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飞鸟翔集,野趣盎然,崇明这里太美了!

作者:上观新闻

2022年,崇明落实新增森林面积1.43万亩,推进2个开放休闲林地建设。新增绿色建筑13.08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36万平方米。

在崇明东滩,冬日的阳光没有夏日的炎炎,却似春日的惬意。一群大自然的精灵们在芦苇滩涂水域中,有的在悠闲游弋,有的在翩跹起舞,有的在惬意觅食,还有的在低头戏水……湛蓝的天空映衬之下,上演的是世外桃源般的恬静。

飞鸟翔集,野趣盎然,崇明这里太美了!

以“年”努力盼来“老朋友”回归

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大陆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生态敏感区。据统计,每年在崇明东滩湿地栖息或过境的候鸟超过100万只次。目前,崇明东滩记录到的鸟类有300种,其中鹤类、鹭类、雁鸭类、鸻鹬类和鸥类是主要水鸟类群。

随着迁徙候鸟的“大部队”陆续抵达崇明东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黑脸琵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白琵鹭、鸿雁等均已现身。

飞鸟翔集,野趣盎然,崇明这里太美了!

近年来,随着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崇明东滩湿地质量逐渐改善、鸟类种群数量不断扩大,尤其是小天鹅的数量,2006年冬天仅记录到60只,目前已达到2900多只。

如今的鸟类天堂,大约在20年前,曾拉响了生态危机的警报。彼时,为保滩促淤引入的互花米草不断生长蔓延,挤占了海三棱藨草、芦苇等本土生物的地盘,又因其根部特别茂密,底栖动物无法生存,鸟类没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经过多年调查研究与反复尝试,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修复工程在东滩启动。

飞鸟翔集,野趣盎然,崇明这里太美了!

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抓着一人高的芦苇才能保持平衡……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清理互花米草时,走的都是水深齐腰的湿地,必须保持高抬腿,一走就是一天。靠坚毅,他们把生命力顽强的入侵植物从东滩“请”了出去,重新恢复了鸟类栖息地。对他们来说,这种努力的时间单位是“年”。

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互花米草生态治理中试一期如期完工,1000亩环境相对封闭、水位可调控管理的捕鱼港优化区,成功控制住了项目实施区域内互花米草的生长和扩张。经监测调查,该区域当年就记录到水鸟1.3万多只次,分属6目9科38种,成为保护区中部区域夏候鸟的繁殖筑巢场地和鸻鹬类、雁鸭类与鹭类等越冬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互花米草“围、割、淹、晒、种、调”的生态控制“六字方针”得到成功实施。随后,难度更高的互花米草治理中试二期、三期和四期项目接续实施,为成功开展大规模的互花米草治理及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奠定了基础。

飞鸟翔集,野趣盎然,崇明这里太美了!

2013年9月,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正式开工;2019年3月,项目全部通过完工验收。24.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成功控制住了互花米草的生长和扩张。清除互花米草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优化鸟类栖息地,吸引更多鸟儿来到这里。因此,保护区着重考虑了鸟类栖息地的营建和系统化的水工设施建设。在生态专家的指导下,工作人员根据鸟类的需求设计了非常多的小生态环境,营造各类适合鸟儿栖息的岛屿、浅滩、沙洲、池塘等。

日积月累的一系列努力,最终引来万千候鸟自在栖。

畅想“鸟进人不退”的生态友好社区

2022年初发布的《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要推动申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依托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建设大自然博物馆,让人人都能亲近大自然。2022年6月,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飞鸟翔集,野趣盎然,崇明这里太美了!

众人皆知,申遗对东滩影响非同一般,具有很大的品牌效应。保护区深谋远虑:如何让公众更多参与生态保护、特别是自然遗产的宣传,以及怎样发挥自然遗产的溢出效应。

2022年12月17至18日,崇明东滩首届滨海社区观鸟生活节以“社区参与 携手护翼”为主题,实现崇明东滩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以及其他13家黄(渤)海保护地之间的联动。

飞鸟翔集,野趣盎然,崇明这里太美了!

大陆幅员辽阔,4条迁飞通道从东至西分别为西太平洋迁飞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和西亚-东非迁飞通道。仅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就覆盖22个国家,每年约有210种、5000万只水鸟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黄渤海多个保护区一起构成了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上最重要的生态区。

观鸟是走进大自然的一张门票,许多人通过观察不同的鸟种,熟悉外观、习性和种群,从而加深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的了解,提升对湿地、鸟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举办观鸟赛和观鸟节,是号召社会大众了解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一项有益举措,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飞鸟翔集,野趣盎然,崇明这里太美了!

一场社区观鸟生活节可以带来什么?也许正如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在开幕式上所说:“社区参与是保护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此次观鸟赛的举办“是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共建共管的一个新的发力点,也是实现良好生态环境人民共享的一个新探索,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新思路”。

参与者收获满满,观鸟喜悦被点燃:此次活动共记录到201种鸟类,其中,崇明东滩赛区共统计到122种鸟类。观鸟赛的优胜奖由上海崇明东滩参赛队员与江苏盐城大丰参赛队员联合组成的“大丰麋鹿队”获得,他们在两个赛区共记录到122种鸟类。11支队伍提交了至少一种其他队伍没有发现的鸟种而获得特殊贡献奖,大丰麋鹿队和黄河口东方白鹳队分别贡献了19种和18种而位居前列。滦南遗鸥队因预测总记录最接近实际结果而获得最佳预测奖,优秀奖则由崇明东滩大滨鹬队和长海黄嘴白鹭队获得。

卷羽鹈鹕被评委评定为本届观鸟赛的至尊鸟种,至尊鸟种奖由最早提交记录并推荐为至尊鸟种的滦南遗鸥队获得。这只经科研人员环志并通过卫星进行跟踪的卷羽鹈鹕刚刚随寒潮抵达上海,就被多个参赛队伍发现。

鸟的翅膀往哪里飞,是衡量生态环境的尺子。当人们在大风中举起望远镜寻找并记录钟意的鸟儿时,关于公众参与的答案已清晰可见。

(来源:文汇报)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