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規劃》指出,要夯實數字中國建設基礎,要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加快5G網絡與千兆光網協同建設,深入推進IPv6規模部署和應用,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大力推進北鬥規模應用。
機構認為,數字中國以數字基礎設施與資料資源體系為“兩大基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結合為具體應用落地,兩大基礎底座穩固是上層應用百花齊放的根基,相關領域或将得到優先發展與支援。
本文将從千兆光纖網絡擴容、IPV6、衛星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雲基礎設施、東數西算、邊緣計算七個方面,梳理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主要細分領域的産業鍊分布和投資機會。
1、千兆光纖網絡擴容
“雙千兆”是指以5G和千兆光網共同打造的基于固定和移動場景下的千兆網絡接入能力,它具備千兆接入、大帶寬、低延遲時間、先進可靠四個大特征。
2月15日,在第二屆千兆城市高峰論壇上,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以5G和千兆網絡為代表的雙千兆網絡是資訊通信網絡的演進方向,也是新型基礎設施的承載底座,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其建設。
2021年以來,大陸千兆入戶加速發展,已提前完成2025年6000萬戶目标。根據工信部2022年統計公報,大陸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寬帶使用者9175萬戶,規模是上年末的2.7倍,占比升至15.6%。
據安永此前釋出的《全球光通信産業白皮書》測算,2020年全球光通信産業達1.4萬億元,2025年将達到3.2萬億元。F5G千兆光網将持續賦能千行百業,帶動萬億市場空間——據安永測算,千兆光網每100萬元投入,就将撬動約14.6億元工業網際網路市場。
在光纖入戶滲透率不斷提升,光網建設加速的背景下,哪些方向有望率先受益?華西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在三大營運商業務同質化程度加大的情況下,FTTR(Fiber To The Room)方案使得部分使用者痛點需求得到滿足,有望成為下一代家庭寬帶更新中的重要演進方向。
該機構進一步指出,伴随光纖入戶滲透率不斷提升,相關營運商對家庭寬帶裝置集采有望加速,包括10GPON、Wi-Fi6、光子產品及光纖光纜産業鍊将迎來發展機遇。
2、IPV6
在 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等新興領域蓬勃發展,人人互聯加速向萬物互聯邁進的時代趨勢下,網絡空間傳統 IPv4 位址資源緊缺等問題日益凸顯,以 IPv6 為代表的下一代網際網路技術應運而生。
IPv6 憑借其海量位址空間、内嵌安全能力等技術優勢,為泛在融合、大連接配接等新形勢下網絡資訊技術的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網絡資源支撐,對于提升大陸網際網路承載能力和服務水準,助力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推動相關通信産業鍊的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網信辦和工信部近年來也多次發文推進IPv6+産業發展,在《IPv6流量提升三年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明确提出了要推進IPv6網絡及應用創新;《“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則提出,2025年IPv6的活躍使用者數規模為8億(戶),業内普遍認為,以近幾年的發展速度來看,到2023年基本上就能夠提前完成目标。
根據羅蘭貝格釋出的報告預測,基于IPv6和IPv6+的創新,到2030年可能帶來10萬億美元的産業産值。這其中有大量待探索、待協同推進的市場空間。
川财證券認為,從網絡端到端IPv6滲透率看,營運商網絡中無論是接入網、城域網和骨幹網等領域,IPv6已經獲得全面支援,後續營運商在IPv6改造方面投入景氣度仍能維持,而第三方IDC、CDN及雲計算基礎設施IPv6改造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商業企業路由器、交換機、負載均衡、防火牆等IT裝置的持續更新換代需求将持續利好相關上市公司。
3、衛星網際網路
衛星網際網路是繼固定通信網、移動通信網絡之後新興的資訊通信基礎設施,是全球資訊通信網絡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
近年來,衛星網際網路的發展愈發受到重視。工信部2月6日釋出了《關于電信裝置進網許可制度若幹改革舉措的通告》,将衛星網際網路裝置、功能虛拟化裝置正式納入進網許可管理。此前國資委發言人在1月17日也提及要加大衛星網際網路等領域的投資力度。
據中航證券預測,2025年衛星通信産業潛在市場空間有望達到每年250億元,整體市場增速有望迎來拐點提升至15%以上,闆塊蘊含着衆多價值投資機會。
目前,大陸已形成完整自主的衛星網際網路産業鍊,涵蓋衛星制造、衛星發射、地面裝置制造、衛星應用等環節。
民生證券建議重點關注兩條主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環節和衛星網際網路終端應用環節,短期來看,前端衛星生産制造環節将有望依托衛星發射程序提速率先受益,中長期次元随着技術設施建設的逐漸完善,下遊衛星網際網路應用側相關環節将迎來黃金發展階段。
4、工業網際網路
與傳統生産方式相比,工業網際網路通過将基礎設施、工業裝置、傳感器等全部連接配接起來,對海量資料進行實時采集、精準分析、智能回報,進而優化企業的研發、生産、管理流程,促進企業内部以及産業鍊上下遊的協同能力。
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大陸工業網際網路産業近年快速發展。根據《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産業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年工業網際網路産業增加值規模達4.1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58%。
中泰證券将工業網際網路中的子行業歸為兩類,一類聚焦于智能制造、高端制造,通過将産線中的裝置數字化,進行狀态監控,對可能出現的損耗進行提前預警,同時對于生産工序進行優化,降本增效;另外一類聚焦供應鍊,為工廠和采購方提供數字化線上采制造購,打通上下遊工業品的資訊共享、流通、倉儲、配送。
德邦證券認為,在5G、人工智能、大資料等新興技術的加持下,工業網際網路擁有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目前很多垂直行業已出現了成熟的工業網際網路應用案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場景落地并走向成熟,建議關注擁有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或工業軟體産品線的龍頭企業。
5、雲基礎設施
雲計算是将電腦上所有的部件功能虛拟化,晶片的運算功能、硬碟的存儲功能、記憶體的讀寫功能等都用網絡連接配接到資料中心伺服器上來實作,進而使得計算機在網絡上獲得虛拟的硬體功能。
按服務類型劃分,雲計算分為三類,即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台即服務(PaaS)、軟體即服務(SaaS)。
國内雲計算市場尚處于發展成長期,随着網際網路服務在國内的迅速發展,雲計算在中國仍具有巨大的潛在空間。
根據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統計,2020年和2021年中國公有雲市場規模分别達1277億和2181億元,同比增長85.3%和70.8%,顯著高于全球總體增速。從細分類型看,2021年中國企業級IaaS服務市場規模達到1614.7億元,同比增長率超過80%;PaaS服務市場規模達到196億元,同比增長率超過了90%;SaaS服務市場規模達到370.4億元,同比增長率亦達到了30%以上,各闆塊發展景氣共振,帶動雲計算市場整體發展。
從産業鍊來看,雲計算上遊主要為基礎設施供應商,提供各類伺服器、網絡、存儲等硬體裝置,下遊主要為政府、企業、個人等消費終端。
中信證券認為,國内雲計算産業已經進入到變革與轉型的關鍵階段,産業驅動力正在從泛科技企業轉向傳統企業。中短期相對看好營運商雲在政企客戶、IaaS領域的高增長,長期而言,網際網路雲廠商依靠軟體與生态能力,在PaaS、SaaS領域的優勢依舊突出。對産業鍊而言,一線城市的資料中心仍具備稀缺性,同時營運商對ARM伺服器采購的增加亦帶來國内ARM生态的持續完善。
6、東數西算
“東數西算”是大陸“十四五”規劃的工程之一,随着數字經濟時代全面開啟,算力作為重要底座支撐,賦能作用日漸凸顯,已成為重要的新型生産力。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此前介紹,自“東數西算”工程啟動以來,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方案均進入深化實施階段,起步區新開工資料中心項目達60餘個,建立資料中心規模超過110萬标準機架,項目總投資超過4000億元,算力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近期,ChatGPT引發了全球範圍的關注和讨論。分析人士認為,在以ChatGPT為代表的AIGC大時代背景下,“東數西算”工程的意義顯得更加重大。
招商證券預計,“東數西算”工程在“十四五”期間每年将新增4000億元以上相關投資,計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1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和GDP将分别增長3.3‰和1.8 ‰,高度契合“穩投資”+“穩增長”需求。
由于東西部地區在資料中心目标客戶、資源稀缺性、産業鍊定位各不相同,方正證券認為,其在“東數西算”趨勢下的投資邏輯也不同。
東算地區緊盯“抱大腿”邏輯,能夠給當地帶來GDP和就業增長的大客戶大多更容易從政府獲得稀缺資源,應選擇深度綁定大客戶的批發型IDC公司;而對西數地區來說,土地和能耗充足,機櫃上架率是關鍵,考驗的是營銷能力和基建能力,營運商有龐大的營銷隊伍和網絡,将有很好的發展機會。
此外,不論西數還是東算,都會帶來IDC、交換機、伺服器數量的大規模增長,對雲伺服器廠商帶來巨大和持續的增量需求,同時伺服器進一步高功率化(從4kw到6kw到8kw到12kw以上)将帶來能耗的雙維增加,但pue受國家剛性控制(樞紐内建立資料中心pue不超過1.25,存量pue不高于1.5),望激發出空調的巨大需求空間,空調技術優秀、制冷模式先進的公司将獲得持續增長優勢。
7、邊緣計算
IDC 将邊緣計算定義為在集中式資料中心之外執行的與技術相關的操作,其中邊緣是連接配接端點和核心IT環境之間的中介。
相比雲計算,邊緣計算具備海量連接配接數量以及方式多樣性、業務實時性、資料優化、應用智能性、安全與隐私保護等優勢。
随着行業數字化速度加快,計算能力下沉是必然趨勢,邊緣計算全球市場規模迅速增長。據IDC分析,未來超過50%的資料依賴于邊緣計算的成熟度做分析、計算,預計在2024年全球邊緣計算市場規模将達到2506億美元。
根據信通院對邊緣計算市場的調研,2021年大陸邊緣計算市場規模已達436.4億元,其中邊緣硬體規模市場為290.2億元,邊緣軟體與服務市場規模達146.2億元,預計2024年邊緣計算市場整體規模達1803.7億元,增長空間廣闊。
德邦證券指出,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産業興起以及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雲計算的形态逐漸發生改變,由中心化計算化向離散化的霧計算、霾計算演變,進而催生并加速了邊緣計算的建設程序。此外,邊緣計算已經成為元宇宙産業更新的左膀右臂,能夠有效解決由智能終端快速增加和中心流量擁堵所帶來的計算資源匮乏的問題。
華西證券認為,邊緣計算産業正進入高速發展期,産業生态逐漸形成,上下遊合作增強,産業受益方向包括上遊算力級存儲晶片廠商、中遊裝置及電信營運商。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一切後果自負。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