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衣染鵝黃禦氣濃”,清代禦賜黃馬褂,相當于免死金牌?

作者:左耳的曆史觀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選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援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适的閱讀體驗。

引言

清宮劇中時常出現皇帝賞賜給立功大臣黃馬褂的情節。《康熙王朝》中有多名大臣被賞賜黃馬褂,如姚啟聖平台,獲賜黃馬褂、三眼花翎等,李光地随軍出征獲得康熙帝賞賜的衣物等。事實上,從目前所有的曆史資料來看,沒有發現康熙年間賞賜黃馬褂的記錄。電視劇畢竟不是事實,大多人物、劇情都進行過改編。雖然沒有曆史依據,但黃馬褂确實是清朝皇帝經常賞賜的物品。那麼,一件普通的馬褂是如何被賦予了政治意義的?又代表了怎麼樣的權利?是否真的像電視劇中那樣誇張有“免刑免死”的作用?

一、班聯翡翠翎中坐,隊入鵝黃褶裡行

馬褂在中國漢魏隋唐各個朝代中均有記載,可見并不是滿族專有的服飾,是從漢族傳過去,有根據滿族生活活動的特點進行了改進。清朝已經有學者整理了馬褂的淵源。

康熙曹庭棟著書《老老恒言》提到:“隋制有名貉袖者,袖短身短,圉人服之,蓋即今之馬褂,取馬上便捷,家居之服亦以便捷為宜。”

乾嘉時期的趙翼《陔餘叢考》中對馬褂的曆史進行了系統梳理,馬褂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漢魏時期半袖。到了明代正德年間創制的罩甲,極有可能就是清代馬褂的前身。

雖然馬褂的曆史悠長,但有“特權”的馬褂獨屬于清朝。沈從文曾指出清代“當時以為最特别重要衣着,即‘欽賜黃馬褂’。

那麼黃馬褂的“特權”從何而來呢?首先來看為什麼是馬褂獲得“特權”。

馬褂,是行褂的俗稱,一般是罩在長袍外穿着。行褂既友善在軍旅中行動,也适合作為在家時的休閑穿着。行褂有着“長與坐齊,袖長及肘”特點,長度不超過腰間, 袖子僅能到肘部,做成這樣的短衣短袖便于翻身上馬,擡手射箭。

“衣染鵝黃禦氣濃”,清代禦賜黃馬褂,相當于免死金牌?

除了僅到腰間的短款馬褂,還有在長袍的側面開衩,整體長度覆寫到膝蓋的長袍馬褂,腰間還會加上一條腰帶。這種樣式的馬褂既能夠保暖,又可以保證翻身上馬時不纏繞不羁絆身體。

可見行褂之是以被稱為馬褂,正是由于其便于馬上騎射時穿着的緣故。滿族是典型的馬上民族,等到滿洲旗人入關,奪取政權後,馬褂成為其重要的服飾符号。

原本馬褂隻是作為一種軍服穿着,等到了到了清中期雍正皇帝後,長袍馬褂憑借其活動便捷的特點,逐漸在社會各階層作為一種日常穿着流行開來。

“衣染鵝黃禦氣濃”,清代禦賜黃馬褂,相當于免死金牌?

馬褂是代表滿族的服飾符号,那為什麼一定要是黃馬褂呢?這就涉及到服飾顔色的階級屬性。曆朝曆代的服飾制度略有不同,但整體看下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顔色都展現了階級屬性。

中國曆代宮廷服飾中,屬“黃色”最多被用于展現皇權的至高無上性,清代就是如此。

清代皇帝出門時‚随從的大臣和侍衛一般帽後戴孔雀翎‚腰際佩刀‚身穿沒有花紋和彩繡的行褂。因行褂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制成 ‚是以得名“ 黃馬褂 ”。 不過據史料記載,清朝初期皇帝及其扈從的馬褂并不是黃色,主要是石青色。

選用黃色馬褂一方面是因為黃色帶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皇權,黃馬褂是天子近侍專用的服飾,具有獨特性。

“衣染鵝黃禦氣濃”,清代禦賜黃馬褂,相當于免死金牌?

另一原因來自于與清朝的八旗制度。八旗軍隊中有皇帝親自統領的部隊,正黃、鑲黃和正白,也就是人們經常所說的上三旗,這是皇帝的嫡系部隊。尤其是黃色旗幟、铠甲的隊伍一般都是皇帝親自帶隊的隊伍,是以黃色馬褂逐漸有了皇帝親衛的意味。

以黃馬褂為典型代表的“尚黃”思想在清朝服飾制度的階級屬性中逐漸确定下來并不斷完善。

二、高冠孔翠彩璘彬,衣上鵝黃色更新

在清朝服飾制度漸漸完善之後,對于黃馬褂的樣式和穿着有了更加詳細的規定,黃馬褂主要是天子出行時身邊的扈從人員或是有立功的大臣才有資格穿。

根據皇帝出行目的不同,和随從人員的構成不同,文官武将對于朝廷的貢獻等等情況,以及黃馬褂所被賦予的不同政治屬性,大緻可以分為三種。

首先是行職馬褂,也可稱為“任職褂子”或是“黃褶”。這是跟随皇帝出行的扈從、内大臣、侍衛等所穿着的黃馬褂,有些類似于現代的工裝、職業裝,是皇家隊伍的展現。

“衣染鵝黃禦氣濃”,清代禦賜黃馬褂,相當于免死金牌?
清昭梿的《嘯亭續錄》記載:“凡領侍衛内大臣、禦前大臣侍衛、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皆服黃馬褂,凡巡行扈從銮輿,以為觀瞻。”

但這種行職馬褂,顧名思義,隻有執行公務的時候才可以穿,平時日常穿是不被允許的。這和作為最高榮譽的禦賜黃馬褂是有差別的,形制上雖然同為黃馬褂,但是這種黃馬褂衣襟上的紐袢顔色為黑色。

其次是行圍馬褂,也就是打獵是穿的馬褂。滿族在入關前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入關後曆代皇帝仍然崇尚武功騎射,經常會舉行圍獵。圍獵中,有些人騎術高超,有些人射箭極準,還有些人向皇帝獻上自己獵到的珍奇獵物。

這些在武功騎射等方面表現優異的人可能會獲得皇帝的賞賜,也就是和皇家衛隊所身着的黃顔色馬褂一樣的黃馬褂,如鹹豐四年三月‚以騎射中箭六枝‚賞莊親王奕仁黃馬褂。

“衣染鵝黃禦氣濃”,清代禦賜黃馬褂,相當于免死金牌?

這種黃馬褂也被叫做“行圍褂子”俗稱“賞給黃馬褂”。和行職馬褂一樣,行圍馬褂也隻能在特定的場合穿着,即隻有在和皇帝一起進行狩獵活動的時候才可以穿上。

平時的時候,因為黃馬褂是聖上賞賜,是以要在家中供奉起來,精心呵護。這種行圍馬褂也是黃色的馬褂,配上黑顔色的紐袢。

最後一種是武功馬褂,也就是我們所認為的、常出現于清宮劇中的“禦賜黃馬褂”。通常是賞賜給取得戰功的軍事将領或或有重大貢獻的大臣的黃馬褂‚才是真正的“賞穿黃馬褂”。

“衣染鵝黃禦氣濃”,清代禦賜黃馬褂,相當于免死金牌?

給功勳卓著的官員賞賜黃馬褂是乾隆以後的事,在道光以前尚不普遍,因為鹹豐以後戰事頻繁才逐漸流行起來。

對于接受賞賜的人來說這是至高榮譽。“禦賜黃馬褂”的價值已經不再局限為一件衣服的本身價值,它是一種皇權的象征,皇家的信物。意味着這位賞賜者現在是皇帝最為親近、最為信任的人。

被賞賜者的事迹會載入史冊,清朝很多有名的大臣都獲得過皇帝賞賜的黃馬褂,如胡光墉、李鴻章等。

《清高宗實錄》有記載“此次平定金川,實皆阿桂一人功績,深堪嘉尚,茲班師在迩,特解親禦黑狐腿黃馬褂,先行随報賞賜。”
“衣染鵝黃禦氣濃”,清代禦賜黃馬褂,相當于免死金牌?

武功馬褂和行職馬褂和行圍馬褂有明顯差別,整體為明黃色,衣襟上的紐袢顔色也是明黃色。武功馬褂也是禦賜物品,日常需要供奉在祠堂中,除非國家舉行大典時才可以穿。

不過受賞賜的大臣可以複制一件比原件稍微簡單一些的黃馬褂,以備公務有需要的時候可以穿。當受賞的大臣出現犯錯、辦事不利等情況的時候,皇帝可以将黃馬褂收回以示懲罰,稱作“被奪黃馬褂”。

清朝的重臣李鴻章就曾兩次被褫奪黃馬褂,一次是因為當時撚軍軍隊的進攻,李鴻章援助不及時,對皇城構成了威脅;另一次是朝廷将甲午戰争的失敗歸咎于他。

“衣染鵝黃禦氣濃”,清代禦賜黃馬褂,相當于免死金牌?

當然,黃馬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服飾樣式上會有一些變化,但其作為清朝最高獎賞的政治功能一直沒有變。

三、冠飄孔翠天風細,衣染鵝黃禦氣濃

根據曆史記載來看,或得“禦賜黃馬褂”的人大多是戰功卓越,并且每一名将領都是達到一定的品階,在征戰中獲得較大的軍功,才有機會獲得賜黃馬褂的榮譽獎賞。

雖然曆史中有個别特列,但總體上可以看出黃馬褂的賞賜十分嚴格,有一定的行賞标準,每一件的黃馬褂賞賜都有一定意義。

皇帝主要是出于國家治理和政治考量賞賜黃馬褂,尤其是皇帝賞賜的武功馬褂,從受賞賜者的角度來看,這就是皇帝的恩寵,是成為皇帝心腹的标志;從皇帝的角度看,是籠絡人心的重要工具。

“衣染鵝黃禦氣濃”,清代禦賜黃馬褂,相當于免死金牌?

這一簡單的馬褂不再是一件隻為禦寒的衣服,而擁有了莫大的政治功能,成了皇帝拉攏大臣的一種手段,變成凝聚封建統治意志的工具。

鄭天挺在《“黃馬褂”是什麼?》一書中寫道:“拿黃馬褂作為賞賜仆從們的獎品,表示承認他們做了親近侍衛。拿它作工具收買他們、麻醉他們、愚弄他們、利用他們,使他們長期為統治一階級服務以便封建統治更加鞏固,于是産生所謂‘賞穿黃馬褂’ 。”

黃馬褂能夠被褫奪,也是對大臣們的一種警示。皇帝收回黃馬褂也是對大臣失望,或是失去信任的一種表現。

從治理國家角度來看,黃馬褂的賞賜與褫奪,也展現了封建統治下皇帝的人治思維。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人治方面,黃馬褂有着超越封建典章制度的治理效果。

針對被賞賜者來說,“禦賜黃馬褂”并沒有電視劇中“免刑免死”的誇張效果,更多的是作為榮譽的展現。

行職馬褂和行圍馬褂的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個是隻有皇帝出行時行使職務才可以穿;一個是對騎射技術的嘉獎,特定的賞賜背景就決定了賞賜的性質,隻有在和皇帝一起進行打獵活動時才能穿着。

“衣染鵝黃禦氣濃”,清代禦賜黃馬褂,相當于免死金牌?

隻有武功馬褂才是文武百官們所看重的,隻有皇帝賞賜的武功馬褂才是皇權的展現,皇帝賞賜意味着要發揮最大的獎賞功能。

站在封建統治者的方面來說,官員以獲得禦賜的黃馬褂為最高榮譽,既展現了天子權利的崇高地位,也展現了封建統治中央集權的特點。

被賞賜者認為獲得黃馬褂就是獲得皇帝的認可和表揚,能夠獲得黃馬褂的人通常是能夠經常出現在皇帝身邊,已經是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想要獲得黃馬褂不是為了錢和權利,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穿上黃馬褂就能代表自己是受皇恩眷顧的人。

從上到下一直的态度賦予了黃馬褂特殊的政治意味。在時間的打磨下,黃馬褂賞賜與褫奪的規則逐漸完善,豐富發展了清代的服飾制度。

“衣染鵝黃禦氣濃”,清代禦賜黃馬褂,相當于免死金牌?

雖然皇帝賞賜的黃馬褂沒有具體的特定權利和意義,但是有隐含的庇佑作用。畢竟,在清代黃色是皇權的代表。

行職馬褂,是皇帝出行隊伍服飾的辨別。一旦穿上行職馬褂就代表是皇帝出行隊伍中的一員,自然而然能夠證明是皇帝身邊的人。

行圍褂子,是皇帝賞賜給騎術射獵的表現優異的人,代表着實力受到了皇帝的認同。

最後一種武功馬褂,是皇帝賞賜給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人,受到整個朝廷的崇敬,自然展現了其重要性。

可見,無論是哪種黃馬褂都不是一般人能夠獲得的。或是作為皇帝出行的标志,或是展現皇帝的表彰,又或是作為最高榮譽賞賜,都是一定皇權的象征。

“衣染鵝黃禦氣濃”,清代禦賜黃馬褂,相當于免死金牌?

尤其是武功馬褂的獲得者,本身就已經是朝廷重臣,再加上黃馬褂的“光環”,更不是一般人能夠“得罪”的。

黃馬褂主要是作為榮譽賞賜出現,沒有升官進爵的意味,更沒有“免死金牌”的意義。皇帝能夠賞賜、褫奪黃馬褂,除了依照律例治理國家管理文武百官之外,在心理層面上,是對榮譽也賞罰分明的一種展現。

之是以讓人有黃馬褂可以“免死”的錯覺,是因為受賞者本身的官位不低,又加上了黃馬褂的皇權象征,給了人們一種畏懼心理。

是以無論在朝堂之上還是朝堂之下,身着黃馬褂都會讓人有敬畏之心。

結語

影視作品為了劇情效果,往往會進行藝術加工,對現實曆史進行誇大。是以我們了解曆史一定不能夠以影視作品為藍本,還是要以文獻為準。黃馬褂的作用就被影視劇誇大了,曆史上無論哪種黃馬褂都沒有“免死金牌”“免刑免死”的作用,更多的還是作為一種榮譽展現。因為皇權的原因會有一定的庇護作用,但這一作用有限。黃馬褂主要在清朝發揮作用,在清朝的服飾制度中,黃馬褂作為一種特殊的服飾規定,已經不再局限于服飾本身這一功能,而是展現着更高的政治意義。

參考文獻:

《老老恒言》

《陔餘叢考》

《嘯亭續錄》

《清高宗實錄》

《“黃馬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