下,每月一考,一年級的能默寫一百多字,四年級的能默寫四五百字。

解放前後牟平的婦女識字掃盲教育

牟平當時昆陽區婦女識字班用的課本。封面左側是“牟平縣昆陽區抗日國小”的紅印章,下方是“八路軍抗日戰鬥”木刻印章。

解放前後牟平的婦女識字掃盲教育

昆陽區婦女識字班内頁

解放前後牟平的婦女識字掃盲教育
解放前後牟平的婦女識字掃盲教育
解放前後牟平的婦女識字掃盲教育
解放前後牟平的婦女識字掃盲教育
解放前後牟平的婦女識字掃盲教育

部分課文内容。課文内容是地理、政治和生活常識,每頁下方是本課的生字。

1952年11月,牟平縣成立掃盲委員會,推廣速成識字法。全縣先後共辦成識字速成班150個,其中女學員達3000多人。到1953年,牟平全縣婦女常年識字班達63個,學員達1182人。

1958年、1975年,分别開展第二次和第三次掃盲運動,1975年8月,經地區驗收,宣布牟平為“無文盲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