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月下棹神舟 星夜赴天河——神舟十三号飛天紀實

新華社酒泉10月16日,片名:月下,神舟星夜到天河——神舟13号飛行紀錄片

新華社記者 李國麗、李雲、張偉、徐毅

10月16日淩晨,在100多人的聚光燈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亮起。在燈光外的漆黑夜裡,沒有無盡的廣袤大地。

比地球更寬的是天空。秋夜星河燦爛,最亮的"星辰"之一,無疑是中國空間站。

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類的心靈和夢想——今天,翟志剛、王亞平、葉光複三名中國宇航員在神舟13号重新發射到太空,開始了中國迄今為止最長的載人飛行。

這是一次勇敢的探索,這是一次有夢想的探險。

作為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決戰,官員之戰,以及軌道建設過程中空間站的關鍵戰役,神舟13号開啟了中國空間站長期存在的時代。中國載人航天工業重新樹的裡程碑,中華民族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了新的坐标點。

(字幕)愛星星,愛月亮,愛空間

組裝、測試、轉運、檢驗...發射場的工作一次設定一個環,仿佛進行曲的音樂,一層一層,不斷的激動人心。最後,這首大型交響曲進入了最激動人心的部分之一:發射即将開始,旅程即将到來。

15日晚,問天歌,三名宇航員正在這裡行軍。

問天歌,想問神嗎?

900多年前,也是這樣一個晴朗的秋夜,一個漢語人問天,想乘風回去,天上應該有瓊樓玉玉。

今天,充滿浪漫和理性的中國孩子,将再次開始超越天空的夢想,走向真正的自己建造的"天宮"。在那裡,是幾代航天員的智慧和汗水的積累,是讓中國航天員,也讓億萬人民無可比拟的腳踏實地和無比榮耀的天宮。

"總司令同志,我們奉命執行神舟十三載人任務,準備好了,請指導!"身穿白色客艙宇航服,翟志剛向報告緻敬。

這是缗志剛第二次擔任"飛行機組人員"指揮長,帶領團隊出征。2008年,他完成了中國的第一次太空行走。他的腳印,印在浩瀚的宇宙上,也印在中華民族精神的星空上。

"太空行走"花了19分35秒,第二天,翟志剛走了漫長的13年。在這13年中,他擔任神舟10号和神舟12号任務的後備宇航員。日複一日的訓練,一次又一次的接受選拔,是什麼支撐着他一路走來?

他隻用了兩個字回答:"愛!

沒有愛,沒有支援,不足以傳遞青春,甚至生命的磨難。它是對飛行的熱愛,對職業的熱愛,對祖國航天事業的熱愛。在嚴謹、細緻、冷靜、沉穩的包裝中,這種愛,無與倫比的熱度。

"五星紅旗在風中飄揚,勝利之歌多響......"播放了熟悉的歌曲。從神舟五号到神舟13号,每一次宇航員的遠征都伴随着這首背景音樂。歌聲中有一種幼稚的聲音,來自中西部地區的一群孩子——沒有高山,停不住夢想的翅膀。這種"青春與星光的對話"勢必會有深刻的回響。

孩子們的目光更集中在女宇航員王亞平身上,她是一位美麗的"太空老師",2013年為全國6000多萬學生講授了一堂非凡的太空課,在衆多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科學的種子。

這次探險,王亞平将再次"帶着孩子們的眼睛去觸摸夢想"。"隻要有勇氣有夢想,有勇氣追求夢想,用智慧和汗水建造自己的夢想飛船,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飛向你們浩瀚的星空!"飛前,王亞平對孩子們說。

對于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葉光複來說,太空是夢想的召喚,也是艱難的挑戰。在半年的軌道運作中,複雜而艱苦的實驗和測試任務,對航天員的身心素質、知識技能、應急處置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宇航員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為此,他們經曆了八大類的200多次教育訓練。

心在九天之内,路在腳下,實作夢想,始終依靠一步一個腳印去奮鬥,哪怕是汗水和淚水,也許隻有經曆過的人才能體會到。

"向宇航員學習!"向宇航員緻敬!在觀衆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群揮舞着手中的五星紅旗,有節奏地喊叫。少數民族人民盛裝打扮,興高采烈地跳舞。

此時此刻,從華發老人到小孩子,大家的眼神都是閃亮的星星。每顆星星都可以成為未來的驚喜。

(副标題)光,夢想,英雄

2003年10月15日,在問天歌之前,"唱着祖國"的歌聲響起,翟志剛和楊立偉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把他們的戰友送上了太空。

十八年後,在同一天,在同一個地方,在同一首歌中,兩位太空英雄重新出現在行軍儀式的現場,這一次,楊立偉送走了翟志剛。

曆史經常用巧合來見證成就。

18年來,從每天一個人到多人多天,從機艙内實驗到太空行走,從短期停留到長期居住......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突破了航天飛機、太空艙、機聯對接等關鍵技術,穩步推進到空間站階段。

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複開始了為期六個月的任務。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第六次任務,也是軍官們的戰鬥。當一名"60後"和兩名"80後"宇航員成功傳回時,中國的載人航天計劃将進入空間站的建設階段。

當時也是一線從業人員的劉偉,對楊立偉的探險仍然記憶猶新:那是長征2F火箭第一次執行載人發射任務,當宇航員的電梯門緩緩打開時,楊麗偉手持小方框出來,目光平靜, 堅定的腳步聲。

四隻眼睛摸着,劉偉的心在顫抖,一雙濕漉漉的眼睛。是什麼樣的信念,能讓一個人理所當然地走向未知的風險。

載人航天工程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但英雄從來都不缺。不僅是那一年的第一次太空探險,還有穿越黑色屏障的遣散、太空外活動......

六個月的長期太空存在對空間站,航天器和宇航員的身心健康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宇航員的身心健康長期受到不利影響,肌肉骨骼系統、心血管系統失重效應會更加突出,可能出現睡眠障礙、疲勞、感染、胃腸道疾病和心血管功能障礙等問題,出現緊急醫療問題的機率也會增加。

當神舟13号飛船成功升空時,另一枚火箭已經豎立起來,另一艘船處于待命狀态,準備迎接極端情況。

事實上,危險并不局限于太空。除了宇航員進入太空,每一個過程,每一個崗位的科研參與者,都是平凡的英雄。

完全獨立于中國知識産權的艙外宇航服的發展,也面臨着不為普通百姓所知的危險。在傳遞艙外太空服之前,志願者進行低壓子產品測試,以檢查其在近真空模拟外太空狀态下的性能名額。

即使有小錯誤,志願者的生命也受到嚴重威脅。但是,每次在研究人員中招募志願者時,都會有人主動注冊。

為了開展宇航員地面野外生存訓練,教師們需要在森林中設定各種惡劣的環境,戈壁,走沒有人走過的路,去探索别人沒有探索過的危險。

有劇毒、易揮發的特種燃料檢查、運輸和加注工作,但凡有爆裂、洩漏的地方,試驗參與者可付出生命代價。

如果心中沒有秋天的産業,世界在哪裡綻放。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的每一個裡程碑,都是每一位宇航員帶着夢想和信念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為了堅持幾代航天員的理想信念,神舟13号機組人員進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除了進行專項訓練、測試、升旗儀式和參觀東風烈士陵等活動外,還被寫進了工作手冊。在東風烈士陵墓中,沉睡了700多位英雄為中國航天工業獻身、英勇奉獻。

為了弘揚載人航天精神,神舟13号任務策劃了一系列科普公益活動,王亞平将再次成為"王先生",也将結合傳統節日的契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當年見證了楊立偉首次探險的劉偉,出現在新"太空三人組"的人群中。現在劉已經成長為火箭大師,他說這些年來從未失去過信心和勇氣。

當神舟13号飛船在黑暗中起飛時,時針已經指向10月16日淩晨。

五十七年前的10月16日,戈壁沙漠上空升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雲,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副标題)無私,不悔改,無止境

"5,4,3,2,1,點火!".m淩晨0點23分,在指揮官零密碼的聲音中,長征2 F-13火箭升空直飛。

從勃起到發射,火箭已經"站立"了五個多月,成為中國航天史上站立時間最長的火箭。

作為中國太空史上第一枚集應急救援和發射任務于一體的火箭,自神舟12号發射以來,長征2号F-Tele 13火箭一直承擔起緊急執勤任務,一直"仰望"星空,直到神舟13号飛船進入太空。

随着長征2号F-13火箭擡頭仰望天空,是中國宇航員。随着探索浩瀚宇宙的加速,中國将通過11次密集任務,建立一個獨立的、自營的空間站。與此同時,将驗證多個回收任務和軌道上的關鍵技術。

這是一個你一生中永遠不會完成的職業。能夠度過一個完整的周末已經成為許多參與者的願望,但隻能是一個願望。

從神舟一号到神舟13号,每一次發射任務,總裝操作大師陳偉都沒有缺席,被同僚稱為"老巫師"。有陳偉進來,大家的心都腳踏實地。20多年來,雖然家鄉在上海,但陳偉對沙漠中的東風航天城戈壁比較熟悉,回到上海已經不習慣了。

這是一個必須分開的原因。如果瞄準軌道的資料偏離0.1度,入站點将偏離數百公裡,後果難以想象。每次發射時,目标都是最後一批撤離人員,直到火箭進入發射倒計時15分鐘,火箭的狀态才穩定下來,然後進入疏散車。

這也是一項永無止境的事業。2011年,神舟8号飛船與天宮1号目标飛行器實作軸向對接,中國首次無人航天複航,成為世界第三位獨立航天技術大師。

在"太空之吻"10周年之際,中國航天工業正在經曆其第一次徑向交變。從無人到任何人,從自動到手動,從幾天到6.5小時,從軸向對接接收徑向對接,在對宇宙的無盡探索中,載人航天科技不斷突破創新,但始終在路上。

共振,曾經是世界級的太空發射問題。美國、法國等國家在火箭發射過程中,都出現了幾十秒的共振現象。在《太空日》中,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麗偉也回憶起神舟五号任務的共振現象:"疼痛越來越強烈,五個髒兮兮的六号似乎都在分手。我幾乎無法忍受,感覺自己的時間不多了。"

在任務的後期,宇航員說:"我們乘坐的火箭非常舒适,我們幾乎感覺不到振動。"

與中國其他衛星發射中心不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位于戈壁深處,數十公裡内沒有定居點。選擇來到這裡,就是選擇無私的奉獻。

然而,這是一個天然的沙漠,但它是科學的殿堂。重型和密集的太空任務也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快速成長的平台和機會。2018年,重慶男生陳啟萌大學畢業,選擇來到這裡,整整一個月流鼻血,"太幹了,和家完全不同"。"三年過去了,陳啟萌迅速成長為事業的中堅力量,為雲海102号、神舟12号、神舟13号飛船的成功發射提供了動力。

"我們将繼續不遺餘力地讓更多有夢想、有奮鬥精神的年輕人成長為東風炙熱空間的人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黨委書記江漢民說。

在荒涼的戈壁,卻有着美好的生活。國慶節剛過,神舟13号飛船發射任務前夕,120對情侶在發射塔下舉行了盛大的群衆婚禮。他們的新婚對象,中國宇航員在太空祝福視訊中錄制:"我們從太空送上中國空間站最誠摯的祝福,祝你新婚姻幸福,百年好運,永遠結緣。"

這是一段屬于宇航員的浪漫。(完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