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00後們20歲就在相親,婚戀焦慮如何破?

與持續走低的結婚率相對的,是年輕人愈發嚴重的婚戀焦慮。2023年開年,國内某知名婚戀平台釋出了《2022~2023中國男女婚戀觀報告——70後~00後“三觀”洞察》。報告顯示:“相親平均年齡”在逐漸降低,從“70後”的男性人群26.4歲、女性人群25.4歲,降低至“00後”的男性20.6歲、女性20.2歲。許多單身年輕人正努力在交友軟體、相親聚會上試圖高效尋找條件适配的伴侶。科技帶來了更多元的交友手段,卻加深了人們對親密關系的不信任感。為何人們可以透過網絡高效地結識陌生人,卻很難發展長期深入的親密關系?我們如何了解當代的婚戀焦慮,這些有關情感生活的煩惱與痛楚與當下的情感文化有何關系?

澎湃問吧邀請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副教授劉子曦,一起聊聊婚戀焦慮問題。

00後們20歲就在相親,婚戀焦慮如何破?

點選圖檔即可提問

代際觀念沖突

@一條豬kk:

我的思想其實很開放,不覺得結婚是必須的。但是我父母總會用“不結婚就是不負責任”,“沒孩子老了之後會被欺負”等說辭來給我壓力。一方面我并不接受,但另一方面我也會被這些傳統觀念影響,怕自己老了真的很孤獨。請問我該如何對待這種沖突的心理呢?

劉子曦:

我想你提到的這種沖突的心理非常普遍,尤其在社會轉型的時代,這種糾結沖突幾乎是每一個人都會體驗到的。一方面,個體化的程序正在推進,傳統的社會組織方式,如家庭、家族等集體性的社會單元在解體,以個體為中心的利益結算機關在崛起,婚姻也在個體化和現代化的程序中改變着它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意義。像你說的,上一代人對于婚姻的了解與年輕一代,差别很大,兩代人在觀念上并不一緻。這部分源于我們的社會經曆和所處的世代文化并不相同。婚姻的意義,如性别角色、勞動生産、福利供給(如養老、照料)等等,都在經曆去制度化的沖擊。

年輕人對婚姻的追求更多基于主體間是否存在浪漫愛情、雙方在親密關系上的内在感受,而非婚姻的社會功能,為結婚而結婚,為養老而結婚,為社會承認而結婚,愈加被認為沒有必要。

也許,你所言的觀念沖突更多地指涉婚姻在這些社會功能和社會規範上的世代差異。不過左右人們是否結婚、如何了解婚姻的力量非常多元,除了世代文化,還有人生程序。這也就是人們常常說的,人生有不同階段,不同的年齡對待同樣的問題,看法也不同。

相信你父母對你的“施壓”,以及你對老年獨居生活的擔憂,也是對人生程序中各種重要問題的關切,希望為這些問題尋找恰當的解法,提前做好準備。但這些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糾纏在一起,很難彼此分離,于是在心理層面會産生許多焦慮感與沖突感。

如果說有什麼建議的話,我想從我的研究經曆去看,個體還是有能動性的。可以對傳統、現代這些看似二進制分立的觀念進行重組,選擇“看重什麼、看開什麼”,也可以對所謂“完美的人生腳本”、“标準的人生體驗”等等刻闆印象做一些反思,欣賞多元性和差異性,并嘗試擁抱人生中各種可能性所帶來的、具體的快樂。保持開放的心态,将婚姻和愛情都看作一種可能的生活,而不是必然的任務或一定要拒絕的負擔。最後,如果真的很擔憂養老獨居等問題,可以嘗試着将這些問題具體化,為它們尋找一些替代性的解決方案。

00後們20歲就在相親,婚戀焦慮如何破?

高學曆人群婚戀困境

@張筠珺:

我是一名偏遠地區的211研究所學生。最近在返鄉過年時發現,收入越高在家鄉相親市場中越是優勢,而這一部分人也往往能夠順利地借助人際傳播方式完成相親。

但學曆高反而帶來一定負面影響,比如我的一位發小,在聽說相親對象是一名985研究所學生後感到畏縮。是否學曆較高的人群應該更多通過網絡而非傳統的人際溝通相親結婚呢?

劉子曦:

你提出問題涉及到“高學曆人群的擇偶管道與模式”,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在當今的婚戀市場中,“教育”是不同人群辨別自身與他者,彼此進行婚姻比對的重要名額,不同的學曆背景意味着不同的人際交往圈子,也意味着所接觸和接受的社交方式與交往場所不盡相同。高學曆人群在求學、職業、文化偏好上的特點,導緻他們與血緣、地緣等傳統的社會紐帶保持着一定的距離,在其締結親密關系的過程中,也與這些傳統的、制度化的社會中介機制更加疏離。但這并不意味着高學曆人群必然或應該通過網際網路或社交軟體等數字媒介來找對象。

一方面,要考慮到自身使用這些媒介的需求,是廣義的情感社交,還是相親結婚,如何從線上交流走向線下交往。網際網路的匿名性、平台的商業模式、比對池的特點等都會深刻影響這些需求的實作。建議在使用之前,詳細了解一下身邊使用者的體驗,而不隻是看廣告宣傳或平台自己的營銷畫像,賽博使用者畫像不等于真實個體的集合,更不等于個體的交往體驗。

另一方面,可以考慮是否可以更好地協調不同的比對媒介,例如,用社交媒體把傳統的社會紐帶盤活,形成以自身為中心的資訊傳播格局,讓更多人看到自己,了解自己對于親密關系的了解與需求。畢竟以真實人際交往與真實社會關系組成的資訊網絡是更精準、更智能和高效的資訊網絡。

異地戀能否長久

@辛潮的大象:

本人95後,男,現在也面臨婚戀焦慮問題,總覺得去相親不如自己碰,但怎奈自己也不是特别善于主動和心儀的女孩發展親密關系,不得已隻能由父母安排相親。而且本人将在異地讀博,很多人都說異地戀不會長久,請問是這樣嗎?真要談一場異地戀的話,要怎樣用心經營,才能讓它最終修成正果呢?

劉子曦:

你所說的異地戀不會長久并大概不是指所有異地戀一定不會長久,這隻是一種普遍情況,這意味着人們在處理異地親密關系時,可能面臨一些同城關系不會遇到的“困難”。比如溝通時間的不同步,缺乏共同的生活體驗。但這并不是說,異地親密關系一無是處對所有人而言都不适合。

事實上,對于那些在親密關系中較為獨立、對對方陪伴需求較少的群體而言,異地戀不是件壞事。在生活中,所謂“朝朝暮暮”式的情感模式隻是一種理想形态。

在這個高速流動的時代,人們總要面對彼此在時間空間上的不同步。媒介化的溝通方式如果不當,造成的焦慮感其實不亞于異地戀。

更簡單地說,異地戀不長久隻是一種說法,同時存在的還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要看這些說法針對的具體内容和問題是什麼,不需要馬上套用在自己身上。你個人的親密關系以及在其中的體驗,不需要滿足某種範疇或者答案。後者隻是一種可以借鑒的參考,你究竟要不要開始異地戀,如何維系你的親密關系,這些問題是否存在,以何種形态存在,如何做改變,都取決于你自己。

你提到的“用心經營”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答案。一段感情的品質和意義并不是數學計算公式,也不是說結成了婚的才算好感情。愛情本身就具有價值,TA不需要其他的結算方式。用心體會,共同成長,順其自然可能會更像“正果”。

00後們20歲就在相親,婚戀焦慮如何破?

感情不能承受之重

@平靜自由:

在親密關系中,對方時常認為我沒有較好地滿足對方情感需求。我時常以工作為中心,認為建立一定的物質基礎是當下較為重要的事情,從熱戀期走過後,我比較需要一些平靜,也需要男性的情緒價值,對方也是難以提供。

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我們有時很難從對方角度思考,産生了很多沖突。面對這種情況,這段親密關系的取舍,您是否可以給出意見?

劉子曦:

因為我個人并不認識你和你的女朋友,是以無法告訴你是否該繼續下去。有很多戀愛課程都以“男女思維方式”的差異性來解釋你在親密關系中感受到的困境。但在我看來,這種解釋可能太過表面。可以嘗試與對方溝通,表達自己的需求,也傾聽對方的需求,做出一些具體的改變,不要對需求上的差異過分的貼标簽或歸因,也許是一種尋求改變的方式。另外,要明确哪些是親密關系可以承載的,哪些無法靠情感性的互動解決。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有許多感情不能承受之重。

婚後育兒擔憂

@lilili666666:

我和老公常年分居兩地,他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照看家庭。孩子是個男孩,3周歲,我覺得孩子在成長缺失了父愛,膽小,像個女孩子,特别依賴媽媽,獨立性也不強,這很讓我擔憂。爸爸不能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這樣的情況怎麼才能改善?

劉子曦:

從你的文字裡,能感到你真的很關心孩子的成長,是位負責任的好媽媽。雖然這個問題跟婚戀焦慮沒有直接關聯,但我想,婚後生活和育兒也是人們對婚姻充滿糾結的重要原因。

兩地分居實際上非常普遍,許多人都面臨着類似的問題也有類似的擔憂。抛下研究者的身份,我自己的朋友就面臨着類似的困擾。我想提供她的經驗作為參考。許多時候,當我們擔憂因為自己或配偶沒有足夠的參與,阻礙孩子的發展,我們可以把這種擔憂具體化成能操作的問題。比如,是否能讓爸爸多跟孩子視訊,能否在媽媽帶孩子的時候多鍛煉孩子的獨立性,多參與集體運動。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人的成長是一階段一階段的,是以聚焦在這些日常生活的内容上,會更有針對性。另外,我的朋友在講述了她的故事後,告訴我“母親快樂,孩子能感到快樂,對孩子的成長更加有利,一個快樂的家庭好過一個完美的家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