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部分穴位并不在經絡上,但對其的刺激亦可産生療效。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相表裡,上接手厥陰心包經于無名指,下接足少陽膽經于目外眦。經脈分布于上肢外側中間、肩頸和頭面。其絡脈、經别分别與之内外相連,經筋大體分布于經脈的外部。主治“氣”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自汗出,眼外眦痛,面頰腫,耳後、肩臂、肘部、前臂外側均可發生疼痛,小指、無名指功能障礙。
外關
【定位】在前臂後區,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尺骨與桡骨間隙中點。
【功效】聯絡氣血,補陽益氣。
【主治】1.頭痛、偏頭痛、頰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等頭面五官疾患。2.熱病。3.脅肋痛,上肢痹痛,肘部酸痛,手臂疼痛,肋間神經痛。4.瘰疬。
【配穴】配太陽、率谷主治偏頭痛;配足臨泣主治耳聾、目痛、頰腫、項強、肩痛;配後溪主治落枕;配陽池、中渚主治手指疼痛、腕關節疼痛。
支溝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桡骨之間。
【功效】疏利三焦,聰耳利脅。
【主治】1. 便秘;2. 脅肋痛;3. 耳鳴、耳聾、暴喑;4. 瘰疬。
【配穴】配陽陵泉、外關主治胸脅疼痛;配足三裡、天樞治療便秘;配陽池、八邪主治手指震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