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b>本文作者“深焦DeepFocus”,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b>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編譯 | 圈圈 編輯 |萬桑何

諾亞·鮑姆巴赫(Noah Baumbach)出生于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進階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是小說家,父母二人分别為《村聲》周刊和《黨派評論》撰寫過評論文章,他們在鮑姆巴赫年幼時離婚。和諾亞一起長大的哥哥尼克·鮑姆巴赫如今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電影。諾亞·鮑姆巴赫最初以編劇身份進入電影圈,與好基友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on)聯合編劇了《水中生活》(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 2004)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Fantastic Mr. Fox, 2009),他自己電影作品也大多為自編自導。

2005年上映的《鱿魚和鲸》(The Squid and the Whale)可以說就是根據諾亞與哥哥真實的成長經曆改編而成的。他本人也在一次電影采訪中坦言:“某種意義上說,我導演的所有電影都是在講述我童年的經曆,無論我拍攝的故事是不是我的童年。”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諾亞·鮑姆巴赫

電影主要講述了居住在布魯克林的中産階級四口之家的故事。與諾亞的現實生活相似,片中的這對父母都是作家,家裡有兩個兒子。沖突随着父母外遇、吵架愈演愈烈,兩個孩子不得不開始面對父母離婚并分居的事實。在這個知識分子家庭中,連沖突的發生、發展都顯得頗有文學氣息和象征意味。丈夫與妻子,父母和孩子之間排列組合般的沖突和四個人各自的成長與變化使電影一直顯示出一種僵持和妥協并行的氣氛。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鱿魚和鲸》劇照

當《鱿魚和鲸》在片名字幕還未消失時,影片便以四位主角間的對白作為畫外音,直接切入劇情。這是一家四口打網球時的場景——影片以一種憤怒而急促的節奏向觀衆全方位地展示出了一段交織侵襲而來的片段式場景,直接把主角的内心獨白用動作表現了出來,四人間的依賴關系與競争關系初露端倪,這影片伊始的不愉快便是整部電影沖突的縮影。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可以說,這是一部真正的紐約電影,帶着無比幽默的、關于家庭破裂的記憶碎片,也帶着幾分上世紀三十年代好萊塢制片法頒布之前的電影的味道。《鱿魚和鲸》這個名字乍一聽不知所雲,即使在觀影過程中觀衆都難以将這個名字和影片劇情直接聯系在一起。《鱿魚和鲸》作為鮑姆巴赫拍攝的第三部劇情片,也許鮑姆巴赫壓根就幾乎完全不把電影片名放在心上,而是将重心依舊放在對于紐約城市生活的描述上。無論是走過布魯克林公園斜坡和迪斯馬公園附近的房前的黑色鐵栅欄,憋着怒火在附近街區開着車找停車位,還是拖着步子走到黑暗的、帶書桌的客廳做個家庭會談,或者爬上歪斜的木質樓梯到卧室裡躲一會兒,每個場景都建立在一個堅實的視覺基礎之上,涵蓋在淺層空間的線性構圖組合裡。觀影時還能不經意瞥到影片中一些有趣的細節,比如說片中那張父親貼在他悲慘的新房子牆上的,一張《母親與妓女》的劣質海報。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整部電影的節奏和結構與兩位小男主角的成長、父母二人的成長完美結合,好像是從主角們的情緒變化中自然生長出來的一樣。崇拜爸爸的大兒子,在餐桌上提起他在學校被安排讀《雙城記》,而作為文學老師的父親卻出乎意料地把這本書貶為狄更斯不太好的作品,然後批判一番,這促使在一旁被忽視的母親插話,說大兒子應該在讀完後做出自己的判斷,進而引起了更多飯桌上的争論。每個涉及多人的場景都有這種讓人喘不過氣來的緊張氛圍,而所有的事情發生得太快,快得讓兩個孩子無法了解和接受。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鱿魚和鲸》劇照,小兒子和媽媽

片中的兩個成年人,父親和母親,顯示出非同尋常的現實和坦率。為了擺脫面前的痛苦,他們總是不顧一切地争取對自己有利的處境——這也是電影的新奇之處。母親的說話方式總是很關切而溫柔(卻有些絮絮叨叨讓人沒耐心聽完),她談話的内容開放,甚至開放得有些過火。另一方面,處于守勢的父親則用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權威讓大兒子成為了一個理想的聽衆,他的“鼓勵”幾乎總是陷入專制,向一個脆弱的青春期男孩灌輸着荒謬而早熟的智商優越感。對于父親而言,最痛苦的時刻就是停止說話、必須得獨自和自己相處的時候。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鱿魚和鲸》劇照,大兒子和父親

起初,傑夫·丹尼爾斯(Jeff Daniels)的形象被認為不太适合扮演父親的角色。 因為在大銀幕上,他一直以陽光喜劇男主角和《阿呆與阿瓜》裡的邊緣形象而聞名。然而,《鱿魚和鲸》中父親形象一方面助力丹尼爾斯完成了銀幕形象上的極大突破,反之又不得不承認,是丹尼爾斯使這位父親呈現出一個不尋常的次元,一種天生的自我防禦機制,同時也頗有勇氣地深入研究了這個角色令人難受的粗魯和他并沒能成為偉大作家的深重挫敗感。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勞拉·琳妮(Laura Linny)飾演的母親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片中的她巧妙地把自己重獲的自由展現在孩子和分居的丈夫面前。這更多的展現在她的動作和心理疑慮而并非她說的話,和對他兒子們的青春期焦慮展現出的諱莫如深的态度。她的表演比丹尼爾斯飾演的父親更為隐秘而鎮靜,但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在本片于2005年發行的時候,劇中的兩個兒子,傑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飾演的大兒子 和歐文·克萊恩(Owen Kline)飾演的小兒子無疑是本片的最大亮點:紐約知識分子的孩子,外表敏感,内心脆弱,在生活中陷入了多元困境。11年之後的今天,這些演員和他們扮演的角色顯得更加辛辣和深刻、更加難能可貴。鮑姆巴赫的電影得到了相稱的贊美,而他當年獨創性地啟用了這兩個演員而獲得的這一特殊成就是否得到了認可呢?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鱿魚和鲸》中的大兒子和小兒子

這兩個小孩不是賽林格筆下麥田裡的守望者式的少年,也不是《大市民》裡的前皮士,更不是韋斯·安德森筆下《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 2011)裡的孩子。他們是實打實的愛讀書的中産階級小孩,但又遠非被完美保護在象牙塔裡的乖寶寶。他們的身份更類似于那些生活在充滿柏油路、雜貨店和地鐵的世界裡的紐約客,就如同《窮街陋巷》(Mean Streets, 1973)裡的Charlie或者約翰·卡索維茨《影子》中的非裔美國人三兄妹。

大兒子有着坦率的凝視,利落的表達,和稚拙的動作,當然還有他的顔值——這在過去十年裡都得到了觀衆們的一緻認可。其間,艾森伯格的這種表演方式也在《社交網絡》被大衛·芬奇調教成一種更陰郁的基調。但是,艾森伯格的其他角色從未像《鱿魚和鲸》裡這樣讓人心碎,無論是他對父親的崇拜,對母親的譴責,還是那最憂傷的、對熱情地愛着他的女孩的拒絕。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小兒子似乎是四個主要人物中最無關緊要的一個,可能是因為他年齡最小而且鏡頭也最少,但他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他比哥哥小四歲,但他更聰明,更堅韌,也還沒長到有工夫去焦慮迷茫的年紀。他是一個發燒頭疼又不被父親關心的小孩,為了去最近的商店買些泰諾酚來止痛,拿着一點零錢無奈的獨自走過了好幾條街……近幾年的美國電影中,幾乎再沒有出現像他這樣憂傷而動人的角色了。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大部分寫家庭的電影實際上隻是更像是描寫個人艱難的自我認識過程。理論上說,《鱿魚和鲸》也沒有什麼不同。在觀影時一眨眼就會錯過的快速場景切換和強有力的情緒沖擊,實際上都環環相套,前後呼應,讓人回味無窮的。情緒的平衡在持續切換,就像一隻核載三人的船上坐了四個人,于是每個人都必須輪換位置以保持平衡,各個角色擔任核心位置,時而當作陪襯,時而無關緊要。在這部81分鐘充滿“易燃易爆”的沖突的電影裡,每個角色都會在某些時刻成為主角:對于父親來說,是在不時閃現的、痛苦地自我認識時的特寫鏡頭;對于小兒子來說,是把精液塗到圖書館的一排書上,或是發現自己被孤零零丢在父親的房子裡好幾天時候;對于母親來說是則是這種更高頻出現的印象——她仿佛完全清楚劇情的走向,好像她是一個觀衆,而不隻是劇中人。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如之前所述,片名《鱿魚和鲸》看似不知所雲。它也許隐喻了片中的父親和母親,小小的鱿魚總是在遭到被鲸魚生吞的危險時巧妙地躲開,但事實上在這場對決中,片中的四個主要人物也輪流擔任了或鱿魚或鲸的角色。每個人都是同時其他人的地獄或避難所。這就是為什麼電影的結局能給觀衆帶來心上的一記重擊。

片尾,大兒子走進曼哈頓的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伴随着背景音樂裡的大提琴聲緩緩前進,進入米爾斯坦海洋生物大廳,站在給他帶來童年陰影的鱿魚和鲸纏鬥的巨大模型前面,這個鏡頭比早前片中大兒子那象征着走進成人世界的一段路還要意味深長。這一刻他走到了劇情之外,他不關心他在布魯克林的破碎的家,他發現了這個美麗而混亂的寬廣宇宙。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這是一部道地的紐約人拍攝的紐約電影,讓人體會到在各個層面的真實的紐約生活。每年有多到數不清的電影在拍攝紐約,然後誤讀紐約,他們隻是把這座城市當做一個地标,一個友善識别的背景闆。《鱿魚和鲸》裡的角色與他們的周圍環境相處的方式,他們說話的節奏,充滿玩具似的小房子、裝飾着低矮灌木的布魯克林——一切場景在2005年,甚至在今天都顯得無比真實。 鮑姆巴赫式的美學在這部電影裡紮根于純粹的本能,顯得更加本土化,相比于他十年前的處女作《瘋狂二十年華》也有了巨大的飛躍。

我依然記得2005年看完《鱿魚和鲸》時的感覺,盡管片中有歡樂和悲傷,占主導地位的情緒依然是憤怒,特别是電影導演對父母離婚這件事的憤怒。今天再回頭看這部電影,我仍然能感受到這種憤怒,但這其中也交織着對各自作為獨立個體的父母親,對兄弟,對一座城市、一段過去的回憶的強烈的愛。

為了展現出這一切,鮑姆巴赫注意到了最微小的悲傷表情和最緩慢留下的眼淚。這絕對是一部非常有趣的電影,也是一部富有娛樂性的電影。片中的許多場景都成了YouTube上最受歡迎的電影片段。情緒總是來去無常,無論是痛苦的青春期困惑還是那些尴尬的投機取巧小伎倆,亦或是一時無心的惡言惡行給别人帶來的屈辱,每個人物都被精心設計,巧妙安插于這場人際關系的風暴中。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鮑姆巴赫的另一作品,黑白喜劇《弗蘭西斯·哈》(Frances Ha)則把視角聚焦在了單獨的主角——一個有着現代舞夢想的27歲普通美國大妞身上。格蕾塔•葛韋格可以稱為他的“缪斯”,總是在他的電影中扮演一些讓人觀影時好笑又心疼的稚拙而可愛的女人。

《弗蘭西斯·哈》借用了多部新浪潮影片的配樂,在風格上也被評論界認為頗有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味道。影片同樣瑣碎地向觀衆展現了她的友情、愛情、夢想和自我認識等一系列問題交織的平淡而不甘的紐約生活。更難得的是,觀衆似乎總能從這部影片中找到幾分自己的影子。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據說一旦鮑姆巴赫拍出了不錯的成就,就會有人齊聲呐喊把他捧為“伍迪•艾倫的接班人”。同樣是把大部分影片視角放在紐約,同樣是講中産階級的生活危機,鮑姆巴赫的講述方式沒有伍迪那麼輕快,也不着意于哲學思辨性的台詞,而是更寫實的,貼着地面來寫的故事。兩人影片的風格相似,但基調不同,是以這種“接班人”式的說法顯然過于輕率了。

“三十歲時,我遇到了一場危機,”鮑姆巴赫在一次采訪中說,“我想,總的來說,我想拍更多有關情感的電影,更多看起來也許不那麼聰明的電影。”作為一個藝術家,鮑姆巴赫正用他獨一無二的電影風格走在這條他標明的路上。

豆瓣日記: 諾亞·鮑姆巴赫:《鱿魚和鲸》來自我童年的經曆

參考:

https://www.criterion.com/current/posts/4320-the-squid-and-the-whale-4-way-street

(全文完)

<b>本文作者“深焦DeepFocus”,現居Paris,目前已發表了202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群。下載下傳豆瓣App搜尋使用者“深焦DeepFocus”關注Ta。</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