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7日,風和日麗,春風和煦,我們一行受同學朋友的邀請,來到了護國大将軍蔡锷故裡。
一路春風伴我行,蔡锷故裡尋忠魂。
擁護共和反帝制,英年早逝遺餘恨。
蔡锷,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出生于湖南邵陽。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民主革命家。
蔡锷從小就學習優秀,16歲時遇見了梁啟超。梁啟超是具有民主思想的大學問家,在他的指導下,蔡锷接受了一系列的維新思想,他擁護共和,反對帝制。
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回國後,蔡锷擔任雲南新軍忇統。1911年10月10日,孫中山上司的辛亥革命爆發,蔡锷立即響應,在雲南發動起義,宣布雲南獨立,他擔任了雲南都督。後來,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将蔡锷調入北京。
袁世凱耍起了兩面派手法,一方面逼宮清朝皇帝退位,另一方面又殺害了維新變法的“戊戌六君子”,接受21條,想恢複帝制,自己做皇帝。袁世凱的黃帝夢做了82天,就在全國人民的讨袁聲中倒台了。
蔡锷将軍是堅決反對袁世凱稱帝的,為了讨伐哀世凱,在小鳳仙的幫助下,蔡锷從北京到天津,進入日本,輾轉來到雲南,然後起兵反袁。
師從名人梁啟超,民本思想記得牢。
順應潮流立壯志,馳騁疆場勇橫刀。
蔡锷将軍是文武雙全的儒将,在短短的人生34年中,戎馬倥偬,留下來的文字不多。現摘錄兩首《軍中雜記》:
其一
蜀道崎岖也可行,人心艱險最難平。
揮刀殺賊男兒事,指日觀兵白帝城。
其二
絕壁荒山二月寒,風光如刃月如丸。
軍中夜半披衣起,熱血填胸夜不安。
第一首寫讨伐袁世凱的決心,第二首寫将軍一心讨逆賊,夜難寐。
1916年9月,蔡锷将軍病情嚴重,送去日本醫治。臨終前,他深表遺憾的說:列強侵我中華,我不能死于對外作戰,不能死于彊場馬革裹屍,不能為國家作更大的貢獻,身雖死,有餘憾!
蔡锷将軍就像一座豐碑,永遠屹立在人民心中!
(本文圖檔為作者手機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