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儒艮(Dugong)——沿海水域的食草動物

作者:不切實際的空想主義者

試想一下,如果在海豹的身體上加上海豚的尾巴和兩根大象的象牙,然後再給它一套奶牛悠哉吃草的習慣,會得到什麼?

沒錯,會得到一頭儒艮。這種可愛的海洋哺乳動物完美地包含了上面所有這些生物奇妙的特征。

儒艮(Dugong)——沿海水域的食草動物

1、簡介

儒艮(Dugong)這個詞來源于馬來語的“duyung”,其意思是美人魚或海中的女士。它們也經常被叫做海牛(Sea Cow)、海豬(Sea Pig)和海駱駝(Sea Camel)。

儒艮是生活在溫暖沿海水域的大型哺乳動物。因其飲食習慣——主要以海草為食,而牛也主要是食草的,是以人們又親切地稱其為海牛。

這種特殊的物種看起來很像海牛(manatees),這反映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這兩種物種都是大象的親戚。

儒艮(Dugong)——沿海水域的食草動物

唯一能從視覺上分辨儒艮性别的方法是觀察其獠牙——雄性儒艮在性成熟時會長出獠牙,而雌性沒有可見的獠牙。

儒艮是儒艮科唯一存活的物種,也是四種海牛目物種之一。這使得儒艮真的非常特殊和罕見。

這種巨大的哺乳動物能長到3米長、重達300kg,酷似超重的海豚。

它們鼻子的設計很特殊——鼻孔長在鼻子上面。鼻孔會在傳回海面進行呼吸打開,潛入水中時關閉。它們不能長時間屏住呼吸,每次潛水大約為6分鐘。

儒艮擁有很強的聽覺、嗅覺和觸覺,但視覺能力就顯得有些弱了。

2、外貌特征

儒艮是一種體型巨大——能長到3米長、重達300kg,外形特殊的海洋哺乳動物。

儒艮(Dugong)——沿海水域的食草動物

它們出生時皮膚是奶油色的,成年後會變成深灰色或者棕灰色。厚厚的皮膚表面是光滑的,上面隻有稀疏的毛發。

儒艮長着一個圓圓的腦袋,一張大嘴和一雙小小的眼睛。發育良好的上唇形成U型墊,上面有雙脊和大而硬的剛毛。其大小約45cm的前鳍酷似劃船用的漿。它們的尾巴與海豚的很像,當尾巴上下擺動時,就能推動它們在水中遊動。所有儒艮都有獠牙,但隻有成年雄性的能看見。

雌性儒艮擁有哺乳後代的胸乳腺,這些腺體跟人類的很像,這或許是古代水手把儒艮想象成美人魚的原因吧。

儒艮的鼻孔長在鼻子的上面,這些鼻孔内擁有特殊的“閥門”,能在水下關閉,回到海面呼吸上又打開。儒艮大約能每次潛水6分鐘。

儒艮(Dugong)——沿海水域的食草動物

沉重的骨架幫助儒艮輕松潛水并停留在那裡享受美味的海草。但海草很難被消化,是以儒艮就演化出了長達30米的腸道。

3、儒艮(Dugong)VS海牛(Manatee)

儒艮和海牛都屬于海牛目。海牛目目前存活着四種物種:3種海牛和1種儒艮。

儒艮和海牛都是大象的親戚,都是行動緩慢的食草動物。但它們兩者的相似之處也就到此為止了。

儒艮生活在淺水保護區,而海牛生活在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的沼澤地帶。儒艮是嚴格意義上的海洋哺乳動物,不像海牛可以在淡水中被發現。

儒艮(Dugong)——沿海水域的食草動物

儒艮

儒艮(Dugong)——沿海水域的食草動物

海牛

盡管外觀相似,但儒艮和海牛身體上還是存在着許多不同的:

(1)海牛稍微比儒艮大一點。

(2)海牛的漿狀尾巴為長而水準,尾上有一個葉,當海牛遊動時,會上下擺動。儒艮的尾巴與海豚類似,又尖尖的突出部分。

(3)海牛有指甲,而儒艮沒有。

(4)儒艮的鼻孔是長在鼻子上面的,而海牛的不是。

(5)儒艮的嘴巴更明顯,鼻子像象鼻一樣,而海牛的鼻子較短。

(6)儒艮的上嘴唇沒有分開,而海牛的是分開的。

(7)雄性儒艮有類似象牙的獠牙,而海牛沒有,隻有臼齒。

兩者的差異不僅展現在身體上,也展現在生殖周期上:雌性海牛大約3歲時達到性成熟,每2至3年進行一次分娩;雌性儒艮10歲時達到性成熟,每3至5年進行一次分娩.

4、栖息地

儒艮是嚴格意義上的海洋哺乳動物。它們被發現于非洲東海岸和西太平洋的溫暖水域。它們通常集中在淺淺的受保護的海灣、寬闊的紅樹林水道和島嶼海岸的背風地區。

海草是儒艮的食物來源。是以,它們的栖息地範圍主要與水鼈科(Hydrocharitaceae)和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這兩科海草相對應。

儒艮栖息在大約10米深的水域,盡管已知它們會在距離海岸10公裡以上的水域活動,并在37米深的水域潛水。

儒艮(Dugong)——沿海水域的食草動物

儒艮有時會下潛到深海去吃深海海草,但淺水區域是首選,以降低被捕食的風險和利于繁殖。然而,冬天時,儒艮會到深海尋找溫暖的庇護所,因為靠近海岸的水會變得非常的冷。

據了解,儒艮目前栖息在37個國家,其中澳洲的數量最多。在中國大陸、越南和高棉,儒艮的數量非常少;紅海中估計有4000隻儒艮;波斯灣估計有7500隻;莫三鼻克和東非海岸的儒艮數量相對較少,分别為120隻和500隻;在北印度洋,儒艮分布在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保克海峽(印度和斯裡蘭卡之間)和斯裡蘭卡東北海岸;一個孤立的儒艮種群栖息在海洋國家公園(位于印度庫奇灣)。

在日本、台灣和菲律賓的沿海地區也發現少量的儒艮;在泰國灣的西部地區發現了一些;非常少量的儒艮出現在柔佛州海峽;曾經在馬爾代夫和拉卡迪夫島周圍也能找到儒艮,但它們已經在這些地區滅絕了;地中海地區也是如此,儒艮曾在那裡興盛一時。

5、飲食習慣與捕食者

儒艮是以海草為主食的大型食草動物。它們的低新陳代謝率和極其緩慢的移動使得它們能在完全食草的飲食中生存。

有證據表明,儒艮會以各種各樣的海草和藻類為食。盡管儒艮是食草動物,但它們偶爾也會吃一些海鞘、水母和貝類。研究表明,澳洲的儒艮是雜食動物,它們會以多毛類(海洋環節蠕蟲/千足蟲)為食。但儒艮更喜歡吃纖維含量相對較低、含氮量較高的海草,并且海草營養豐富,是以不必大量地進食。

儒艮從早到晚都早尋找食物,它們甚至會到深海去覓食。當沿着海床進行覓食時,它們會擺動胸鳍來進行移動。

它們的視覺能力有限,是以需要依賴強大的嗅覺能力來識别可食用的植物。另外,它們敏銳的觸覺能幫助它們感受周圍的環境。

進食時,儒艮會把整株植物連根拔起,搖一搖去掉上面的沙子,然後連根把整株植物吃掉。在進行盛宴之前,它們會把植物收集起來,堆放到一個地方。

儒艮(Dugong)——沿海水域的食草動物

儒艮移動很緩慢,是以很容易受到捕食者(如虎鲸、鲨魚和鳄魚)的攻擊。它們隻能依靠自身巨大的體型、龐大的骨架、厚厚的皮膚和快速凝結的血液來進行防禦。然而,這些捕食者主要攻擊的是年幼的儒艮,而對儒艮傷害最大的是人類。

6、繁殖和生命周期

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儒艮達到性成熟的時間相當晚。儒艮會在6~17歲時達到性成熟。雌性儒艮在6歲左右達到性成熟,并通常在6~17歲之間産下第一頭幼崽。而雄性通常在6~12歲之間達到性成熟。

辨識雄性儒艮是否成年主要看其是否長出獠牙。獠牙是高水準睾丸激素的結果。有證據表明,老年雄性的生育能力會下降。

儒艮的繁殖率很低——每2~7年繁殖一次,一個原因可能是妊娠期長達13~15個月。

雄性總是在等待成年雌性,因為它們全年都可以進行繁殖。

儒艮的交配行為可能因栖息地的不同而略有差異。如,在澳洲,為了争奪雌性的交配權,雄性儒艮之間會進行激烈的競争。雄性會建立一個領地,等待雌性的造訪。互相競争的雄性會變得非常的暴力,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會使用突出的獠牙來與每一個入侵者進行搏鬥。在雄性互相競争期間,雌性儒艮會被多隻雄性騎在背上多次。這保證了受孕率,并使得它們成為一夫多妻制的物種。

經過一個長長的妊娠期——13~15個月——之後幼崽就誕生了。幼崽的體長大約為1.2m,體重為30kg。這些幼崽很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擊,是以它們會一直跟着母親,并騎在母親的背上。

儒艮(Dugong)——沿海水域的食草動物

母親會用18個月的時間來哺育幼崽。并且,雌性儒艮作為主要的看護人,會負責撫養幼崽。在斷奶期間,母親與幼崽之間會建立牢固的聯系。

雌性儒艮一般會與後代一起生活6年。在頭2年,母親會教孩子如何吃海草。接下來的5年,它們會一起進食并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當達到性成熟時,幼崽就會離開它們的母親。

儒艮可以存活很長時間——70年甚至更長。通過獠牙上的生長層就可以确定其年齡。

儒艮很容易感染傳染病和寄生蟲。但圈養它們又不現實,因為它們特殊的飲食又貴又難擷取,并且儒艮幼崽的斷奶期長達18個月。

7、行為與交流

儒艮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一個群體通常有2~200頭儒艮不等。隻有兩個個體的群體通常是由母親和她的幼崽組成。200頭儒艮組成的群體很少見,因為這需要巨大數量的海草來養活它們。

儒艮是半遊牧的物種,通常需要長途遷徙去尋找合适的海草床。如果非必要,它們也可能在一生生活在同一個區域。是否遷徙到“更綠的牧場”取決于可獲得的海草的品質和數量。如果栖息地的海草已經殆盡,它們就會被迫遷徙到另一個地方。

儒艮(Dugong)——沿海水域的食草動物

這些巨大的哺乳動物非常害羞,并且會盡量遠離任何幹擾源。是以,在渾濁的水域中很難發現它們。因為儒艮會避免與人類接觸,是以對它們行為的研究是一件很困難的任務。

因為它們社會性動物,是以交流對它們而言就至關重要。聲音和視覺是兩種主要的交流方式——聲音通常用于長距離的交流,而視覺隻用于近距離的交流。儒艮會用哨聲、唧唧聲、吠聲和吱吱聲來交流。每一種聲音都有一種特殊的用途。如,唧唧聲表示它們正在覓食;巡邏領地時的吠聲表示它們的進攻行為。另外,它們還擁有高度發達的聽覺系統,因為它們需要辨識出不同聲音的頻率。

儒艮會使用嗅覺和剛毛來覓食。它們全身都覆有感覺剛毛,以增強觸覺能力。這些剛毛可以探測到周圍的震動,以幫助覓食。另外,母親與幼崽也是通過這些剛毛來進行身體接觸。

8、保護狀态

多年來,儒艮的數量大幅下降,導緻它們成為了一個瀕危物種。儒艮幼崽被鲨魚和虎鲸等捕食者捕食,而成年儒艮則受到人類的捕獵——肉和油。它們被困在捕魚網中,通常因缺氧而死亡。它們還經常被船隻撞倒,最重要的是,它們的自然栖息地受到破壞——海洋受到的污染越來越嚴重,導緻儒艮的主要食物來源——海草床受到嚴重的破壞,這直接威脅到儒艮的生存。

儒艮(Dugong)——沿海水域的食草動物

要儒艮的數量猛增是很困難的,就像上面所說,它們的繁殖率非常的低。而且,在圈養環境下安全地喂養它們是不現實的——斷奶期長達18個月。

對于目前存活的儒艮,應該保護它們的自然栖息地,并且減少人類對其影響。在澳洲,有16個儒艮保護區已經建立。這些保護區擁有豐富的海草,為儒艮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生存環境。這些區域還包括适合繁殖的淺水區域。

9、文化意義

儒艮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義。它們是生活在大堡礁世界遺産地區的人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儒艮作為一種食物來源,增強了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的文化。獵儒艮,分享儒艮肉是其古老傳統文化的一種延續。

儒艮也是沖繩人古老文化的象征,是以,儒艮被列入日本《文化财産保護法》,作為具有文化意義的生物。

在泰國,儒艮被認為具有神奇的屬性,許多物品都是用儒艮不同的身體部位制成的;在印度,儒艮肉被認為是一種春藥;在巴巴新幾內亞,儒艮是力量的象征;在肯亞,儒艮的身體部位被用作藥物、食物和裝飾品。

10、演化史

儒艮和海牛都屬于海牛目(Sirenia)。化石記錄表明,這些海洋哺乳動物最早可追溯到5000萬年前。

Tethytheria被認為是大象進化的一個連接配接部分,屬于包括海牛目在内的Paenungulata。Tethytheria最初是陸地動物,後來成為了水生和半水生動物。它們重返水生生活的原因很可能與食物有關。

最近的分子證據表明,Tethytheria、大象和儒艮之間有着密切的進化關系。

英文原文:

https://www.aboutanimals.com/mammal/dugong/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