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台灣教育的重建》讀後感

  新的一年中的第一天,決定要以一種“閑”的心态過下來。午睡後,将已經讀了很長時間的《台灣教育的重建》讀完。不是說這本書不好看而未讀下去,而是近兩個月來,時間除本職工作,優先配置設定給了制作中的網絡課程,還有,随便在哪兒有了閱讀線索,立刻移情了。這不得不說到閱讀媒體。移情的讀物,均為電子書。買了kindle之後,在亞馬遜上的購書,有電子書便不再要紙質的,當時有想法,當時下單,當時就能看上,這是新媒介的優勢。《台灣教育的重建》便被《教父》、《數字時代的大學》、《教育正悄發生一場革命》、《教學勇氣》、《重說中國近代史》等幾本書打斷。

  《台灣教育的重建》的作者,是台灣大學退休數學教授黃武雄。這本書也是我讀的黃武雄教授的第三本書。可以說,黃教授是近年來對我影響比較多的一位長者。他是一名沒有什麼行政頭銜的教師,卻也是能突破自己的學科,對教育從源頭上進行思考的學者。初看他的書,我驚歎數學教授居然也可以在哲學、藝術、認知、教育、社會諸領域如此跨越!這對當時處在專業教學困境中的我,産生的就是一種正面的鼓勵:走出教學的牢籠,走向教育的天地。

  我看的第一本黃武雄教授的書,是《童年與解放》,買書的時間,大概是在2009年。這本書剖析了人天生就有的創新潛質,揭示兒童的成長秘密。當時由于習武的緣故,讀懂了《道德經》中的一些文字,老子“複歸于嬰兒”的教誨正映像深刻,而燕子傑老師也正強調“向孩子學習”,書中的觀點自然與我産生了非常強烈的共鳴。這讓我意識到在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大學生諸多方面的問題,源于其成長、求學過程中碰到的不當的培養。立足自己的本職,決定将恢複大學生的學習本能,幫助大學生(其實還有自己),找到學會學習之路。我也将這本書推薦給孩子尚幼的親朋好友,在對待我的孩子時,也力争做到“縱容”,給他創造自然的成長環境,而不是綁架上諸多的功利心,去限制他。

  黃武雄教授影響我的第二本書,是《學校在窗外》。在這本書中,他試圖厘清學校教育的定位,那就是兩件事,“打開經驗世界”和“發展抽象能力”。如果還要有第三件事,那便是“留白”。這是從創造文明,注重人的發展的途徑。這樣的論述,指出了當下學校教育中,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弊端,同時也要堅定地做好“抽象能力”的培養。以此為起點,近幾年我的工作中,将“實踐”作為引導學生的重點,但落點要到理論。我們經曆了極緻的應試教育後的學生,實踐意識首先就太缺乏了,而實踐能力,幾乎就是在大學中重建。在對學生的指導中,也鼓勵他們用實踐當先鋒,改善自己學習的體驗。

  而看《台灣教育的重建》,則已經到了2014年。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教學中想好要解決的問題,已經有了輪廓,以出版《逆襲大學》為标志,對學生的課外指導也算有了些成績。我在思考着如何将自己的視野往外放一放。而就在這時,由于種種原因,眼皮子底下的不少有價值的事情,非常遺憾地,被迫暫時停止了,我需要給自己再找一些工作空間。《台灣教育的重建》第一版,出版于1995年,當時台灣發生了“四一〇教改運動”,民間倒逼政府重視教育體制中的問題,并推行教育改革。黃教授所在的左派,對教育問題的診斷是“升學主義和管理主義”,對策主要是“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大陸的教育改革正在推進,而對照一下,我的是同樣的問題!快遞送來書後,一口氣看了有1/3,一邊看,一邊想。的确,這本書将我帶到了對體制的思考,從幼稚園,到國小、中學,再到大學,各個階段的布局,社群大學、職業教育、學術型大學,公辦大學、民間教育,我們期望這樣的多樣化。我重新找回了十年前的想法,着眼教師發展,發起并組建了學校裡的群衆性組織“教育教學研究協會”,團結和鼓勵更多的同僚,直接為個人的職業能力提高找途徑,間接地也推動教育教學改革。随後在實施過程中,也小心翼翼地把握着節奏和平衡。

  正如我傳達給不少同僚的資訊“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現在面臨的問題,發達國家幾十年前正在解決,不少文獻可供我們參考”,《台灣教育重建》當中面臨的問題,也正是我們現在最突出的問題。由于文化同源,政治環境相當,其中論證的問題更有啟發。文憑主義、利益各方的互不相讓、弱勢群體的保護,宏大的場面,細微的枝節,處處叩動我心。中間的1/3是在兩個月中碎片的時間裡看過的,而在今天,靜心一口氣将最後的1/3看完。其實今天看的内容,是第三版中在時隔“四一〇教改運動”十幾年後的一些總結和反思,深深地體會到,要尊重各方訴求而改變體制的複雜性。

  黃武雄教授已經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台灣教育重建》的結尾處,他對自己如此深入地參與了教育改革的運動進行了總結。他自稱是一位有責任感而無使命感的人,且擅長論述卻不适宜當上司人。機緣際會,他做了一些教改核心的事情,但由于個人性格、民間組織的各種限制,他肯定了教改運動的價值,但的确遺憾也是不少。

  聯想我自己,現在寫文字多了一些,說論述,其實功力尚弱,而且的确不能勝任組織協調的工作。放棄了自上而下做事的很多機會,自慰于争取自下而上的推動,實際上,使命已然放棄,定位退為能做多少做多少,剩下的,也隻是一點責任感。所幸的是,從大局上,我們迎來的時期,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加強,反腐倡廉力度空前,盡管各種怪象正橫亘眼前,但我們這樣紮根基層,直面問題的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期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