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金三角大毒枭來了,在墨西哥毒枭面前也得退讓三分。”
北美洲南部的廣袤高原、無垠遼闊的沙漠邊界上,坐落着“仙人掌之國”——墨西哥。因為有着複雜多樣的氣候、特色鮮明的風土人情,墨西哥又被譽為北美的“高原明珠”。
但在“塔可(墨西哥特色美食)”蒸騰的熱氣之外、在熱浪翻滾的荒漠公路之下,這片橫亘于無垠大漠上的國家,掩藏着“毒品天堂”的黑暗現實。
被毒販控制的墨西哥,幾乎掌控了周邊國家所有的毒品交易。
在北美,每一份散發着危險氣息的毒品幾乎都産自這位“友鄰”。
而比甚嚣塵上的毒品交易更為“魔幻”的,是背後操縱毒品的大毒枭。
這些全副武裝的法外狂徒,将不可一世的猖狂寫在了臉上。面對來自政府官方的緝毒審查,他們毫不猶豫地傾瀉子彈,把權威當做制毒的廢料,恣意踐踏!
相關資料顯示,短短5年間,死于毒枭手下的墨西哥緝毒市長就多達80多位!有的甚至剛剛上任僅一個多小時,便慘死在了毒販們的漆黑冷酷的槍口之下。
為何這些刀尖舔血的毒販們,能夠在這片土地上有恃無恐地橫行霸道?
墨西哥又是如何一步步從“仙人掌之國”滑向毒品深淵的?
又為何沒人管得了?
- 一、高原上的“毒品王國”
早在15世紀末地理大發現時期,來自歐洲的殖民者們便将毒品種植帶到了墨西哥。得益于北美高原多樣的氣候條件,多種毒品作物在此找到了紮根生長的土壤。
至此,這片此前不曾沾染污穢的土地在制毒、販毒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二戰期間,由于戰争影響,此前美洲長期依靠金三角地區毒品進口的路線被切斷,這在一定程度上緻使了拉丁美洲地區毒品交易的盛行。以哥倫比亞為代表的拉美販毒“銀三角”借此機會迅速崛起,成為供應北美毒品消費的最大倉庫。
90年代,由于哥倫比亞政府對本國毒品交易的嚴厲打擊,産自拉美的毒品一時北運無門。毒枭們紛紛将麾下的毒品交易組織安插在墨西哥之中,用以營運向北美走私毒品的交易。
也由此,墨西哥逐漸出現遍地毒販的狀況。
而作為距離世界“最大毒品消費國”最近的國家之一,墨西哥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墨西哥居于拉丁美洲的西北部、北美洲的南端,曆來有着美洲陸路橋梁之稱,是南、北美洲陸地交通的必經之地。
南起墨西哥奇瓦瓦州華瑞茲城,北抵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統共也就跨越700公裡的綿長公路,幾乎不費吹灰之力。
毒枭們從哥倫比亞、秘魯等地運來以低廉價格購置的制毒原料,将其經過加工制成高純度毒品後,再以高昂的價格走私出去。走私也不靠飛機航運,将毒品打包隐匿入汽車中就行了。
在這種銷售體系之下,一克可卡因的價格甚至碾壓了同等重量的黃金,成品的銷售利潤近乎是原材料價格的50倍!
2009年,美國國家毒品情報中心估算,以墨西哥為代表的美洲販毒集團,從美國“瘾君子”身上獲利大約在170億至380億美元之間。
可以說,潛滋暗長的毒品交易使得毒枭們賺的盆滿缽滿。
在獲得高昂利潤之後,墨西哥毒枭們又開始從美國購置大量軍械,構築起自己的私人武裝。
同時,落地墨西哥的毒販們互相結盟,組成了諸多控制毒品生産與走私的販毒聯盟——“毒品卡特爾”。這是墨西哥毒品交易最為基礎的鍊條,共同驅動着“毒品王國”的巨大引擎。
此外,巨大的、難以想象的豐厚利潤,使得越來越多的墨西哥人投身于毒品制造這一非法産業,墨西哥開始成為真正的“毒窩”。
到1998年,墨西哥從事毒品生産的農民多達30萬,參與毒品貿易者更是高達46.8萬!
據美國相關機構評估,每年從國外非法流入的毒品,諸如海洛因與可卡因等,有一半以上都來自墨西哥,而大麻則幾乎都是地道地道的“墨西哥貨”。
為此,制毒販毒一度成為推動墨西哥經濟增長的重要産業。
而伴随着制度産業的發展壯大與民間吸毒人數的激增,墨西哥人對毒品的态度逐漸呈現出另一種極端,他們由剛開始對毒品的厭惡與排斥,逐漸走向了對立面,甚至将毒枭們奉若神明。
于是,本該彰顯北美高原熱情慷慨獨特風情的“仙人掌王國”,在毒販們的鸩毒下,一步步化作沉迷毒品虛妄的“毒品天堂”。
墨西哥前總統迪亞斯曾就此發出感慨:“墨西哥的不幸,在于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
- 二、死于非命的市長們
在香港電影《無間道》之中,大毒枭韓琛不僅在警局内安插了多名卧底,更是敢與警察公然叫闆,甚至派手下将警官黃志誠殘忍殺害,俨然一副活閻王的嚣張态勢。
而這般出現于電影之中的情節,在墨西哥本土早已成為了司空見慣的現實。
不止是與之針鋒相對的緝毒警察,連身居高位的緝毒市長也同樣在劫難逃。
- 墨西哥的“英雄女市長”
米卻肯州提魁奇奧前市長瑪麗亞·桑托斯·薩拉薩爾,是一位與販毒勢力堅決鬥争的女英雄。
醫學專業畢業的她深知毒品對人體的荼毒之深,為此,她對墨西哥吸毒販毒甚嚣塵上的污濁現實深惡痛絕,并發誓要将緝毒當做畢生的信念。
當選提魁奇奧市長之後,為了與販毒勢力進行進一步的鬥争,瑪利亞加入左翼民主革命黨,并積極出席禁毒活動,向全民宣傳禁毒思想。
她的所作所為很快招緻毒販們的排擠,毒販們多次發出恐吓,要求她“趁還來得及”的時候趕緊辭職,否則後果自負。但瑪麗亞不為所動,依然秉承緝毒的堅定意志。
2009年10月,瑪麗亞與丈夫在驅車途中遭武裝分子襲擊,丈夫因受傷過重不幸身亡,瑪麗亞經過搶救後得以生還。但瑪麗亞并沒有被吓倒,她強忍悲痛,繼續矢志不渝地打擊毒販。
此後,瑪麗亞又多次遭到襲擊,盡管得以幸存,卻已然遍體鱗傷。
即便如此,她依然公開表态:“我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我要為他們樹立榜樣,我的丈夫……教會了我存在的價值并為之奮鬥……”
甚至,她還當衆展示過被毒販們毆打迫害的累累傷痕,以彰顯自己與之鬥争到底的決心。
2012年11月12日,在驅車送女兒上學的路上,瑪麗亞母女二人被毒販攔住去路并綁架。
為了女兒,手無寸鐵的瑪麗亞苦苦懇求毒販們放走她的女兒。
最終,她的女兒被放走,而她則被架着綁上了車。
之後,瑪麗亞遭受到了諸如毒打、焚燒等慘無人道的虐待,終因傷勢過重而不幸身亡。她的屍體被毒販遺棄在公路旁邊,手腳被盡數捆綁,渾身布滿觸目驚心的傷痕。
瑪麗亞的遇害在墨西哥引發了巨大反響,這名因堅持緝毒而被稱作“21世紀女英雄”的墨西哥女性,如今成為了無數堅定緝毒者的榜樣。
- 她隻當了14個小時的市長
2016年1月2日早晨7點,墨西哥特米斯科市一處民宅傳出的刺耳槍聲。
清晨時分的甯靜瞬間被打破。原來,4名槍手公然闖入新任市長希塞拉·莫塔的住宅,将其捆綁起來進行慘無人道的毒打,最後開槍射殺。
這名死于晨曦之下的特米斯科市新任女市長,被殘忍殺害時,距離其宣誓上任不過14小時。
一個夜晚之前的市長就職典禮上,她身着紅衣,肩披黃圍巾,眼含笑意,躊躇滿志地宣誓就職,并意正言辭地宣布要與當地的販毒勢力作鬥争。
而僅僅因為就職宣誓時表露出對反抗毒品的态度,便為她招緻殺身之禍。
毒枭們的雙眼隻會聚焦于金錢利益,倘若視線被任何事物阻攔,便會不由分說地将其毀滅。
速度之迅速,手段之殘忍令人咋舌。
殺害莫塔之後,4名歹徒乘坐黑色皮卡車逃離現場,警方在追捕過程中擊斃兩名兇手,并成功抓獲了其餘兩名兇手與另一名嫌犯。
出人意料的是,這些冷血殺手表面看上去并非兇神惡煞之輩,三人分别是中年婦女、剛剛成年的男子與一位未成年人。
從年齡而言,他們本該擁有自己的生活,或相夫教子,或刻苦學習,或肆意玩樂。但在毒枭的遊戲規則中,他們成為毒枭排除異己的工具,是可以随時犧牲的棋子。
- 上任僅一個半小時就遭槍殺
無獨有偶,墨西哥前瓦哈卡州特拉西亞科市市長——亞曆杭德羅·阿帕裡西奧的市長生涯,也僅有一個半小時。
身為國家複興運動黨黨員的他,很快招緻了毒販集團的注意。2019年1月2日,剛剛宣誓上任、尚未來得及視察整座城市的阿帕裡西奧長,在大街上被公然槍擊。
由于傷勢過重,阿帕裡西奧不治身亡,成為墨西哥乃至整個世界上任時間最短的市長。
這些刀尖舔血的亡命之徒,将人類最為醜陋的殘忍、嗜殺基因毫無掩飾、一覽無餘地展示出來,令聞者無不感慨:“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
暗殺對于他們而言隻是一種不必大費周章的、相對“經濟”的一種手段。倘若這些亡命之徒們真玩起命來,必然會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 遭毒販“血洗”的市政大廳
2022年10月5日,聖米格爾-托托拉潘市正沐浴在秋日午後的和熙陽光之中。
殊不知,這一片安穩很快将化作支離破碎的塵埃。
市政府門前,幾輛大型車輛不知何時堵住了來往的道路,數十名全副武裝的不明人員迅速闖入市政廳,對着其中正在工作的官員們進行無差别射擊。
伴随着死神的咆哮聲,包括市長孔拉多·門多薩在内的20多名市政官員死亡。屠殺過後,這些亡命之徒将屍體拖到市政廳門前,煞有介事地對屍體進行擺放,用以表示恐吓與示威。
此案一出,舉國震驚。
官方聲稱這是一起策劃精密、組織嚴謹的謀殺案,幫派提前停好大型汽車,并将其點燃以阻攔道路,如此才能在殺戮的時候有恃無恐。
之後,曾長期與政府長期保持對峙狀态、但2018年由于組織頭目被暗殺而被迫銷聲匿迹的“龍舌蘭”的販毒組織在社交媒體上宣布,他們将對此案負責。
此外,該組織還高調地表示——“我們要回來了!”
消失5年、如今整備兵馬後再次卷土重來,這與墨西哥政府而言,顯然不是一個好兆頭......
暗殺、屠殺,這種如今大多隻會出現在電影裡的場景,在墨西哥的土地上卻如同家常便飯。
那麼,面對居高不下的官員死亡率,墨西哥政府能否真正解決“禁毒”這一世紀難題?
- 三、揮之不去的毒品陰霾
2000年,比森特·福克斯當選墨西哥總統。
上任伊始,他決定推行全面禁毒政策,大力擴張緝毒警察隊伍,不遺餘力地鏟除販毒組織。
對于嚴重的官員腐敗問題,福克斯政府也對墨西哥官員們也進行了全面的審查,并加大反毒宣傳,與美國方面共同開展抓捕毒販的合作行動。
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墨西哥的販毒風氣,卻也無形之中促使了“販毒暴力”的加劇。
在福克斯上任之前,曆任政府對毒品交易的态度都暧昧緘默,這也使得毒販們的交易不必借助暴力手段而達成。而福克斯的全面禁毒政策使他們不得不劍走偏鋒,購置軍備,以“暴”制“暴”,為此後墨西哥此起彼伏的販毒暴力事件埋下了禍根。
此後,卡爾德隆政府延續了福克斯政府的緝毒政策。
但當時,官方力量在日益強大的毒枭面前已然愈發捉襟見肘。為了緩解現狀,卡爾德隆政府甚至派遣軍隊參與禁毒,一度将緝毒上升為戰争層面。
到2012年,墨西哥政府已經無力再維持高強度的緝毒态勢了。在毒枭們個人武裝已然成型的境況下,繼續保持緝毒态勢,将會引發更激烈的反抗,威脅群衆生命。
而墨西哥政府對毒品交易進退維谷、模棱兩可的态度,也導緻毒枭們更加嚣張。
培尼亞政府時期,墨西哥的毒品暴力事件較之前增長了40%,針對政府官員的謀殺案更是層出不窮,一度成為墨西哥現代曆史上最為血腥暴力的時期。
難以制止的毒品走私,甚嚣塵上的暗殺活動,有恃無恐的販毒組織,這諸多醜陋的标簽如同烙印般镌刻在墨西哥的身上,讓墨西哥的國際形象一落千丈。
如何根治販毒亂象,如何應對不可一世的毒枭,如何扭轉世界對它“毒品王國”的刻闆印象,墨西哥正在探究答案的道路上艱難行進。
墨西哥為何屢次禁毒失敗?
如何在各色毒品圍追堵截的窘境中求得一條出路?
這些問題依然如同揮之不去的夢魇一般持續困擾着墨西哥...
- 四、不見終點的毒品戰争
可以說,墨西哥的毒品問題是曆史因素疊加的必然。除去上文提到的制毒傳統與瀕臨最大毒品消費國等因素,墨西哥屢禁不止的毒品交易,更多是由于自身的短闆與不足。
縱觀世界近代史,墨西哥占據的篇幅并不算多,在數百年的社會更疊之中,墨西哥呈現出的往往是因循舊制的形象。
長期難以适應曆史潮流的社會治理體系,緻使長久困擾墨西哥的貧富差距懸殊問題難以得到解決,這也正為此後大量墨西哥群衆投身販毒行業埋下了伏筆。
難以根除的官員腐敗、毒官勾結問題,也是墨西哥在販毒泥潭越陷越深的罪魁禍首之一。
與《無間道》中的大毒枭韓琛相似,墨西哥的毒枭們也會在警局中安插自己的勢力、眼線,整個墨西哥警察系統早已被毒販滲透成“後花園”一般的存在。
收取賄賂的警察越多,毒品流通的可能性會越大一分。即使有心存正義,堅決反對販毒的警察,也難以保證身邊的同僚搭檔是否“身在曹營心在漢”。
是以,一旦警察隊伍中出現奸細,警方的抓捕行動無異于明牌打牌,一舉一動都被悉數掌控。
即使政府官方下定決心緝毒,長期捉襟見肘的财政狀況也會成為橫亘在眼前的一道牆。面對毒枭們花大價錢從美國進口的高端軍備,墨西哥政府的裝備與之相比根本不在同一等級。
又遑論能夠與毒枭們對峙?
因為以上種種因素,即使在官方宣布“毒品戰争”已然結束的今天,墨西哥境内的毒品暴力事件依舊層出不窮,毒品問題依然難解。
不知,這片在高原沙海中成長、在仙人掌簇擁下繁榮、在各色毒品鸩毒下迷醉的土地,何時才能走出陰霾與虛妄,擁抱潔淨純粹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