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王獻之離婚講起

作者:無心鏡一

01

王獻之臨死前,身邊人問他:可有遺憾?

王獻之答:其他都沒什麼,唯一的遺憾就是和表姐郗道茂離婚。

王獻之為何要和表姐結婚,為何結婚之後又要離婚,離婚之後又為何要後悔呢?

此事還得從長說起。

從王獻之離婚講起

▲唐寅《王獻之休郗道茂續娶新安公主圖》,現藏于美國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

02

晉室衣冠南渡之後,司馬睿在建業稱帝,建立東晉,司馬睿就是晉元帝。

司馬睿從北方而來,在江南無根基,力量不足,故而隻能依靠世家大族,尤其是以王導、王敦兄弟為首的琅琊王氏。

王導兄弟也确實不負所望,在他們的鼎力相助之下,司馬睿逐漸在南方紮下了根。但司馬睿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王導兄弟的勢力也急劇膨脹,其力量甚至超過了司馬家。

世人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

當時,王敦在外擁兵,王導主導朝政,一内一外,司馬睿基本處于一個被架空的狀态。

司馬睿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培植自己的勢力成了唯一的選擇。他用劉隗、刁協、戴淵等人為心腹,意圖抗拒王敦。

王敦督荊江廣等六州軍事,兵強馬壯,直接以“清君側”為名,發兵建康,一路勢如破竹。最終的結果是:司馬睿身邊的那些反對王敦的人或被殺,或逃跑,司馬睿被變相軟禁,王敦掌朝政,乾綱獨斷。

王敦開創了一個先例,東晉以後但凡在長江中上遊掌握實權的軍事統帥,大多會順江而下,兵臨首都。

王敦掌朝政之後,就謀劃着改朝換代。

王導對于王敦進攻首都是默許的,這才有王導那一句:吾雖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但王敦要自立,王導是萬萬不同意的。

王導為何不同意王敦改朝換代,隻有他自己清楚。想來原因無非兩種:一是王導以名士自居,不願背負謀逆的千古罵名;二則是自己本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王敦當了皇帝,自己最多還是保持現有地位,甚至有可能不及現在。那又何必去冒這個風險呢?

新繼位的晉明帝得知了王敦的計劃,立即進行了布置,以王導為總指揮,抗擊王敦。其中有一個人,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那就是郗鑒。晉明帝以郗鑒為衛将軍,統領從駕諸軍。

從王獻之離婚講起

▲王與馬,共天下

03

王敦在第二次發兵進攻建康的過程中,已是身患重病。如果他身體無恙,親自領兵,相信那些勤王的軍隊在他這裡走不了幾招。但王敦不僅病了,還病死了,其叛亂自然很快就被平定。

郗鑒因為平叛有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進入了東晉的決策層,成為了左右時局的人物之一。

此時,時局又發生了重大變化,年輕的晉明帝去世了,年僅5歲的晉成帝登基。皇帝太小,由太後庾文君臨朝聽政。雖然晉明帝去世前安排了一幫人(司馬羕、王導、卞壸、郗鑒、庾亮、陸晔、溫峤)來輔佐小皇帝,但真正輔政的是王導和庾亮。

庾家女子為皇後本對于王家人來說,算不了啥,東晉一朝,王氏出了8位皇後。但此時不同,皇後成了太後,更要命的是她還臨朝聽政,掌握了實權。

庾亮是太後的哥哥,也是小皇帝的舅舅,這是他能夠與王導平起平坐的原因。

一山不容二虎,庾亮和王導之間的沖突逐漸愈發激烈。

但此時,又發生了變故,蘇峻叛亂了。

晉室南渡時,很多流民也跟着南行,他們駐紮在江淮之間,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力量,蘇峻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首領。王敦之亂時,朝廷征召蘇峻平亂,蘇峻應命而來。

平叛成功之後,這些由流民組成的隊伍,在朝廷看來是一個巨大的隐患,庾亮就采取一個曆來最常用的辦法:明升暗降,調蘇峻入主中央為官,解除其兵權。

蘇峻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我甯願在山頭上看法庭,也不願在法庭上看山頭(我甯山頭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頭),遂率軍叛亂。

蘇峻的叛亂很成功,拿下首都,控制住晉成帝。東晉曆次叛亂,想要拿下首都,并不是太難,這也說明東晉宗室的力量的孱弱。蘇峻在軍事上大勝的時候,卻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他想要顯示自己的個人武功,酒後隻帶幾名随從沖入敵陣,被殺。

從王獻之離婚講起

▲東晉後期地圖(建康因為地理位置,國内常常遭受荊州地方權臣的軍事壓力,建康北邊的徐州同樣是十分重要)

04

蘇峻的失敗,是庾亮的勝利,也進一步加強了其權威,到了這個時候,庾亮要和王導扳一下手腕了。

東晉建國以來,曆任三帝,這是第一次有人向琅琊王氏發出真正的挑戰。

王導自是不會坐以待斃,他需要外援,現在能夠倚仗的人是郗鑒。王導在中央執政,掌握有政權,但需要軍事上有力的支援者,王敦死後,這一點是缺失的。

郗鑒其實也是流民的統帥,也在王敦之亂、蘇峻之亂中都為朝廷出過力。既然庾亮對流民有戒心,那麼王導自然要好好利用。在郗鑒去京口任職時,王導不去上朝,而是去為郗鑒送行。

郗鑒成為王導在外的有力支援者,後來,荊州強權人物陶侃想要廢掉王導、庾亮想要除掉王導,都尋求郗鑒的支援,郗鑒一概不應。

郗鑒的支援得到了回報,他寫信給王導:自己有一女兒,請求與王家聯姻。

當初韓信寫信給劉邦,想要當代理齊王,劉邦回信:把“代”字去掉,直接當齊王。對于自己必須依仗的對象,不怕他有要求,最怕他沒要求。而且當對方提出要求,所給予的一定要大大超出他的預期。

王導自然是深谙此道,回複郗鑒說:我們王家的子弟,你随意挑選。

東晉建國以來,敢在琅玡王氏中任意挑選女婿的,郗鑒是第一人。這實際上也是王氏力量衰減的标志。

都知道,東晉是門閥政治,世家大族是真正的決策者。想要進入這個圈子,通婚是一個最重要的标志。郗、王通婚,讓郗家成為世家大族,王敦有了軍事外援,也算互惠互利。

郗鑒眼光不錯,選擇了一個叫王羲之的小夥子成為自己的東床快婿(此成語就是來自源于此事)。

從王獻之離婚講起

▲王獻之書法《地黃湯貼》,日本東京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藏

05

講到這裡,可以讓我們本文的主人公王獻之登場了。

郗、王通婚,自然不會隻有一樁婚姻,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後來又娶了郗家的郗道茂為妻。王羲之的妻子是郗道茂的姑媽,是以,郗道茂就是王獻之的表姐。

王獻之和郗道茂婚後的感情是不錯的,不然王獻之也不會到死都念念不忘。兩人育有一女,但可惜夭折了。

郗家的榮光隻維持了兩代,此時郗鑒早已去世,郗鑒的兒子郗昙也已經去世,郗家開始中落。

但兩人的婚姻隻維持了很短的時間,就因為新安公主執意要嫁與王獻之,王獻之不得已與郗道茂離婚,與新安公主結婚。

王獻之與郗道茂的婚姻,本質上是政治婚姻,當政治格局發生變化時,他們的婚姻就變成了犧牲品。這裡,并不是王獻之想不想離婚的問題,他想,也得離;他不想,還是得離。

那新安公主其實也是政治婚姻的受害者,她第一次嫁與權臣桓溫之子桓濟,後桓濟被貶,新安公主與之離婚。

在那個時代,皇帝的女兒也不過政治的附屬品。

離婚給王獻之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他與新安公主婚後育有一女:名王神愛。王神愛後來成為晉安帝皇後,王獻之成為國丈。

而王獻之與郗道茂離婚,實際上也意味着郗家衰落,退出了世家大族的行列。

郗家用與王羲之的婚姻,跨入世家大族的行列,又因王獻之的離婚而退出。

正應了那一句話: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而即便是東晉最強大的琅玡王氏、陳郡謝氏也不過是過眼雲煙,匆匆數十年而已,便消散在浩瀚的時間歲月裡。

正如杜牧所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百姓尋常家。

本想用簡短一文,以王獻之與郗道茂離婚為引,串聯東晉初期的時局,并叙述清楚。從完成度上來看,還是挺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