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蛇流浪記

作者:土地he農夫

在鄂東黃梅縣大河鎮周邊,居住着兩萬多吳氏族人。他們的共同始祖炳武公于南宋籍出秦嶺鳳翔,任指揮使傳招撫使碾轉山東海豐(今無棣縣),遵旨經南北道繼任江西宣撫使,因路梗寄居豫章,後诏為荊湖宣撫使。過黃梅愛慕白蓮、碧玉名勝,解組後攜眷定居于困龍山脈北邊胭脂河畔。

三蛇流浪記

後世于元代戰亂年間,修箭樓、築夾牆以禦匪寇,祖居地始稱夾牆溝,繼開枝散葉為興貴、興禮、德興三戶,因地處黃梅中部,故慣稱吳氏中三戶。吳氏一脈在這塊土地上曆經八百年滄桑,筚路藍縷,勤耕苦耘,守望相助,創造了許多脍炙人口的傳說,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

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江蘇淮安人,在任職蕲州荊王府紀善期間,曾遊曆于黃梅小溪山,接受宗親的盛情款待,為族人寄居之地起名吳竺林、花果山,并載入《西遊記》名著。這裡還誕生了一代抗日名将吳求劍将軍,在淞滬會戰及貴州獨山保衛戰中留下了不朽功勳。

三蛇流浪記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德興戶有一個支系,十幾戶人家,當初居住在垅坪山,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因修建垅坪水庫,響應國家号召,遷移至劉佐區農場。其中有一位宗親,拖兒帶女一家八口随移民大潮一起安頓于此。當時最小的才一歲多,去劉佐後又添了一個小女兒。兩年後這位宗親積勞成疾撒手人寰,留下四十餘歲的妻子及尚未成年的七個子女。

這一大家子人居在水鄉,頭頂源湖,腳踏長江,遇上連雨,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在那個年代,家裡就是有點米都難以熬成粥,實在沒有辦法,連僅有的桌椅闆凳都劈成柴生火做飯。

三蛇流浪記

家大口闊,過着衣不遮體,食不裹腹的日子,七個子女加起來都沒念過十年書,其中三兒子建軍(外号三蛇)秉性剛烈,十來歲時被人唆使,參與盜竊耕牛被拘。

在經曆幾年勞教後,傳回原籍垅坪山謀生,當時大批移民返遷,地方政府無法接收,孑然一身,居無定所,四處流浪以蹭百家飯過日子。

建軍雖不識字,但為人靈敏,知道貼近族親。雖然我們相隔六代,稱呼我父輩們還是依次以爹相稱,獲族人輪流供飯。因我的雙親忠厚本分容易接近,是以沒少在我家居住。父母親把他視為己出,吩咐我們兄弟姊妹稱他為三哥。

改革開放後的八十年代初,農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經過幾年的辛勞苦做,溫飽基本得到解決。然而剩餘勞力成為一大社會難題,諸多青年無所事事,給國家治安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三蛇流浪記

1983年在全國掀起了一場從重從快打擊刑事犯罪的運動。吳建軍因形象彪悍,無正當職業,在垅坪、劉佐一帶聲名遠播,外人都避之不及。實則自勞教回來後,沒聽說其打劫過誰,偷盜過什麼東西,甚至都沒找人借個錢、賒過帳,以蹭飯和打零工維生。至于有無其它案底,我們也不清楚,因其名聲在外,影響惡劣,是以成為首要打擊對象。

建軍自幼家境貧寒,生存能力極強,耳聞政府要捉拿他,便開始在山裡四處流竄。某天晌午,趁我母親一人在家,從屋背後的山溝蹓下來,驚慌失措地求告:“三姆媽,三姆媽,我兩三天冒吃飯,你趕快煮點飯我吃,要多煮點哦"。我母親聽後二話不問,立即煮了一升米飯,弄了兩個素菜,被其狼吞虎咽吃得一幹二淨後不辭而别。後又在某一天竄至我叔父家,叫我堂妹在村小賣部幫忙買一條毛巾和幾包餅幹,被人發現後舉報了。建軍沒抓到,倒讓當時任村支書的叔父背了黑鍋,是以斷送了政治前程。

兩個月後建軍在蕲黃交界的金竹尖被抓,聽說動用了數十名警察和民兵圍捕,是用鐵絲捆着擡下山的,當時很多人估計他這次會領重刑。

幸好法律以實事為依據,終審後判處五年有期徒刑,因表現積極,服從管理, 三年後提前釋放。

釋放後的建軍,被鎮裡安排在垅坪航運站任安全員,村裡也用扶貧款幫其蓋了兩間瓦房,又在信用社貸款買了機帆船和粉皮加工機械,使其安居樂業生活有了保障。

更加慶幸的是在逃難中與範家姑娘結下了曠世情緣,三年後終成正果,八十年代末還請我們族親去喝了結婚及生子喜酒。

九十年代後就從未謀面,聽說是帶上妻子及一雙兒女南下去了溫州,憑着一身力氣,帶領一幫農民兄弟在碼頭上搞搬運,日子也過得紅火。

三蛇流浪記

前年家族商議習譜,派人去各支系聯絡,幾經打聽找到建軍在縣城北郊的家,一幢環境優雅的二層小樓,後面還有一個小院。見面與他說明來意,反應尚好,得知兒子及兒媳婦在外打工,兩公婆在家照看兩個孫女,其樂融融。我交待好細節後告辭,日後會安排人來收集資料。

己亥年春節前,在全體宗親的共同努力下,修譜基金和資料基本到位,然而建軍家卻沒有消息。當時猜想是離劉佐支系較遠不友善收集,還是怕他憤世嫉俗的個性而避之。

端午節前的一天下午,我隻有親力而為再次登門,進到弄口時,老遠就看到三兄在揮汗如雨地和沙漿搞建設,三嫂在撫弄半歲左右的嬰兒,打聽得知是年前新添的孫子,我高興地說:“恭喜三哥三嫂呵,添孫子又得多交一份子錢哦"。

三兄還象往常一樣面無表情,不露聲色,吩咐三嫂拿錢,寒喧幾句後,放下手中活計,接放學的孫女去了。

我與三嫂和侄媳婦校對好資料後告辭回家,一路上感慨萬千,不知是三兄落難時的記憶尚在,還是兒孫繞膝的釋懷,使我順利而歸。

此時腦海中想得最多的還是要感謝範家的大恩大德,感謝三嫂為吳家無怨無悔的辛勞付出,陋巷箪瓢,不離不棄,走過寒冬終于迎來了萬紫千紅的春天。

2019年秋于湖南湘潭九華經濟開發區

吳道良 湖北黃梅縣紫雲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