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塔之光》:在春天,去往柏林

好消息總在春天傳來。

在昨天開幕的第73屆柏林電影節中,共有14部華語電影入圍,是近幾年華語電影入圍最多的一屆。其中,由張律執導,辛柏青、黃堯、田壯壯主演的《白塔之光》入圍了主競賽單元片單。這是張律第四次入圍柏林電影節官方單元,也是繼《沙漠之夢》後時隔16年重返柏林主競賽。

《白塔之光》:在春天,去往柏林

《白塔之光》的故事就像一篇娓娓道來的散文。獨自生活的中年人谷文通(辛柏青 飾)在工作中結識了年輕攝影師歐陽文慧(黃堯 飾),他們總約在白塔寺附近見面,随着雙方了解加深,他們的關系變得時而浪漫隐秘,時而如父如女。因一次偶然的機會,谷文通得知了自己失聯四十多年的父親谷運來(田壯壯 飾) 的下落。在歐陽文慧的鼓勵下,谷文通選擇了面對自己的父親,重拾了缺失已久的父子之情。

在張律的創作概念中,《白塔之光》是個貌似宿命的故事。“但我感興趣的不是其結果帶來的無奈或武斷,而是這一過程中遺失的一些情感和精神的碎片……我要做的是:耐心、細緻地聚攏起所有遺失的碎片,但絕不是再把碎片連綴成某個整體,而是讓碎片獨立而毫不妥協地存在下去。”

這種無法被具象化的感受,在黃堯飾演的歐陽文慧身上感受更加鮮明。沒有人懷疑她在外人面前呈現的樂觀活潑,但正如同黃堯對這個角色一語中的的分析,“歐陽文慧其實是一個很茫然的角色。”“她是找不到自己根的,她追溯過去,追溯到最後,源頭是一片空白。”

《白塔之光》:在春天,去往柏林

《白塔之光》讓我們看到了張律導演身上延續的柔情,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同于過往的黃堯。這位一直在忙時演戲,閑時生活的演員,再次在表演中拓寬了自己的探索。在黃堯動身去柏林電影節之前,我們和她聊了聊關于她和《白塔之光》的幕後交集,也聊了聊她對于表演的新感悟。

Part.1

在現場

最初知道《白塔之光》入圍時是怎樣的情景?

我在父母家,當時應該在準備午飯。第一時間就蹦跶起來了,然後趕緊和爸媽分享說我又能去柏林玩了。

和我們聊聊和《白塔之光》合作的契機吧。

其實就是張律導演想找這樣的一個角色嘛,然後對接到我們這裡。2021年年底,最冷的時候我們約在咖啡館見了一面聊了聊。見完回去過了個年,回來就拍了。

和導演合作下來感受怎麼樣?

張律導演很親切,然後也是很可愛的一個小老頭。

可愛怎麼說?

我覺得他很有趣,他有很多屬于他的一些小巧思,也很擅長在現場進行再創作。他的劇本是靈活的,不是那種完全按照已經寫好的劇本來創作的導演。他會根據對現場環境的感受,再繼續調整自己的表達。

有沒有類似這樣讓你比較有感觸的執行個體,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

張律導演的創作有一個特點,他每次到了一個新的拍攝場地,都會需要十幾分鐘的獨處時間。他會清場,讓所有人先不要進來,先讓他一個人在這個地方感受、思考,然後他經常就會在這十幾分鐘裡面創作出一些新的對白或排程。是以我們的劇本是很靈動的,整個拍攝過程也是很靈活的,現場的創作氛圍非常好。

《白塔之光》:在春天,去往柏林

Part.2

一篇輕盈

的散文

第一次看完《白塔之光》劇本後,是什麼感覺?

《白塔之光》這個劇本,像一篇散文,很輕盈。但是主人公在劇本中呈現出來的戲劇行動,是對過往的追溯和釋懷,這個東西又是相對沉重的。人物關系之間,是那種小心翼翼,又不經意的互相試探,我覺得挺妙的。

剛剛有聊到說人物之間的關系其實是有一點彼此試探,慢慢觸碰的感覺,你在诠釋這樣的角色時會怎樣走進這樣的人物?會自己摸不準嗎?

肯定會,我覺得扮演本身也是一個試探的過程,很多東西不是那麼明确和準确的。有時候可能不準确,反而是一種準确。

你在诠釋歐陽文慧這個角色之前,有沒有做哪些準備?

其實我沒有做什麼特别的準備,因為張律導演其實他也是希望我們可以發揮出自己的個人特質,去跟角色貼合。因為歐陽文慧不是攝影師嘛,攝影這個東西本來也是觀察生活、觀察人的一種方式,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方式,是以在這點上還挺好去找到一些共鳴。我也能借歐陽文慧的眼睛去感受一下北京、北戴河這兩個地方。

《白塔之光》:在春天,去往柏林

我記得去年采訪時你有提到其實喜歡自己帶着相機去掃街遛彎,這次拍攝地又以北京胡同為主,有通過這次拍攝對北京有什麼新感覺嗎?

北京以前對我來說還是相對冰冷的,因為我是南方人嘛,我就一直不太能夠适應北方城市的這種空曠,以及大家都好忙碌的這種狀态。主要自己平時在北京生活的地方,打交道的人,也都是年輕人,都是最忙、最奔波的階段。這個戲,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在胡同裡面轉悠,其實會感受到一個更慢節奏的北京,然後更有煙火氣,更有人情味的一個北京。你看那些胡同裡的大爺大媽們,每天遛遛彎兒,然後他們有時候看我們拍攝也會過來跟我們搭搭話什麼的,很多人會拿把小椅子就在胡同口曬太陽什麼的,就會看到很多這樣的時候。

我們聊回電影人物,你會覺得歐陽文慧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她在影片中有怎樣的推動作用?

我覺得歐陽文慧其實是一個很茫然的角色,是一個茫然的人。她的茫然、困惑,不會在影片裡面很具體地外化出來。相反她跟谷文通相比,她可能是更活潑、更主動、更積極的那個,也是她推動着谷文通開始對自己過去那些不能釋懷的事情有一個重新的追溯。但是回到歐陽文慧身上,我始終覺得她就是迷茫的、遊離的,隻是可能這種狀态她自己也會藏得很深,深的可能自己都意識不到。她會有這種感覺,也是因為她是找不到自己的根的,她追溯過去,追溯到最後,源頭是一片空白的。

确實,我們可以通過影片大概了解谷文通,但歐陽文慧有太多空白是觀衆不知道的。

是會有這種感覺,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消失了。

《白塔之光》:在春天,去往柏林

那你是怎麼了解歐陽文慧和谷文通他們之間的情感連接配接的?

我覺得他們之間是有情感連接配接的,但這種連接配接一定不是兩性之間的那種,并不是所謂的愛情。谷文通對于歐陽文慧來說就是有一種強烈的吸引力在,她會覺得跟這個人莫名的很親切,很熟悉,很想去接近他,就很好奇想去探索他。也許開始我們會把它誤解是一種性吸引力,是這個男人的魅力吸引了她,但其實這又是不太确定的,是以她也在用自己的一些方式去探索、觸碰,到底是男女之情還是别的什麼情感在作祟。或許這個男人對她來說,是一種替代,替代了某種她已經缺失了很久的,很遙遠,在回溯過去的空白裡某種模糊的父親的形象。

Part.3

零度表演

影片中和辛柏青老師有特别多的對手戲,現場拍攝時有哪些碰撞交流?

辛老師就是溫文爾雅的,他為人很和善,然後也很謙虛。他身為我們的前輩,不會有太多那種指導性的幹預或指引之類的,他會充分尊重你的創作,你的表達。跟他合作非常舒服,非常順其自然。

那你在現場的時候會觀察他的表演方法嗎?

會。

有哪些?因為我們後面剛好想聊這個問題,你已經有很多跟優秀演員合作的經驗,而許多演員在現場也會觀察其他演員的工作方法,有沒有哪些是被你内化到自己的表演中的?

我覺得還沒有能夠完全内化,但是确實是能夠看到他們在表演中很明顯的讓人覺得很厲害的地方。他們的表演都特别的不動聲色,沒有那種所謂的表演,你沒有覺得他在演一個人物形象,甚至你也沒有覺得他在表現什麼很鮮明的性格,或者是情緒,其實都沒有。就是所謂的這種零度表演,我覺得這個東西真的很厲害。無論是表演還是其它,我們上升到一個有點哲學的意味來說,其實都是大道至簡,化繁為簡,然後一切歸于無的這麼一個狀态,我覺得他們是把這個東西有拿捏到的。

《白塔之光》:在春天,去往柏林

還有一個關于電影的問題,有哪幾場戲份是你演下來覺得特别過瘾的?

涉及劇透不好多說,大概是有那麼幾場喝酒的戲吧,覺得演起來很過瘾。喝了不少酒,但又不能喝多,有時候會借着酒勁兒進行一些即興發揮,我自己覺得還挺有趣的。

我們去年聊的時候,你說其實比較擔心自己會成為别人口中“她演戲特好,她作品都特好”的演員,你怕太笃定了,但其實每次表演對你而言都是一種摸索,時隔一年再看,你現在還是這麼想嗎?

對,我還在摸索,我還是不敢覺得太笃定。

《白塔之光》:在春天,去往柏林

演完《白塔之光》歐陽文慧這個角色,會讓你覺得又有哪些新的表演收獲呢?

一個肯定是我剛才所說的這種盡量去表演化的表演,這種零度的、沒有的,不動聲色的表演,是我想要去找尋的一個大方向。這種表演方式也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戲劇類型,隻是說在這一類型的電影裡面,可能它就會特别抓人,特别有效。其實也有一些很細節的心得體會吧,比如說回剛才醉酒那幾場戲,感受到了一點,演喝醉酒的戲,就不能去想着演醉态,而是要努力的去演清醒。

這個點好妙,反着來。

對,你就不能順撇,說我現在是一個喝醉了的人,我就行為不受控制,語言也亂七八糟,演那種典型的所謂醉的狀态。因為一般醉的人,他不願意承認自己醉了。還有就是我越是在醉的狀态下,其實我的表達欲是越強的,我要努力去清醒表達,而不是讓對方覺得我是一個不受控制的瘋子,反而要努力的掩飾、壓制這種狀态,盡可能呈現清醒。這個挺像我最後那場醉酒的戲,那天真的喝了很多,我最後已經非常暈了,但我當時覺得越是這個時候越要清醒。我一定要保持住一絲意志,然後用非常強大的一種意志力去跟這種已經醉了的狀态對抗,我覺得其實這種戲就應該這麼演。

這個真好,在具體的戲份中收獲具體的成長。那對于這次入圍會有哪些期待?

肯定希望我們的作品能夠有所斬獲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感受到我們電影的獨特魅力。對我個人而言,我最大的期待是如何能在這趟難得的旅途裡玩得更開心吧。

附本次入圍第73屆柏林電影節的華語片單

主競賽單元(Competition)

《白塔之光》(中國大陸) 導演:張律

《藝術學院》(中國大陸) 導演:劉健

特别展映(Berlinale Special)

《命案》(中國香港) 導演:鄭保瑞

劇集單元(Berlinale Series)

《平原上的摩西》(中國大陸) 導演:張大磊

奇遇單元(Encounters)

《雪雲》(中國大陸) 導演:邬浪

短片競賽單元(Berlinale Shorts)

《我的朋友》(中國大陸) 導演:張大磊

《親密》(中國大陸) 導演:程宇

全景單元(Panorama)

《綠夜》(中國香港) 導演:韓帥

新生代單元(Generation)

《深海》(中國大陸) 導演:田曉鵬

《一時一刻》(中國大陸) 導演:趙浩

《小晖和他的牛》(中國大陸) 導演:勞馨瑩

《火箭發射時》(中國大陸、美國) 導演:劉博濠

《明天比昨天長久》(新加坡、法國、中國台灣) 導演:姚志衛

《另一面鏡子裡的夢中之夢》(法國) 導演:朱雲逸

撰文:西貝

設計:小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