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聚焦“從0到10”創新全過程,培育“核爆點”

聚焦“從0到10”創新全過程,培育“核爆點”

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最終走向市場,很多因素會直接關乎一家高科技初創企業的存亡。這,曾是橫亘在市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所務委員史迅及其團隊面前的一道難題,“資本要計算投資回報率,一旦失去資金支撐,科研人員信心受挫,科創企業熬不住幾年”。

“從0到1”,難在科研本身的不确定性;“從1到10”,難在外部變量的不穩定性。可想而知,“從0到10”的科創路更加不是一條坦途。如何打通堵點、難點?底層邏輯需要轉換,着眼全過程創新、樹立全鍊條觀念。

在今年上海兩會上,科技創新是會場内代表委員們議論最多的高頻熱詞之一。當下的上海,正加速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對于“從0到10”的基礎創新與成果轉化,需求尤為迫切。隻有形成科學家敢幹、資本敢投、企業敢闖、政府敢支援的創新資源優化配置方式,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在向高風險創新領域進軍的過程中形成合力,才能實作全鍊條加速擴散。

深化科技創新,小切口與大場景都要高效協同

隻要打開手機,就能鎖定方位,這一稀松平常的運用離不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自2007年起參與北鬥關鍵技術攻關和系統建設,靠着一批科研人員的長期堅持,曆時13年終于實作“從0到1”的突破。而在“從1到10”的過程中,通過國家相關資金支援以及大虹橋相關導航企業伸出的橄榄枝,工程中心挺過了“最艱難的一段路”,最終華為Mate手機用上北鬥導航及短封包功能,推動了成果的市場轉化。

回憶過去15年的奮鬥點滴,市政協委員、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研究員常亮總結出一條技術成果轉化的邏輯線——有長期攻關、有豐富應用、有閉環疊代,由此推動創新“核爆點”的産生。但也是這段經曆,讓他對“從0到10”科創路上碰到的難點如數家珍,比如,基礎研究見效慢,往往會因為資金、環境、人才等因素中斷,“斷點續傳”大大降低了效率;還比如,成果轉化過程中,交叉學科卻難以“交流”,使得技術落地走了不少彎路。在他看來,“從0到10”最好的方式,是推動科創叢集建設,“将科研與應用場景等要素集聚在一起,進而形成閉環式生态”。

常亮提到的航天産業創新成果轉化難題,是一個小切口的協同創新,對于正在加速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上海而言,在一些關鍵領域、前沿技術的成果轉化方面,大場景對協同創新的急迫性更高。

元宇宙已經是全球“頂流”城市比拼科創實力的關鍵賽道,早早被上海列為四大新賽道之一。但在實踐中,市人大代表、複星國際聯席CEO徐曉亮發現,上海仍缺乏推動元宇宙普及的“殺手級”應用型企業,“能冒尖的企業必然已存在于元宇宙的産業森林中,這意味着,‘從0到10’就更加重要”。他認為,早期優秀的初創企業,需要創投基金的支援、産業生态的賦能,也需要借助不同領域元宇宙場景需求的快速成長,“要破解元宇宙建設碎片化、孤島式的問題,需要整合資源,需要更大範圍、更多元力量的高效協同”。

解決“目标差異”,改變底層邏輯形成向心力

要破解“從0到10”的堵點,不妨先拆解需要高效協同的各類要素。

市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認為,科創中心是一個系統概念,至少應當包含4個基本要素和主體,即前沿科學研究、應用技術轉化、市場模式經營、政策引導支援等互相銜接、互相支援、互相配套。這背後實際依靠4支隊伍,即具有科學精神的科學家隊伍、具有冒險創業精神的資本投資和企業家隊伍,具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勞動者隊伍,以及具有法治精神的公務員隊伍,“這樣四種精神和四支隊伍,展現了科技創新的全流程、全過程和全鍊條,展現了創新鍊、價值鍊、産業鍊互相融合的内在發展邏輯,以及開放合作與收益共享的創新網絡體系”。

“創新鍊最脆弱的地方就是交接環節,需要有針對性地‘穩鍊’。”市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姜雪峰坦言,要解決“目标差異”問題,特别是學術與産業價值目标不同、語言體系不同、思維邏輯不同、産出評價不同等問題,讓不同的體系融合,挑戰巨大,需要建立長效的溝通機制。

作為一名創業者,市人大代表、上海優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季昕華則指出了另一種“目标差異”——政策、舉措和行動步調的不一緻。“目前上海在促進科技協同創新方面,并沒有專門的制度設計和部門統籌協調。”據此,他建議,應從底層邏輯入手,完善科技協同創新組織機制,開展市級層面的“産學研”協同創新頂層設計,進而打通“從0到10”的創新鍊。

聚焦全過程創新,推動創新鍊産業鍊資金鍊人才鍊深度融合

科技創新好比一根長長的鍊條,“從種子長成大樹”的每一步都需要環環相扣,是以,如何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在高風險創新過程中形成合力,考驗着各類要素深度融合的能力。

市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認為,上海在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及轉化方面,要發揮行業頭部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支援頭部企業組織創新鍊,在科創資源配置上予以傾斜,敢于投入。在這一過程中,上海可把眼光放得更遠,關聯長三角各方資源力量。如今,很多長三角甚至國内其他地區的上市公司都看中上海的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紛紛把研發總部設在上海,這是天然的一根科創鍊條,“頭部企業掌握前沿技術,他們引領的研發,從一開始就會考慮到成果轉化,上海要為這些頭部企業創造優異的營商環境,激發創新鍊,提供資金鍊、人才鍊,留住産業鍊”。

權衡認為,要強化全過程創新理念,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快推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各創新要素擔當各自角色,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分工體系,促使每一個創新要素、創新主體及創新隊伍,在一個統一的而不是分散的目标函數中獲得最大收益。史迅也認為,政府扶持和資本投入要有承擔風險的意識,不能短視。完善風險共擔機制還有很多功課要做,譬如強化知識産權保護,各方形成契約精神,健全可靠的制度,通過有力的執行手段保障科研人員的利益,以此形成有向心力的科創氛圍。

作者:徐晶卉 占悅 蘇展

編輯:錢亦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