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了提升體驗感,實體店翻新後為何沒有效果?門店硬體要如何改善是基于軟體的翻新,而軟體不是認知中的供應鍊和數字化軟體,其核

作者:靈獸山

為了提升體驗感,實體店翻新後為何沒有效果?門店硬體要如何改善是基于軟體的翻新,而軟體不是認知中的供應鍊和數字化軟體,其核心是由經營理念、商品規劃、品類覆寫、增值服務、展示方式、銷售政策和營銷觸達等要素組成的。沒有軟體能力的提升,賣場的布局調整、裝修改造和貨架等裝置更換,都無法創造價值。

從翻新賣場開始作更新的門店很多,認為有良好的購物環境,就可以提高銷售的業态也不少。這類操作十幾年前很有效,當時消費管道單一,賣場調整并陳列促銷商品顧客就會蜂擁而至。七八年前效果已開始下降,彼時改造後的門店往往會提升20-30%的銷售額,而五六年前這樣做門店更新,提升的銷售額能維持一兩年都很難了,投入成本也很難收回。

這也使得很多商業設計公司隻能做新店規劃,由于無力在實體店更新時提供軟體解決方案,無法對銷售和改善帶來持續效果,不少商業設計被劃入與裝修和廣告公司同一類,其價值已難以展現。事實上,實體店硬體翻新是能帶來業績改善的,但首先要解決和提高業務方面的能力,此時硬體和軟體的同步改善,被稱為店鋪活性化。

線下店在便宜和便利方面要弱于線上,即時零售可以帶來一定流量,也可以彌補一定銷售損失。但讓顧客即時消費和連帶購買,進而提高客單價和粘性的目标卻難以實作,而且線上配送費用是新增的。有規模的線下店還有租賃店,顧客到店消費可以為門店貢獻利潤,也可以為租賃店貢獻價值,這就提高了整體盈利能力。

大賣場就是因為線下顧客減少,使流量轉化為通道費和租金的能力下降,兩塊收入已接近純利了,這就導緻其商業模式出現問題後盈利能力喪失。對小店來說,即便沒有租金收入,但即時消費、連帶購買和顧客粘性也是很重要的。可見顧客到店消費仍然是線下店經營的重點,這就是店鋪活性化的最終目标。

我一直認為實體店還是有未來的,現在之是以做不好,主要是丢失了自身的線下體驗優勢,而用便宜和便利的弱勢與電商競争,這兩點正是電商的優勢。有人會覺得消費習慣已經養成,實體店已經回天乏術了,但這裡有個需求和趨勢的問題要思考。

本質上,人人都喜歡便宜的商品, 便利性方面實體店很難超越線上。但随着生活水準的提高,無論是消費分層還是消費更新,大衆已從追求價廉物美轉向物美價廉,事實是在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和提高幸福指數,而這兩點電商是永遠無法提供的,隻有線下店能做到。

消費者不是僅追求便宜和便利,電商的優勢就不存在了。可見如果實體店能做好線下體驗,就會像影院從影碟時代搶回顧客一樣實作真正的轉型,彼時的影碟就像電商,影院就像實體店。要完成這個轉變,靠裝置更換、營業區調整和重新裝修是遠遠不夠的,顧客來了也會再次離開。

店鋪活性化的關鍵是軟體翻新,核心是以重點商品為中心制定銷售政策,比如同期或當下賣的最好的商品、流行的人氣商品、新商品或處于生命周期高峰的商品等。這些商品在各自分類中不僅有銷售排名還有銷售權重,如果能做合理的規劃,比如分解到周月季年中,比對與之相應的營銷政策、陳列展示、數字化會員、有效服務、業務架構和營運能力,店鋪的經營狀況肯定會有改善。但要說明的是:這不是年度營銷計劃。

到了這個階段,店鋪硬體的翻新就有了依托,比如确定了重點商品後延伸出商品展示方案,動線調整和貨架更換等就能有效調整,在經過完善,店鋪的翻新就有了意義,此時就是線下體驗的成熟體。

總之,店鋪活性化是精細化營運的重要部分,如果能夠有效實作,甚至可以提高同質化下的競争力,當然同質化終會被差異化所取代。最後,實體店營運是一個系統工程,前述隻是蜻蜓點水的探讨,最終需要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才能實作經營目标。#靈獸山商業筆記#

52周MD商品規劃(日本體驗式營銷經典之作)

為了提升體驗感,實體店翻新後為何沒有效果?門店硬體要如何改善是基于軟體的翻新,而軟體不是認知中的供應鍊和數字化軟體,其核
為了提升體驗感,實體店翻新後為何沒有效果?門店硬體要如何改善是基于軟體的翻新,而軟體不是認知中的供應鍊和數字化軟體,其核
為了提升體驗感,實體店翻新後為何沒有效果?門店硬體要如何改善是基于軟體的翻新,而軟體不是認知中的供應鍊和數字化軟體,其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