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村版孟非”:條件放寬 成婚不難

相親新解法

“多高?多重?啥學曆?啥工作?工資多少?有沒有房?有沒有車?”一連串的發問出現在直播間,這是相親“紅娘”主播王孟閣的慣用話。

遇到年紀大一些的嘉賓,他還會補充問,結沒結過婚,有沒有孩子,能接受帶女孩的嗎……在王孟閣直播間的語境裡,帶女孩好過帶男孩,因為後者長大後買車買房給彩禮将是家庭的一大負擔。

這些在一般審視下帶有冒犯性的問題,卻在直播間裡碰撞出直白精确的答案,一幕幕相親故事在此間上演,王孟閣也被稱“鄉村版孟非”。這是他探索出的相親新解法——硬體條件是“紙包不住火的”,他負責把關,為前來相親的嘉賓找到條件比對的另一半。

“王孟閣”是花名。他今年52歲,山東臨沂人。他本姓王,妻子姓孟,倆人的夢想是哪天買個閣樓,住進高樓大廈,“王孟閣”的花名是以而生。因為妻子患病需要在家調養,閑下來的兩口子玩起了短視訊,經常開直播和網友聊家常,當地方言叫“拉呱”。拉得多了,人氣也有了,直播間裡常有一兩千人。有網友看王孟閣經常樂呵呵,邊做飯邊唱歌,就問怎麼這麼高興,王孟閣回答,“我倆兒子的媳婦都是我給說的,現在我有三個孫子一個孫女。” 這是王孟閣感受到的福氣。

王孟閣直播間不乏為兒女操心的老人,很快有人問,能不能給自己家說個兒媳婦。王孟閣答應了,第一次在直播間連麥,事還真成了。一來二去,人越來越多,口口相傳,王孟閣索性決定在七夕節辦個線下相親大會。

2022年七夕節前一天,王孟閣在視訊裡預告,“俺兩口子商量着舉辦一場老百姓的婚姻聯誼會,讓咱農村孩子都能脫單。”

兩千多人湧入農家小院,鞭炮聲響個不停,七夕節當天,現場說成了七十多對,也是那一天,王孟閣快手直播間人氣峰值突破萬人。一戰成名後,王孟閣所在的村一躍成為焦點,周邊遠近縣鄉想求親或者看熱鬧的都開始往這裡趕。接下來的70天裡,每天都有五千多人過來,附近路上每天停幾百輛車。直至2022年年底的疫情導緻活動停止。當地政府對王孟閣十分支援,專門派出警察維持交通治安,“給俺建了衛生間,男女衛生間,修了停車場,修了路。”王孟閣說。

至于政府為什麼這麼支援,王孟閣覺得是因為自己也算為社會做了一點貢獻,“咱做這個事情為了咱老百姓的大齡青年牽線搭橋,也維護了咱社會治安,你像大齡青年沒有媳婦,遊手好閑,在社會當中造成一定的危害。”山東臨沂現有相親主播将近200個,在短視訊平台快手上,這裡是全中國相親直播人數最多的城市。火爆的王孟閣直播間,有獨屬這個語境的法則。

“隻要下雨了會跑回家就行,”王孟閣這樣概括對“另一半”的标準,這是踏實過日子的典型。挂在嘴邊的還有另一句,“條件放寬,大路多寬放多寬,沂河(當地的一條河)多寬放多寬”,遵循這個法則,一對對嘉賓比對成功。在王孟閣看來,沒有湊不成一對的婚,“如果真要談不成,咱給他放寬條件,(以後)可以每一個月再來上一次鏡,争取直到他找到對象為止。”

比對是這裡的最高法則

殘障人士往往是相親市場上沉默的群體,但王孟閣的直播間為他們留了名額,比如安排20對相親,其中1-2個是殘障人士。王孟閣能體諒殘疾小孩家庭的處境,他們的父母希望孩子能組建家庭,這樣自己百年之後,孩子不會孤身一人。

王孟閣回憶,曾有個缺失一隻耳朵的男青年來相親,這個人擅長賣二手手機,年收入有二十多萬元,王孟閣認為這是他強于不少身體健全人的優點,但如果不借助網絡把這樣的“優點”傳播出去,現實中可能提着燈籠也找不到人。

王孟閣說成過一對聾啞男女,男人三十多歲,王孟閣比對了一位比他大6歲的聾啞女人,兩個人都是當地人,約在現場見面。那天正值小雨,兩個人都打着傘,有時打着手勢交流,在場的人看不懂,但很多人掉了眼淚。“給殘障人士找一個身體健全的,不一定能過好,兩個人比對、有共同語言很重要,”王孟閣解釋。

事實上在王孟閣這裡,殘障人士比對對象的難度比一般大齡青年要小,他分析,這恰恰是因為非殘障人士選擇相對更多,挑挑揀揀,反而定不下來。

對諸如收入等個人資訊,王孟閣也會盡力做好核實,硬體條件一比對,成功機率就翻倍。不少嘉賓跟着父母來到直播間,王孟閣就扮演了這樣一個大家信得過的長輩中間人角色。

要求家長陪同相親的孩子到場,是王孟閣把關個人資訊的重要手段。在阡陌相連的農村,這比法律公證更實際管用,“婚姻大事不能當兒戲,俺把關把得嚴,得到了别人的認可。咱的要求是家長帶着孩子到現場,除非特殊情況,好比說是父母雙亡的,咱可以讓其他長輩帶着到現場。”

直播相親時,王孟閣一般邀請男子上鏡,在直播間展示,一次大概20個左右。這麼做是考慮到會有女孩因為腼腆不願意出鏡的情況。以男孩數量為中心,女孩多少不限,現場選不成,就把資訊釋出在直播間,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大大提升了相親的成功率。

直播間裡的男孩一直比女孩多,而選擇在直播中露臉的女孩往往非常好找對象。王孟閣的觀察是,男孩往往不願意吃苦,“調皮搗蛋,不願努力,嬌生慣養,讀個國中國小就下來了。”但女孩都在提升自己,“任勞任怨,考個學曆,考個公務員。”這導緻大齡男青年紮堆,真正優秀的男孩不如女孩多。“偶爾找到一個優秀的大齡男生,基本上來到咱現場就被搶了。”

不論性别和其他因素,比對是這裡的最高法則。如果碰到男嘉賓是初高中學曆,女嘉賓是大學畢業,王孟閣會直接挂掉,“學曆高的找學曆高的,學曆低的找學曆低的,有共同語言,這沒有高下之分。”“(有時找)國中都比大學強”,這話在直播間裡算不得冒犯,這裡多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男孩老實,女孩内斂,各自希望找到另一半。

新時代,新問題

尋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并不容易。王孟閣感慨,現代人都住進了小區裡,甚至不認識對門鄰居,不像他年輕的時候,知根知底,有談戀愛的機會和空間。

王孟閣年輕的時候,那一帶的青年男女多在工廠上班,先天的戀愛場所就擺在眼前。如今層次分明,附近一帶的女孩多是前台、導購,男孩則在後面的工廠中的房間,分工明确又隔離。

在他的觀察裡,現如今找對象和從前完全是兩個概念。普通大齡男青年多,而普通女孩太少。這和原先重男輕女帶來的男女性别失衡有關系,造成如今男多女少的現實,硬體設施不完善又進一步導緻脫單難。這裡的“硬體設施”指房子,女方一般要求男方買樓,男的能不能脫單,往往是對男方家庭經濟實力的全方位考核。

也有極個别的案例,迷信年齡或者生肖合不合,有些迷信連王孟閣都搞不懂,比如說屬雞的和屬狗的不能成,因為有個成語叫“雞犬不甯”。甚至有姓氏之分,好比直播間來了個姓楊的,比對上一個各方面都合适的,但對方姓潘,這就合不着了,說因為曆史上楊家将和潘仁美有仇。

條件好的女孩在王孟閣的直播間裡“真不好找對象”。她們多是長得漂亮、學曆高、公務員或有教師編制的女青年,“太挑剔了,對脫單不利”。

大齡青年之外,中老年相親市場是王孟閣在嘗試的新方向。在他對周邊的觀察裡,一些中老年女性有了尋找伴侶的需要。

王孟閣有時能“一窩端”,比如有的中年女性帶着二十多歲的女孩,還有中年男性帶着二十多歲的男孩,雙方可以組合成一個大家庭,阿姨和大爺配對,兩個孩子配對,這種情況可能發生,“也是最好的結局”,王孟閣分析。

王孟閣和妻子也是重組家庭。王孟閣出生幾個月沒了娘,從小吃百家飯長大,家庭條件不好,沒有媒婆願意給他說親,他就自己找機會,“有棗沒棗打一杆”,後來認識了喪偶的孟姨。日子一過就是幾十年。家裡兩個兒子的親事,都是他給說成的。

在當地,二十出頭結婚的年輕人不在少數,兩個兒子到了年齡,王孟閣就着手說親了。

大兒子的媳婦原本住鄰村,在加油站上班,說親的當口,大兒子天天給女孩送早餐,家裡包了餃子,自己不吃,先給女孩送一盤,一來二去事就成了。

二兒子的媳婦也是本地人,兩個人是國小同學,兩家知根知底。王孟閣直接帶上兒子到對方家裡見面,雙方一聊都覺得合适,第二天就定了親。

這是王孟閣的人生經曆,也被他用在如今的直播間,老百姓的孩子差不多就行,門當戶對才能做成親戚。

“鄉村版孟非”:條件放寬 成婚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