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募基金行業年度盤點:百億規模主動權益類公募“近乎團滅”,大宗類基金“獨領風騷”

作者:金融界

對于公募基金行業來說,2022年注定是難忘的一年。這一年,宏觀環境的變化、國際局勢動蕩、疫情反複,種種事件對證券市場造成了一輪又一輪的沖擊。

回看2022年,各大指數表現十分糟糕:

公募基金行業年度盤點:百億規模主動權益類公募“近乎團滅”,大宗類基金“獨領風騷”

受大盤情緒拖累,一衆公募基金收益表現更是“慘不忍睹”,剔除2022年新成立基金及指數型基金,主動權益類基金2022年平均收益率為-33.07%。

大盤反複震蕩下,就連私募大佬但斌都做出了4月“踏空”6月“追高”的“反向操作”。

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如果說2020年、2021年是公募基金“造星”的時代,那麼2022年就是“衆星”跌下神壇的一年。

2020年、2021年公募基金進入了新一輪的蓬勃發展,走出了一批賽道風格鮮明的明星基金經理。他們管理着規模大幾百億的基金,受到了廣大基民熱情追捧。但在賽道下沉後,很多“新星”從神壇迅速隕落,再難翻身。

這一年,蔡崇松從“蔡神”變成了“菜狗”;葛蘭從“醫藥女神”變成了“葛大媽”。

就連那些昔日喊着“坤坤勇敢飛,i坤永相随”的“i坤”們也大多變成了“小黑子”。

公募基金行業年度盤點:百億規模主動權益類公募“近乎團滅”,大宗類基金“獨領風騷”

随着2022年落下帷幕,昔日明星基金的風光已不再。不知是衆明星基金經理的優秀收益創造了2020、2021年的公募基金業的輝煌,還是公募基金業的快速發展幫助明星基金“登上神階”?

收益篇

“近乎團滅”——百億規模以上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僅三隻正收益

資料顯示,截止2022年12月31日,基金規模超過百億元的56隻主動權益類基金中,僅有3隻年内總回報為正,分别為中庚價值領航、安信穩健增利A、安信穩健增值A,年内回報率分别為4.85%、4.15%、1.57%。

蔡崇松管理的諾安成長混合以﹣40.04%的收益排名墊底。

此外,張坤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全年跌超16%;劉彥春的景順長城新興混合及景順鼎益LOF跌幅在14%左右;謝治宇、葛蘭、朱少醒、崔宸龍、胡昕炜等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跌幅超20%。

“大宗類獨領風騷”——廣發道瓊斯石油指數(QDII-LOF)人民币A年度收益達68.48%

2022年大環境整體不佳,絕大多數基金收益表現欠佳。大宗商品成為大類資産最大的赢家,得益于年内原油價格上漲,截至2022年12月30日,7隻油氣類QDII基金收益超過50%。

其中廣發道瓊斯石油指數(QDII-LOF)人民币A 以68.48%的年内收益位列收益榜榜首;華寶标普油氣上遊股票(QDII-LOF)人民币A 和諾安油氣能源(QDII-FOF-LOF)分别以56.26%、55.32%的收益位列第二三名。

目前QDII基金作為投資工具的屬性更加明顯,近年來規模快速增長的品種,更多是投資者基于長期投資的布局。展望未來,不少業内人士對QDII基金前景也充滿信心,“目前海外資産配置比例不高,QDII發展空間還相當大”。

不過,機構對于未來原油價格政策還是偏空。中信期貨在2023年度政策報告表示,預測未來美國衰退機率接近100%。此外,美聯儲長期通脹預期與WTI油價高相關。在美國政府和美聯儲全力調控通脹的預期背景下,美國原油價格明年或很難長期超過80美元/桶。

“将門虎子”——萬家基金黃海一人包攬主動權益基金年度冠亞軍

作為一家成立20餘年的老牌頭部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萬家基金今年可謂風頭無兩。

截至2022年12月30日,其當家明星基金經理黃海掌舵的萬家宏觀擇時多政策混合(519212)、萬家新利(519191)分别以48.56%、43.66%的年度漲幅位列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全年漲幅的冠亞軍。

不僅如此,同樣為黃海管理的萬家精選A,以35.5%左右的收益率位居第四。

黃海也是以成為繼劉格菘、趙詣、崔宸龍後,公募基金史上又一位藝人包攬冠亞軍的基金經理。

資料顯示,黃海擁有20餘年證券從業經驗,2015年4月進入萬家基金,現任公司副總經理、投資總監、基金經理。目前,黃海管理産品3隻,管理規模38.61億元。

“虎頭蛇尾”——華寶科技先鋒基金2022年近乎腰斬

2022年,大環境整體欠佳,上證指數跌15.13%,基金行業裡的大多數顯然都過得“不太好”,據統計,2022年全年權益類基金平均收益率為-16.9%。其中跌幅靠前的,多為過去一年未能踏準此起彼伏的結構性行情,或賽道表現平庸的主動權益基金。

在全年跌幅榜中,有12隻主動權益基金年度淨值下跌超45%,華寶科技先鋒A以49.87%的跌幅位列榜首,全年淨值近乎腰斬。

缺個圖表

從重倉資料看,華寶科技先鋒A的重倉股騰訊控股、歌爾股份、立訊精密、三七互娛、韋爾股份在2022年近乎“團滅”:騰訊控股2022年全年跌超25%;歌爾股份2022年全年跌幅近69%;立訊精密2022年全年跌超35%;三七互娛2022年全年跌超31%;韋爾股份2022年全年跌超66%(持倉截止日期2022年9月30日)。

華寶科技先鋒A成立于2019年2月,成立以來未曾分紅,在2021年最高機關淨值達到2.25元左右,三年時間裡淨值翻倍,可謂一隻“牛基”。

但随着2022年的持續回撤,如今機關淨值再度跌回1元附近(截止2023年1月19日,機關淨值1.0067元)。4年來總收益僅0.67%,難免會讓投資者失望。

“虎落平陽”——2021年冠軍基金前海開源公用事業股票2022年跌超26%

剔除指數型基金,主動權益類基金2022年平均收益率下滑至-33.07%。風格輪動的大環境下,作為2021年的年度收益冠軍——前海開源公用事業股票也難免铩羽而歸。

2021年,前海開源公用事業股票基金以119.42%的收益位列收益榜榜首,新生代基金經理崔宸龍也躍入“明星基金經理”行業。

但2022年開年,受大盤影響,前海開源公用事業股票收益便急轉直下,随後全年震蕩走低。其淨值也從2021年12月31日的3.6455跌至2022年12月31日的2.6971。2022年跌幅超26%(以機關淨值統計)。

公募基金行業年度盤點:百億規模主動權益類公募“近乎團滅”,大宗類基金“獨領風騷”

(來源:天天基金網)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三季度的時候,前海開源公用事業股票的規模僅有0.31億元,但其優秀的收益率很快便吸引了衆多的基民,至2021年末已有258.16億的規模。

公募基金行業年度盤點:百億規模主動權益類公募“近乎團滅”,大宗類基金“獨領風騷”

随着規模的逐漸增長,“船大難掉頭”的弊端也顯現出來,2022年收益不佳想必也有此一部分原因。

淨值篇

“真的虧麻了”——創金合信港股通成長單日跌幅達13.09%

2022年3月14日,港股大跌4.97%,市場上投資港股基金均“折戟”,跌幅超10%的基金多達20隻(A/C類合并統計,來源:Wind)!

其中,創金合信港股通成長單日跌幅達13.09%!2022年一季度報告顯示,該基金前三大重倉股為碧桂園服務(倉位占比8.13%)、中國電力(倉位占比8.10%)、金科服務(倉位占比7.93%);在3月14日當天,碧桂園服務跌超21%;中國電力跌超13%;金科服務跌近18%。

公募基金行業年度盤點:百億規模主動權益類公募“近乎團滅”,大宗類基金“獨領風騷”
公募基金行業年度盤點:百億規模主動權益類公募“近乎團滅”,大宗類基金“獨領風騷”

2022年3月15日,“基金跌了”一詞再度沖上熱搜。當日,市場上大多數基金都遭遇了一場“淨值洗禮”。

天天基金網資料顯示,3月15日當天,市場上絕大多數基金收跌,少數紅盤基金也大多是微漲。

在2022年初至3月15日的時間裡,基金淨值跌幅“慘不忍睹”,全市場至僅剩下7隻煤炭指數基金還保持着正收益,其中正收益最多的也僅為2.55%,而在排名最後的10隻基金,最高跌幅達38.04%,最窄跌幅也35.54%。

“怎樣失去的,我要怎樣拿回來”——華夏恒生網際網路科技業ETF聯接(QDII)C單日漲幅達22.80%

2022年3月16日,港股恒生指數大漲9.08%。港股通基金在3月15日經曆2022年上半年的“最後一跌”之後,終于迎來一波強力反彈。

當日,幾大基金重倉股紛紛大漲——騰訊控股漲23.15%;京東集團升35.64%;香港交易所漲11.79%。

在這幾大基金重倉股的帶領下,一衆港股通基金開始了“收複失地”。6隻基金漲幅超20%(A/C合并統計,來源:天天基金網),其中華夏恒生網際網路科技業ETF聯接(QDII)C漲幅最高,達22.80%!華夏恒生網際網路科技業ETF聯接(QDII)A以22.78%的漲幅緊随其後。

公募基金行業年度盤點:百億規模主動權益類公募“近乎團滅”,大宗類基金“獨領風騷”

“完了,全完了”——債基單日跌去半年收益

2022年11月14日,Wind資料顯示,11月14日,全市場3002隻純債基金(不同份額未合并)中,有2354隻純債基金當日收益為負,占比達78.41%。多隻純債基金單日淨值跌幅更是逼近1%。連十年期國債ETF也跌了0.78%,一天就把上半年的收益跌沒了(基金上半年漲了0.52%)。

純債基金波動非常小,漲跌幅一般都在0.1%以内,一直以來都是穩健、安全的代名詞。

一天就跌去了近半年的漲幅,也難怪會在市場上引起這麼大的反響。

債券的風險主要有兩種: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

信用風險指的是債券到期無法還本付息,産生了事實上的違約;利率風險指由于利率變動而使投資者遭受損失的風險,債券價格會随利率上升而下跌,随利率下跌而上升,二者是反向的。

回過頭來看,彼時債券基金大跌,主要歸因就是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的上升。11月14日10年期國債收益率大漲11個BP(1BP=0.01%),從2.71%漲到2.83%。

由于債券的價格和利率成反比,市場利率上升,已發行債券的利率不變,對市場資金的吸引力就下降。

國債利率明顯上升,對于老債券以及與之挂鈎的一些理财産品、債券基金肯定會帶來沖擊,于是就造成了市面上絕大多數債券價格下跌。

事件篇

公募基金産品數量達到1萬隻,規模突破26萬億

2022年,對于基金業來講,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在全球權益市場震蕩調整的背景下,多數産品淨值經曆了大幅波動,“賺錢”效應下降。

但這也是收獲的一年:從ESG主題基金、碳中和基金、北交所基金的陸續釋出,到同業存單指數基金的走紅,再到比對個人養老金長期投資的FOF基金産品問世,2022年基金産品體系日益豐富,在滿足投資者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引導更多資金“活水”賦能實體經濟創新發展。

公募基金依托淨值管理、資訊透明等多重優勢吸引力凸顯,成為普惠金融的重要工具。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11月末,大陸公募基金管理規模26.38萬億元,覆寫基金産品數量10405隻。

公募基金行業年度盤點:百億規模主動權益類公募“近乎團滅”,大宗類基金“獨領風騷”

行業穩健發展的背後也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改革紅利和監管政策的規範引導。2022年4月份,證監會釋出《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品質發展的意見》,從積極培育專業資産管理機構、全面強化專業能力建設、着力打造行業良好發展生态、不斷提升監管轉型效能四個方面提出16條意見,吹響了公募基金行業從高速發展向高品質發展的改革号角。

個人養老金時代來臨

2022年11月,個人養老金“刷屏”朋友圈、“制霸”熱搜榜。

2022年11月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财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五大部門聯合釋出《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同日證監會釋出《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11月18日,證監會公布了最新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共40家基金公司旗下129隻養老目标基金産品納入配置,規模共計890.59億元,以适配“養老”屬性、助力個人養老。

11月25日,人社部宣布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實施,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等36個城市或地區先行落地。

國際常見的養老體系一般由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三部分組成,成為養老體系三大支柱,且以後兩者為主要支撐,但是目前大陸個人養老金發展滞後,作用微乎其微,導緻社會與企業壓力較大。

個人養老金政策的落地,将有助于建構功能更加完備的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推動實作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标志着大陸養老金制度邁入了新的階段。

公募REITs持續擴容

2022年,公募REITs持續擴容,資産類型也更加豐富,從最初的高速路、産業園擴充到了保障性租賃住房、能源等新領域。在基金發行市場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大放異彩。

與普通權益基金不同的是,公募REITs的吸金效應明顯,2022年新發行的多隻公募REITs網下認購倍數普遍超百,産品配售比例低于1%成為常态,全年最低的華夏合肥高新産園REIT甚至達到了0.23%,搶手程度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公募REITs也在二級市場上受到的熱烈追捧,尤其是首批保障性租賃住房REITs,3隻産品上市首日便全部觸達30%的漲停上限。

截至2022年底,大陸共有25隻基礎設施公募REITs獲批注冊,其中24隻REITs已經上市交易,累計募集規模783.61億元,總市值達到855億元。

中金公司研究部指出,一級發行和擴募将共同推動公募REITs市場迅速擴容,資産類型将更為豐富,2023年公募REITs發行将更加常态化。

結語

2022年公募基金行業整體收益表現不佳,也正是這一年,公募基金行業定調新的發展主線——高品質發展,邁出了從高速發展向高品質發展的第一步。

這一年,在監管部門的推動與支援下,今年公募基金産品創新節奏大幅加快,底層資産持續多元化的公募REITs和同業存單基金,成為2022年最具創新特色的基金産品。此外,創新型ETF、北交所基金及一系列投資于細分領域的公募基金新品接踵而至,引領創新産品新風潮。

展望2023年,業内專家和機構表示,随着疫情防控優化措施的持續落實,穩經濟各項政策效應逐漸釋放,大陸經濟增速有望持續回升,居民将加大對權益類資産的投資力度,基金業高增長态勢有望保持。同時,公私募基金也有望發揮專業投資者優勢,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更為豐富的投資選擇,成為居民财富增長、促進共同富裕的有力工具。

畢馬威釋出的《2023公募基金高品質發展趨勢及戰略洞察》報告中指出,2023年将開啟公募基金“新黃金十年”,行業未來蘊含較大發展機遇。在居民财富總量快速增加、資産配置結構持續轉移的市場環境下,養老金長線資金入市疊加全面注冊制的推進有望擴大資産端供給,加速直接融資發展,将進一步驅動公募基金規模持續上漲,行業高增長态勢有望保持。

本文源自證券之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