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飛鳥翔集,野趣盎然,崇明這裡太美了!

作者:上觀新聞

2022年,崇明落實新增森林面積1.43萬畝,推進2個開放休閑林地建設。新增綠色建築13.08萬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2.36萬平方米。

在崇明東灘,冬日的陽光沒有夏日的炎炎,卻似春日的惬意。一群大自然的精靈們在蘆葦灘塗水域中,有的在悠閑遊弋,有的在翩跹起舞,有的在惬意覓食,還有的在低頭戲水……湛藍的天空映襯之下,上演的是世外桃源般的恬靜。

飛鳥翔集,野趣盎然,崇明這裡太美了!

以“年”努力盼來“老朋友”回歸

崇明東灘位于長江入海口,是大陸規模最大、最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灘塗濕地之一,亞太地區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生态敏感區。據統計,每年在崇明東灘濕地栖息或過境的候鳥超過100萬隻次。目前,崇明東灘記錄到的鳥類有300種,其中鶴類、鹭類、雁鴨類、鸻鹬類和鷗類是主要水鳥類群。

随着遷徙候鳥的“大部隊”陸續抵達崇明東灘,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黑臉琵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白琵鹭、鴻雁等均已現身。

飛鳥翔集,野趣盎然,崇明這裡太美了!

近年來,随着生态修複項目的實施,崇明東灘濕地品質逐漸改善、鳥類種群數量不斷擴大,尤其是小天鵝的數量,2006年冬天僅記錄到60隻,目前已達到2900多隻。

如今的鳥類天堂,大約在20年前,曾拉響了生态危機的警報。彼時,為保灘促淤引入的互花米草不斷生長蔓延,擠占了海三棱藨草、蘆葦等本土生物的地盤,又因其根部特别茂密,底栖動物無法生存,鳥類沒了栖息地和食物來源。經過多年調查研究與反複嘗試,一場規模空前的生态修複工程在東灘啟動。

飛鳥翔集,野趣盎然,崇明這裡太美了!

在泥濘不堪的道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地行進,抓着一人高的蘆葦才能保持平衡……保護區的從業人員在清理互花米草時,走的都是水深齊腰的濕地,必須保持高擡腿,一走就是一天。靠堅毅,他們把生命力頑強的入侵植物從東灘“請”了出去,重新恢複了鳥類栖息地。對他們來說,這種努力的時間機關是“年”。

在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互花米草生态治理中試一期如期完工,1000畝環境相對封閉、水位可調控管理的捕魚港優化區,成功控制住了項目實施區域内互花米草的生長和擴張。經監測調查,該區域當年就記錄到水鳥1.3萬多隻次,分屬6目9科38種,成為保護區中部區域夏候鳥的繁殖築巢場地和鸻鹬類、雁鴨類與鹭類等越冬鳥類的重要栖息地,互花米草“圍、割、淹、曬、種、調”的生态控制“六字方針”得到成功實施。随後,難度更高的互花米草治理中試二期、三期和四期項目接續實施,為成功開展大規模的互花米草治理及鳥類栖息地優化項目奠定了基礎。

飛鳥翔集,野趣盎然,崇明這裡太美了!

2013年9月,崇明東灘生态修複項目正式開工;2019年3月,項目全部通過完工驗收。24.2平方公裡的區域内,成功控制住了互花米草的生長和擴張。清除互花米草隻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優化鳥類栖息地,吸引更多鳥兒來到這裡。是以,保護區着重考慮了鳥類栖息地的營建和系統化的水工設施建設。在生态專家的指導下,從業人員根據鳥類的需求設計了非常多的小生态環境,營造各類适合鳥兒栖息的島嶼、淺灘、沙洲、池塘等。

日積月累的一系列努力,最終引來萬千候鳥自在栖。

暢想“鳥進人不退”的生态友好社群

2022年初釋出的《崇明世界級生态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要推動申報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遺産,依托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建設大自然博物館,讓人人都能親近大自然。2022年6月,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遺産提名地。

飛鳥翔集,野趣盎然,崇明這裡太美了!

衆人皆知,申遺對東灘影響非同一般,具有很大的品牌效應。保護區深謀遠慮:如何讓公衆更多參與生态保護、特别是自然遺産的宣傳,以及怎樣發揮自然遺産的溢出效應。

2022年12月17至18日,崇明東灘首屆濱海社群觀鳥生活節以“社群參與 攜手護翼”為主題,實作崇明東灘保護區與周邊社群,以及其他13家黃(渤)海保護地之間的關聯。

飛鳥翔集,野趣盎然,崇明這裡太美了!

大陸幅員遼闊,4條遷飛通道從東至西分别為西太平洋遷飛通道、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中亞遷飛通道和西亞-東非遷飛通道。僅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就覆寫22個國家,每年約有210種、5000萬隻水鳥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黃渤海多個保護區一起構成了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上最重要的生态區。

觀鳥是走進大自然的一張門票,許多人通過觀察不同的鳥種,熟悉外觀、習性和種群,進而加深對周圍環境和生态的了解,提升對濕地、鳥類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舉辦觀鳥賽和觀鳥節,是号召社會大衆了解自然和尊重自然規律的一項有益舉措,也是群衆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

飛鳥翔集,野趣盎然,崇明這裡太美了!

一場社群觀鳥生活節可以帶來什麼?也許正如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事務中心主任鈕棟梁在開幕式上所說:“社群參與是保護區建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此次觀鳥賽的舉辦“是保護區與周邊社群共建共管的一個新的發力點,也是實作良好生态環境人民共享的一個新探索,更是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新思路”。

參與者收獲滿滿,觀鳥喜悅被點燃:此次活動共記錄到201種鳥類,其中,崇明東灘賽區共統計到122種鳥類。觀鳥賽的優勝獎由上海崇明東灘參賽隊員與江蘇鹽城大豐參賽隊員聯合組成的“大豐麋鹿隊”獲得,他們在兩個賽區共記錄到122種鳥類。11支隊伍送出了至少一種其他隊伍沒有發現的鳥種而獲得特殊貢獻獎,大豐麋鹿隊和黃河口東方白鹳隊分别貢獻了19種和18種而位居前列。灤南遺鷗隊因預測總記錄最接近實際結果而獲得最佳預測獎,優秀獎則由崇明東灘大濱鹬隊和長海黃嘴白鹭隊獲得。

卷羽鹈鹕被評委評定為本屆觀鳥賽的至尊鳥種,至尊鳥種獎由最早送出記錄并推薦為至尊鳥種的灤南遺鷗隊獲得。這隻經科研人員環志并通過衛星進行跟蹤的卷羽鹈鹕剛剛随寒潮抵達上海,就被多個參賽隊伍發現。

鳥的翅膀往哪裡飛,是衡量生态環境的尺子。當人們在大風中舉起望遠鏡尋找并記錄鐘意的鳥兒時,關于公衆參與的答案已清晰可見。

(來源:文彙報)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