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奇譚》口碑暴跌,從開局驚豔,到後續爛尾,它經曆了什麼

《中國奇譚》總計8集内容,截至2月6日,這部卡通片作品已經更新出了前7集的内容,并且放出了最後一集的預告片内容。《中國奇譚》憑借首集的《小妖怪的夏天》一舉驚豔觀衆,成為大家紛紛追捧的對象。這部卡通片作品更是獲得了近乎滿分的觀衆好評成績。顯然,《小妖怪的夏天》為網友們帶來了不一樣的中國卡通片觀看體驗。

而到了《中國奇譚》的第6集《飛鳥與魚》的時候,竟然出現了大量網友專門開通賬号來批評的局面。在部分觀衆短評的平台當中,甚至于出現了大量的觀衆吐槽,尤其是有部分網友組織對《飛鳥與魚》重新打分,這一集在滿分10分的情況下,隻能獲得2.7分。說《中國奇譚》開局驚豔,到後續爛尾,較為公允。

一部開局驚豔的卡通片作品,為什麼到了後續内容當中,便爛尾了呢?這裡邊,到底隐藏着哪些創作和觀衆審美追求上的秘密呢?我們不妨針對《中國奇譚》當中的這些單集内容,進行分析。

《中國奇譚》的首集内容,《小妖怪的夏天》屬于最為驚豔的一集。也正是開局的這一集,讓《中國奇譚》瞬間打開了觀衆局面,并且讓大量的已經觀看這部作品的觀衆成為“自來水”。這一集為什麼好呢?原因非常簡單,小妖怪這個主角,讓觀衆們有代入感,讓大家覺得,這個角色就是自己。

而這一集的最後,小妖怪這個全家人的驕傲,在老妖怪和孫大聖之間,也不過是可以随便犧牲掉的東西罷了。這就構成了觀衆強烈代入感之下的諷刺感和自嘲感。《小妖怪的夏天》在觀衆情緒方面,非常類似幾年前很多青年說自己是什麼(男性那啥器官)絲。可以說,這一集是非常具備諷刺、自嘲精神的,有着濃烈的刺痛感。是以,它口碑爆棚。

而到了第二集《鵝鵝鵝》當中,諷刺感依舊存續,但同時,這種中國志怪小說的奇幻感,也順勢到來。這一集當中,諷刺感相對較弱,遠遠不如第一集當中觀衆們的諷刺代入感強烈。而第二集的内容,真正讓觀衆滿意的,是中國志怪小說提供的奇幻想象力,尤其是從嘴巴裡邊掏東西和人的“套娃”模式。

大家沒有對第二集産生太多差評,主要源于它的中國傳統志怪風格,随着這一集當中的近乎全部的内容,都是對志怪小說的照搬,但至少,沒有讀過這類小說的觀衆,會覺得思維想象力上非常過瘾了。

到了第三集《林林》的時候,《中國奇譚》開始觀衆口碑下跌,且下跌趨勢較為嚴重了。為什麼呢?因為這一集的調性過分明顯,不過是一個老話題了: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大家對于《中國奇譚》的期待值,是來點兒不一樣的。而這一集,沒有辦法給大家來點不一樣的。它不僅在故事和主旨上雷同了大量環保類的内容,而且在諷刺感上,毫無建樹。相反,它并不旨于諷刺,而是旨于建樹一個環保的老主題。

我們的影視劇作品當中,從來不缺少歌頌、歌詠型的主題。像這類環保式的主題内容,已經在影視劇和綜藝節目當中泛濫了。是以,卡通片把這個内容重新拿出來做,就必然是拾人牙慧。講不出有趣的故事,拿不出有特點的主題,就堕入了爛尾的狀态當中。

第四集的内容是《鄉村巴士帶走了王孩兒和神仙》,品質略高于第三集。但是,這一集的問題也很明顯,那就是自說自話,自我深情。在這一集的内容當中,創作者過分自我抒情在一個鄉村的環境當中,并且過分寄情于自己的少年時代。王孩兒和神仙,也不過是這位少年眼中看到的世界罷了。

在咱們的影視和文學作品當中,這種創作者自我感懷童年時代的内容,大面積存在。魯迅先生都寫過很多少年時代的事情,并且進入到了課文當中。《鄉村巴士帶走了王孩兒和神仙》當然比不過魯迅先生的《社戲》等等。拿不出有趣且新鮮的故事出來,又努力建樹自己的童年記憶,甚至于是歌詠這種記憶,整個作品,也就清淡了。

第五集的内容是《小滿》。這一集的觀衆評分相對好一些,主要源于這一季的畫面技法,是非常中國傳統筆法的。至于内容,一個小孩子做夢和現實當中遇到大魚,屬于典型的抒情式。這種抒情,仍然屬于建樹的、歌詠的,而不是諷刺的。建樹和歌詠,容易清淡,諷刺,容易濃烈。

《中國奇譚》的開局内容,是強有力的諷刺,是濃烈叙事,這已經奠定了這批觀衆的審美趣味。到《小滿》這裡,給吃習慣了川菜的食客們吃粵菜,就容易受累不讨好了。大家也知道粵菜好,但就是吃不慣。審美上,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中國奇譚》的第六集《飛鳥與魚》則是完全撲街掉的,造成了大量觀衆的批評。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一集也是建樹的、歌詠的,且建樹歌詠了一個老内容,愛情。太陳舊了,太沒有創意感可言了。而且,太不中國化了。中國古典式的愛情,那是多麼具備想象力的。而《飛鳥與魚》則幹癟無力。

《中國奇譚》稍後的《小賣部》和《玉兔》也是旨于歌詠的,味道上,就遠遠不如《小妖怪的夏天》濃郁。是以,這部卡通片從開局驚豔,到最終爛尾,經曆的是創作上的路線選擇問題——從最初的濃烈諷刺,到最終的清淡歌詠——觀衆們不喜歡,認為爛尾,也就是必然了。(文/馬慶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