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 龍門石窟(下)

作者:清川淩嶽

#曆史開講#

“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唐朝白居易盛贊龍門。

龍門石窟位于古都洛陽南郊(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這裡兩山對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風景秀麗,是宋代蘇過所描繪“峥嵘兩山門,共挹一水秀”的天阙奇觀。

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 龍門石窟(下)

龍門

東山石窟

擂鼓台中洞

看完了西山石窟群,我們過漫水橋來到了東山石窟。在東山腳下的公路未開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傳說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這平台上擂鼓助興,于是後人便把這裡叫做擂鼓台。相臨擂鼓台的三個洞叫"擂鼓台三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國佛教的禅宗是以專修禅定為主的教派。“禅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殺慮的意思。洞頂作穹隆形,并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薩,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群像,從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羅漢群像構成一個半環形裝飾帶,羅漢群像均羅漢身旁都刻有一段從《付法藏因緣傳》裡摘錄的經文介紹該羅漢的身世及特點。所刊經文中多雜以武周新字,這是是武周時期禅宗所經營的洞窟。

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 龍門石窟(下)

擂鼓台中洞

擂鼓台北洞

擂鼓台北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屬于中國佛教的派别之一,它源于印度産生于公元七世紀以後,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後一個派别,密教傳入中國以及在中國的弘揚乃至遠播日本,北韓期間,還有密宗領袖和他們的宗教活動,都和洛陽及龍門石窟有着十分密切的關系。

擂鼓台北洞為穹隆頂,馬蹄形平面,高4米,寬4.9米,窟頂為蓮花藻井,周圍環繞四身飛天。其因風化剝蝕已不清。據說,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國時期從别處搬移進去的。洞内三尊大坐佛中,東壁的主佛為毗盧遮那佛意為日,即除暗遍明之意,是以又稱“大日如來”,它頭帶寶冠,胳膊上帶着臂钏的菩薩狀形象,像高2.45米,結迦坐于0.9米高的須彌台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側,雕有八臂觀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圓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側還雕有四臂十一面觀音,像高1.9米,赤腳立在圓形台坐上。

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 龍門石窟(下)

擂鼓台北洞

看經寺

看經寺為武則天時期所雕刻,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十個小龛造像,主室進深1170厘米,寬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頂,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傳法羅漢二十九祖(正壁11身,兩壁各9身),為大陸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是據隋代費長房《曆代法寶記》刊刻的。這種不雕佛像僅雕羅漢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持開鑿的。看經寺是龍門東山最大的一個洞窟,29尊傳法羅漢儲存完好。

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 龍門石窟(下)

看經寺

四雁洞

四雁洞是一個盛唐時期的中型洞窟。該洞窟的窟頂是一個蓮花藻井,蓮花藻井的四周有四個飛天的四飛雁環繞,奇特的是這四隻雁的腿都十分細長,和鶴腿相似,四雁洞之名即來源于此。佛經中曾以五百雁來雙喻五百羅漢的故事。這裡雕刻四雁可能是用寓意的手法,以雁來比喻羅漢。這在龍門石窟中也僅此一處。

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 龍門石窟(下)

四雁洞

二蓮花洞

二蓮花洞在四雁洞南面,是一組雙窟,模式相同,是以稱為二蓮花洞。 二蓮花洞約鑿于武周至唐玄宗時期。二洞的造像雕飾與布局都是一樣的。窟内頂部的藻井都覆蓮圖案。洞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中間主佛為阿彌陀佛,手施降魔印。

洞窟的規模介于大、中型洞窟之間。從雕像的手法看較為成熟,也頗具唐風,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 龍門石窟(下)

二蓮花洞

白園

白園,位于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東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園,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居住洛陽18年。雖尊為“少傅”,但一生清貧,喜酒善詩,在龍門修香山寺,開八節灘,對龍門山水十分眷戀,死後遵囑葬于此。

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 龍門石窟(下)

白園

白園内主要景點有青谷區、樂天堂、詩廊、墓體區、日本書法廊、道詩書屋等10餘處。

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 龍門石窟(下)

青谷區位于兩山之間,有白池、聽伊亭、石闆橋、松竹和白蓮。進入青谷區瀑布飛瀉,池水蕩漾,竹林清風,白蓮飄香,使人心曠神怡;樂天堂依山傍水,面對青谷,是詩人作詩會友之處,室内自然山石裸露,漢白玉塑像潇灑自然,靜座山石之上,給人以深思明世之感。站在樂天堂前,可深切回味詩人原作“門前常流水,牆上多高樹,竹徑繞荷池,回百餘步”的内涵;詩廊立石38塊,由國内名家書寫,行、草、篆、隸齊全,既可以欣賞白居易的名作,又可以領略書法藝術之美。日本書法廊是為中日書法交流而建,多為當代日本書法名家之作,于2000年3月建對外開放。墓體區位于琵琶峰頂,從牡丹壇拾級而上即可到達。這裡有白居易墓、卧石碑、烏頭門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墓前型石鋪地,墓後草坪如毯,周圍翠柏環抱,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

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 龍門石窟(下)

白園為紀念性園林,園内建築古樸典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曲徑通幽,是遊覽的好去處。

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 龍門石窟(下)

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陽城南13公裡處的香山西坳,與世界文化遺産——龍門石窟西山窟區一衣帶水,隔河相望,與龍門石窟東山窟區和白園一脈相連,并肩鄰立。

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 龍門石窟(下)

香山寺全景

香山因盛産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诃羅(日照)葬于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該寺,當時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淩雲,巍巍壯觀,武則天常駕親遊幸,禦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

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 龍門石窟(下)

大雄寶殿

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這篇文章開篇第一句即是對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詠于該寺的堂上林下,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遺命葬于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

宋金時期香山寺猶存,元末廢棄,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句詩摘自他當時所作的詩《香山寺二首》,被镌刻在石碑之上,位于香山寺的乾隆禦碑亭就矗立着這塊石碑,已有兩百多年了.

清末民國初年,香山寺又漸荒蕪了,1936年香山寺進行重新修建後,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而在寺内建一幢兩層小樓。蔣介石和宋美齡多次在此避暑,這幢小樓位于香山寺内東南側,被稱為“蔣宋别墅”。

蔣介石于1936年10月29日來到洛陽,雖以“避壽”為名,實則部署“西北剿共”計劃。他于10月31日在别墅慶祝了自己五十壽辰,參加人員有張學良,閻錫山等;之後視察洛陽軍校、洛陽電廠,檢閱重炮部隊,并和夫人宋美齡三次往複洛陽,安撫非嫡系部隊軍閥。于12月初離洛到西安,在洛陽共呆了36天,基本都住在香山寺蔣宋别墅。

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 龍門石窟(下)

蔣宋别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