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最恰當方式促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

作者:光明網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旅遊的重要資源,豐富了旅遊的文化内涵。旅遊作為一種新的大衆生活方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提供了更多的實踐和應用場景,激發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機和活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對于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系統性保護、促進旅遊業高品質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是促進文化和旅遊産業發展、提升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舉措。《通知》強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的關鍵作用,并為非遺如何實作與當代生活的連接配接指明了方向。《通知》的釋出,展現了非遺保護與傳承在當代社會擁有的兩種文化現象:

一是依托旅遊産業的流動性,實作對内的文化教育傳承實踐,讓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成為增強國民精神動力的力量源泉。目前,大陸正處于文化價值建構需求的特殊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産不斷參與旅遊産業發展,助力文化産業興旺。在此過程中,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文化内涵與文化價值,并總結提煉其中所凝聚着的人民生活智慧和情感創造,讓群眾在旅遊體驗中感受國家文化建設成果與發展理念,體味旅遊目的地人民群衆的情感與生活理念。

二是以旅遊為載體,對外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作文化的柔性交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今天的中國正在積極建構平等、開放、合作的對外合作關系,讓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通過旅遊欣賞與互動方式展現國家文化軟實力。

《通知》從旅遊發展、非遺保護傳承、非遺與旅遊融合3個層面提出了總體要求。在保護前提下進行旅遊利用、在旅遊利用中進行創造性保護,需要持續兼顧好“保護”與“利用”二者之間的關系。其中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遊融合在形式與内涵上,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環境與空間,保障傳承群體的合法權益。

“傳承環境與空間”的确立,保證了群體間的生活聯系與觀念形成,它的存在通常經曆了漫長的過程,且十分脆弱。在将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旅遊文化資源的同時,一方面要確定文化展示不能脫離非遺主體所依托的文化空間;另一方面要尊重非遺主體的文化自主與自覺,尊重非遺群體主動融入旅遊、參與文化創造的意願。

保障非遺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文化生态的連續性與可持續性,是非遺與旅遊融合的必要前提。旅遊業态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空間融入旅遊空間,勢必會經曆從地方傳統文化向公共大衆文化轉型的過程,如何確定在旅遊空間内,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文化生态仍然能保持其生存環境的整體性與合理性,讓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遊産業都能獲得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是非遺融入旅遊的一大難題。其中,要充分發揮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的引導實施與監督管理作用,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遺産項目參與旅遊活動。在非遺與旅遊融合過程中如果出現肆意違反文化發展規律的行為應予以及時制止;建立起健全的旅遊企業營商環境與文化和旅遊營運機制,定期對與非遺旅遊經營行為相關聯的群體進行強化教育訓練,做到“先學習再上崗”,確定文化和旅遊營運機制有章可循、規範經營;加強培育非遺擁有者的文化保護意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幫扶文化擁有群體參與旅遊經營。

從操作層面看,《通知》提出了“加強項目梳理、突出門類特點、融入旅遊空間、豐富旅遊産品、設立體驗基地、保護文化生态、培育特色線路、開展雙向教育訓練”8個方面的内容,對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的實施落地提供了方向性指導。

首先,“加強項目梳理”和“突出門類特點”,需要清楚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産法中關于非遺内容的六大類别劃分,并針對不同類别的遺産項目可以融入旅遊的适合程度,因地制宜地建立遺産項目的分類評價和使用标準。再根據所屬門類,精準對接旅遊産業項目,通過文化内容生産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文化理念與文化價值植入旅遊項目的全過程。這一過程需要牢牢把握和甄别進入旅遊市場的非遺項目,對于不适宜參與旅遊的非遺項目應堅決予以否定。

其次,“融入旅遊空間、保護文化生态”,是對文化生态脆弱性的保護建議。融入旅遊産業、開發适宜的旅遊産品可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現代化浪潮中得以良好傳承,對維護文化生态系統平衡、文化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豐富旅遊産品、設立體驗基地、培育特色線路”,是從非遺旅遊産品體系建構的視角提出了非遺産品設計的工作方向。推動非遺融入旅遊,需要設計符合現代藝術審美,且具有時代價值的旅遊産品。旅遊商品的生産、旅遊線路的設計、旅遊配套的同步,都需要在不改變文化意涵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和開放性的内容生産。非遺産品的生産既需要符合大衆對公共文化消費的審美期待,也需要展現每一項非遺項目獨樹一幟的文化符号。

最後,“開展雙向教育訓練”是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遊深度融合的人才培育基礎。要讓文化研究者與旅遊市場群體能夠雙向互動,充分溝通,共同從非遺文化保護的理念出發,了解非遺旅遊産業化的過程,進而創新推出符合人民大衆需求的非遺旅遊産品。

總之,要正确認識以非遺為主題的文化傳承與旅遊産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旅深度融合是民族文化生命力與民族經濟可持續發展充分展現。無論從國家政策導向,還是從非遺本身的傳承功能與發展路徑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産以最恰當的方式融入現代旅遊發展可謂恰逢其時、前景廣闊。(蕭放 周茜茜)

來源: 中國旅遊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