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衣染鹅黄御气浓”,清代御赐黄马褂,相当于免死金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引言

清宫剧中时常出现皇帝赏赐给立功大臣黄马褂的情节。《康熙王朝》中有多名大臣被赏赐黄马褂,如姚启圣平台,获赐黄马褂、三眼花翎等,李光地随军出征获得康熙帝赏赐的衣物等。事实上,从目前所有的历史资料来看,没有发现康熙年间赏赐黄马褂的记录。电视剧毕竟不是事实,大多人物、剧情都进行过改编。虽然没有历史依据,但黄马褂确实是清朝皇帝经常赏赐的物品。那么,一件普通的马褂是如何被赋予了政治意义的?又代表了怎么样的权利?是否真的像电视剧中那样夸张有“免刑免死”的作用?

一、班联翡翠翎中坐,队入鹅黄褶里行

马褂在中国汉魏隋唐各个朝代中均有记载,可见并不是满族专有的服饰,是从汉族传过去,有根据满族生活活动的特点进行了改进。清朝已经有学者整理了马褂的渊源。

康熙曹庭栋著书《老老恒言》提到:“隋制有名貉袖者,袖短身短,圉人服之,盖即今之马褂,取马上便捷,家居之服亦以便捷为宜。”

乾嘉时期的赵翼《陔余丛考》中对马褂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马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半袖。到了明代正德年间创制的罩甲,极有可能就是清代马褂的前身。

虽然马褂的历史悠长,但有“特权”的马褂独属于清朝。沈从文曾指出清代“当时以为最特别重要衣着,即‘钦赐黄马褂’。

那么黄马褂的“特权”从何而来呢?首先来看为什么是马褂获得“特权”。

马褂,是行褂的俗称,一般是罩在长袍外穿着。行褂既方便在军旅中行动,也适合作为在家时的休闲穿着。行褂有着“长与坐齐,袖长及肘”特点,长度不超过腰间, 袖子仅能到肘部,做成这样的短衣短袖便于翻身上马,抬手射箭。

“衣染鹅黄御气浓”,清代御赐黄马褂,相当于免死金牌?

除了仅到腰间的短款马褂,还有在长袍的侧面开衩,整体长度覆盖到膝盖的长袍马褂,腰间还会加上一条腰带。这种样式的马褂既能够保暖,又可以保证翻身上马时不缠绕不羁绊身体。

可见行褂之所以被称为马褂,正是由于其便于马上骑射时穿着的缘故。满族是典型的马上民族,等到满洲旗人入关,夺取政权后,马褂成为其重要的服饰符号。

原本马褂只是作为一种军服穿着,等到了到了清中期雍正皇帝后,长袍马褂凭借其活动便捷的特点,逐渐在社会各阶层作为一种日常穿着流行开来。

“衣染鹅黄御气浓”,清代御赐黄马褂,相当于免死金牌?

马褂是代表满族的服饰符号,那为什么一定要是黄马褂呢?这就涉及到服饰颜色的阶级属性。历朝历代的服饰制度略有不同,但整体看下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颜色都体现了阶级属性。

中国历代宫廷服饰中,属“黄色”最多被用于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性,清代就是如此。

清代皇帝出门时‚随从的大臣和侍卫一般帽后戴孔雀翎‚腰际佩刀‚身穿没有花纹和彩绣的行褂。因行褂用明黄色的绸缎或纱制成 ‚因此得名“ 黄马褂 ”。 不过据史料记载,清朝初期皇帝及其扈从的马褂并不是黄色,主要是石青色。

选用黄色马褂一方面是因为黄色带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权,黄马褂是天子近侍专用的服饰,具有独特性。

“衣染鹅黄御气浓”,清代御赐黄马褂,相当于免死金牌?

另一原因来自于与清朝的八旗制度。八旗军队中有皇帝亲自统领的部队,正黄、镶黄和正白,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上三旗,这是皇帝的嫡系部队。尤其是黄色旗帜、铠甲的队伍一般都是皇帝亲自带队的队伍,所以黄色马褂逐渐有了皇帝亲卫的意味。

以黄马褂为典型代表的“尚黄”思想在清朝服饰制度的阶级属性中逐步确定下来并不断完善。

二、高冠孔翠彩璘彬,衣上鹅黄色更新

在清朝服饰制度渐渐完善之后,对于黄马褂的样式和穿着有了更加详细的规定,黄马褂主要是天子出行时身边的扈从人员或是有立功的大臣才有资格穿。

根据皇帝出行目的不同,和随从人员的构成不同,文官武将对于朝廷的贡献等等情况,以及黄马褂所被赋予的不同政治属性,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首先是行职马褂,也可称为“任职褂子”或是“黄褶”。这是跟随皇帝出行的扈从、内大臣、侍卫等所穿着的黄马褂,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工装、职业装,是皇家队伍的体现。

“衣染鹅黄御气浓”,清代御赐黄马褂,相当于免死金牌?
清昭梿的《啸亭续录》记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凡巡行扈从銮舆,以为观瞻。”

但这种行职马褂,顾名思义,只有执行公务的时候才可以穿,平时日常穿是不被允许的。这和作为最高荣誉的御赐黄马褂是有区别的,形制上虽然同为黄马褂,但是这种黄马褂衣襟上的纽袢颜色为黑色。

其次是行围马褂,也就是打猎是穿的马褂。满族在入关前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入关后历代皇帝仍然崇尚武功骑射,经常会举行围猎。围猎中,有些人骑术高超,有些人射箭极准,还有些人向皇帝献上自己猎到的珍奇猎物。

这些在武功骑射等方面表现优异的人可能会获得皇帝的赏赐,也就是和皇家卫队所身着的黄颜色马褂一样的黄马褂,如咸丰四年三月‚以骑射中箭六枝‚赏庄亲王奕仁黄马褂。

“衣染鹅黄御气浓”,清代御赐黄马褂,相当于免死金牌?

这种黄马褂也被叫做“行围褂子”俗称“赏给黄马褂”。和行职马褂一样,行围马褂也只能在特定的场合穿着,即只有在和皇帝一起进行狩猎活动的时候才可以穿上。

平时的时候,因为黄马褂是圣上赏赐,所以要在家中供奉起来,精心呵护。这种行围马褂也是黄色的马褂,配上黑颜色的纽袢。

最后一种是武功马褂,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常出现于清宫剧中的“御赐黄马褂”。通常是赏赐给取得战功的军事将领或或有重大贡献的大臣的黄马褂‚才是真正的“赏穿黄马褂”。

“衣染鹅黄御气浓”,清代御赐黄马褂,相当于免死金牌?

给功勋卓著的官员赏赐黄马褂是乾隆以后的事,在道光以前尚不普遍,因为咸丰以后战事频繁才逐渐流行起来。

对于接受赏赐的人来说这是至高荣誉。“御赐黄马褂”的价值已经不再局限为一件衣服的本身价值,它是一种皇权的象征,皇家的信物。意味着这位赏赐者现在是皇帝最为亲近、最为信任的人。

被赏赐者的事迹会载入史册,清朝很多有名的大臣都获得过皇帝赏赐的黄马褂,如胡光墉、李鸿章等。

《清高宗实录》有记载“此次平定金川,实皆阿桂一人功绩,深堪嘉尚,兹班师在迩,特解亲御黑狐腿黄马褂,先行随报赏赐。”
“衣染鹅黄御气浓”,清代御赐黄马褂,相当于免死金牌?

武功马褂和行职马褂和行围马褂有明显区别,整体为明黄色,衣襟上的纽袢颜色也是明黄色。武功马褂也是御赐物品,日常需要供奉在祠堂中,除非国家举行大典时才可以穿。

不过受赏赐的大臣可以复制一件比原件稍微简单一些的黄马褂,以备公务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穿。当受赏的大臣出现犯错、办事不利等情况的时候,皇帝可以将黄马褂收回以示惩罚,称作“被夺黄马褂”。

清朝的重臣李鸿章就曾两次被褫夺黄马褂,一次是因为当时捻军军队的进攻,李鸿章援助不及时,对皇城构成了威胁;另一次是朝廷将甲午战争的失败归咎于他。

“衣染鹅黄御气浓”,清代御赐黄马褂,相当于免死金牌?

当然,黄马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服饰样式上会有一些变化,但其作为清朝最高奖赏的政治功能一直没有变。

三、冠飘孔翠天风细,衣染鹅黄御气浓

根据历史记载来看,或得“御赐黄马褂”的人大多是战功卓越,并且每一名将领都是达到一定的品阶,在征战中获得较大的军功,才有机会获得赐黄马褂的荣誉奖赏。

虽然历史中有个别特列,但总体上可以看出黄马褂的赏赐十分严格,有一定的行赏标准,每一件的黄马褂赏赐都有一定意义。

皇帝主要是出于国家治理和政治考量赏赐黄马褂,尤其是皇帝赏赐的武功马褂,从受赏赐者的角度来看,这就是皇帝的恩宠,是成为皇帝心腹的标志;从皇帝的角度看,是笼络人心的重要工具。

“衣染鹅黄御气浓”,清代御赐黄马褂,相当于免死金牌?

这一简单的马褂不再是一件只为御寒的衣服,而拥有了莫大的政治功能,成了皇帝拉拢大臣的一种手段,变成凝聚封建统治意志的工具。

郑天挺在《“黄马褂”是什么?》一书中写道:“拿黄马褂作为赏赐仆从们的奖品,表示承认他们做了亲近侍卫。拿它作工具收买他们、麻醉他们、愚弄他们、利用他们,使他们长期为统治一阶级服务以便封建统治更加巩固,于是产生所谓‘赏穿黄马褂’ 。”

黄马褂能够被褫夺,也是对大臣们的一种警示。皇帝收回黄马褂也是对大臣失望,或是失去信任的一种表现。

从治理国家角度来看,黄马褂的赏赐与褫夺,也体现了封建统治下皇帝的人治思维。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人治方面,黄马褂有着超越封建典章制度的治理效果。

针对被赏赐者来说,“御赐黄马褂”并没有电视剧中“免刑免死”的夸张效果,更多的是作为荣誉的体现。

行职马褂和行围马褂的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个是只有皇帝出行时行使职务才可以穿;一个是对骑射技术的嘉奖,特定的赏赐背景就决定了赏赐的性质,只有在和皇帝一起进行打猎活动时才能穿着。

“衣染鹅黄御气浓”,清代御赐黄马褂,相当于免死金牌?

只有武功马褂才是文武百官们所看重的,只有皇帝赏赐的武功马褂才是皇权的体现,皇帝赏赐意味着要发挥最大的奖赏功能。

站在封建统治者的方面来说,官员以获得御赐的黄马褂为最高荣誉,既体现了天子权利的崇高地位,也体现了封建统治中央集权的特点。

被赏赐者认为获得黄马褂就是获得皇帝的认可和表扬,能够获得黄马褂的人通常是能够经常出现在皇帝身边,已经是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想要获得黄马褂不是为了钱和权利,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优越感,穿上黄马褂就能代表自己是受皇恩眷顾的人。

从上到下一直的态度赋予了黄马褂特殊的政治意味。在时间的打磨下,黄马褂赏赐与褫夺的规则逐渐完善,丰富发展了清代的服饰制度。

“衣染鹅黄御气浓”,清代御赐黄马褂,相当于免死金牌?

虽然皇帝赏赐的黄马褂没有具体的特定权利和意义,但是有隐含的庇佑作用。毕竟,在清代黄色是皇权的代表。

行职马褂,是皇帝出行队伍服饰的标识。一旦穿上行职马褂就代表是皇帝出行队伍中的一员,自然而然能够证明是皇帝身边的人。

行围褂子,是皇帝赏赐给骑术射猎的表现优异的人,代表着实力受到了皇帝的认同。

最后一种武功马褂,是皇帝赏赐给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受到整个朝廷的崇敬,自然体现了其重要性。

可见,无论是哪种黄马褂都不是一般人能够获得的。或是作为皇帝出行的标志,或是体现皇帝的表彰,又或是作为最高荣誉赏赐,都是一定皇权的象征。

“衣染鹅黄御气浓”,清代御赐黄马褂,相当于免死金牌?

尤其是武功马褂的获得者,本身就已经是朝廷重臣,再加上黄马褂的“光环”,更不是一般人能够“得罪”的。

黄马褂主要是作为荣誉赏赐出现,没有升官进爵的意味,更没有“免死金牌”的意义。皇帝能够赏赐、褫夺黄马褂,除了依照律例治理国家管理文武百官之外,在心理层面上,是对荣誉也赏罚分明的一种体现。

之所以让人有黄马褂可以“免死”的错觉,是因为受赏者本身的官位不低,又加上了黄马褂的皇权象征,给了人们一种畏惧心理。

所以无论在朝堂之上还是朝堂之下,身着黄马褂都会让人有敬畏之心。

结语

影视作品为了剧情效果,往往会进行艺术加工,对现实历史进行夸大。所以我们了解历史一定不能够以影视作品为蓝本,还是要以文献为准。黄马褂的作用就被影视剧夸大了,历史上无论哪种黄马褂都没有“免死金牌”“免刑免死”的作用,更多的还是作为一种荣誉体现。因为皇权的原因会有一定的庇护作用,但这一作用有限。黄马褂主要在清朝发挥作用,在清朝的服饰制度中,黄马褂作为一种特殊的服饰规定,已经不再局限于服饰本身这一功能,而是体现着更高的政治意义。

参考文献:

《老老恒言》

《陔余丛考》

《啸亭续录》

《清高宗实录》

《“黄马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