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節至,火車站貼“歡迎農民工回家”智語被指歧視,網友卻說沒錯

作者:西北郭郭

每年春節前夕,各地火車站總能見到大包小包手提肩扛的農民工返鄉潮。在外勞累了一年,不管有沒有掙到錢,各路人馬回家的心情總是歸心似箭。

回家過年,對于出外打工的農民工來說,是一份難得的奢侈,這其中包含更多的是父親的義務、丈夫的責任和兒子的孝道。

春節至,火車站貼“歡迎農民工回家”智語被指歧視,網友卻說沒錯

由于大環境開放,這幾年提倡的就地過年已不适用,潮水般的人流從四面八方朝各自的目标飛奔,一切隻為故鄉的那個家。

四川是勞務輸出大省當地農民工數量常年保持在2500萬人左右。這幾天正是春運返鄉潮,有地方為歡迎農民工回家過年,在城市視窗火車站挂上了各種歡迎智語。就是這個歡迎智語,卻引發很多争議,被人指出有歧視農民工的嫌疑。

先來看一段相關報道:

除夕将至,在外務工朋友紛紛踏上歸程,多地挂上了歡迎智語,希望溫暖遊子歸鄉路。隻是,在四川達州火車站,“歡迎農民工回家”的智語卻因措辭不當引發争議——1月19日,有人釋出視訊指出,該智語有歧視農民工之嫌,應将其改為“歡迎老鄉回家“。

看完報道,争論的焦點也随之浮出水面。那麼,“歡迎農民工回家”這條智語到底存不存在歧視農民工的嫌疑呢?究竟是小題大做?還是确有歧視之嫌?先不着急下結論,我們來慢慢找尋他的本質。

春節至,火車站貼“歡迎農民工回家”智語被指歧視,網友卻說沒錯

查閱了相關資料,得知“農民工”這個稱謂最早出現在1984年。但作為80後的我,小時候沒有聽到過父輩或者其他人提起這個詞,取而代之的叫法是“搞副業”。

記得“農民工”這一稱呼的大範圍流行時代大概在2000年以後,此後凡是出外打工的體力勞動者,大家都習慣性稱呼他們為農民工。比如建築工、汽修工、粉刷工、油漆工、搬運工等等都屬于農民工範疇。

從詞性來看,“農民工”屬于中性詞,不誇獎,也不貶低,他就是一個對出外打勞工員的稱呼。既然詞性沒問題,那為什麼還是有人認為智語出現“農民工”就是歧視呢?這一切當從當今社會人們對農民工的态度說起。

随着大量的農民工湧入城市,在很大一部分人們的心目中,農民工被貼上了沒文化、素質低、受老苦的标簽。而在“有色眼鏡”的看待下,農民工身份低微,沒有話語權,甚至自覺不如人。

春節至,火車站貼“歡迎農民工回家”智語被指歧視,網友卻說沒錯

本來是靠勞動吃飯,賺幹幹淨淨的錢,可就是有人一直瞧不起他們。于是,農民工這個中性詞慢慢添加了一份歧義色彩。

前陣子還看到有專家建議把農民工的稱呼改為“新産業勞工”,名字是好聽了,但大部分人覺得換湯不換藥。我倒是認為,與其在名稱上做文章,還不如從源頭上切切實實保障農民工的各項權益。

回到火車站智語。

火車站從業人員無意間貼出的“歡迎農民工回家”智語,很大可能是當初他們并沒有想太多,而作為城市視窗,又被人揪住了“小辮子”,多多少少有些“好心辦壞事”的味道。

本來是一件歡迎務勞工員回鄉過年的好事情,結果卻換來了冷冰冰、甚至略帶歧義的“農民工”三個字,沒有溫度,也沒有親切感,從業人員的做法稍欠考慮。

春節至,火車站貼“歡迎農民工回家”智語被指歧視,網友卻說沒錯

寫到這裡,倒讓我想起了一件事。

我的父親那一輩人,似乎對“勞工”這個職業有一種近乎于崇拜式的向往。在他們那個時代,隻要有人被招進廠當勞工,就意味着一輩子的鐵飯碗,吃喝不愁。

“重工輕農”的思想根深蒂固,以至于我畢業之後沒有按照他安排的“進廠上班”路子走,有一段時間内,父子關系鬧得很不愉快。

父親的想法是,他當了一輩子農民,深知農民的不易,隻要和勞工沾上邊,哪怕在廠裡幹一輩子,老了之後還有養老金可以領。我卻不這樣認為。

如今的勞工“鐵飯碗”時代早已過去,市場經濟下,企業随時都有破産的風險。而勞工的工資和企業效益挂鈎,再也沒有了他們想當然的旱澇保收。看看現在的年輕人,他們甯願去大街上送外賣、送快遞,也不願進廠當勞工。這說明了什麼?說明勞工的地位早不如以往。

春節至,火車站貼“歡迎農民工回家”智語被指歧視,網友卻說沒錯

“農民工”,這裡面既有農民,又有勞工,若去掉農民二字,他們的社會地位是不是就提高了呢?還真不是這樣,不從根本上解決對農民工的歧視問題,一切改名都是徒勞。

但你要說“歡迎農民工回家”的智語存在歧視含義,也沒那麼嚴重。看到一條高贊評論:“其實沒有什麼不妥,隻是人心壞了而已”。不是“農民工”這三個字有歧義,而是社會環境給他們賦予了本不該屬于他們的“歧義”。

農民工幹最累的活,卻拿着付出與收入比例不符的工資。他們的身影穿梭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扮靓了城市的妝容,卻髒了自己的衣裳……他們活得堂堂正正、暢暢亮亮。請所有人善待他們,他們骨子裡的“尊貴”,不是一些“表面人”可以改變。

春節至,火車站貼“歡迎農民工回家”智語被指歧視,網友卻說沒錯

當然,如果火車站的從業人員稍微改變下思路,把這條含有争議的智語改成“歡迎老鄉回家”或者“歡迎在外務工的家鄉兒女回家過年”,是不是更接地氣,聽起來也更溫暖貼心呢?春節将至,切莫讓辛苦一年歸家心切的務勞工員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