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勁(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陳元志(中國浦東幹部學院科技與産業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的全面現代化。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産力,是影響國家綜合國力、國際競争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決定性因素,對生産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變革具有重大影響,應全面支撐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戰略需要。
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技創新
經濟現代化為現代化強國提供物質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構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品質發展”,對加強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出“三個着力”的要求,即“着力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着力提升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安全水準,着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緻力于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經濟體系,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構新發展格局的經濟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迫切需要來自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推動經濟發展的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進而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迫切需要引領性創新發揮突出作用,夯實支撐引領性創新的科技自立自強體系。具體來說:一是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建構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産業鍊供應鍊,這是確定國内大循環暢通、塑造大陸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二是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發展;三是運用系統思維,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深度融合,以農業科技的現代化推動農村和農業現代化,以資本、知識、人才、生态等要素為紐帶,促進鄉村創新系統和城市創新系統的融合共創,建設創新主體間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區域創新共同體。
支撐共同富裕的科技創新
共同富裕是大陸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新時代大陸社會發展主要沖突的主要方面,是實作共同富裕亟待破解的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是以,科技創新要将“科技創富”與“科技共富”相結合,按照共同創造、共同分享、共同受益的路徑,通過産業包容性、區域包容性和社會包容性,促進教育要素、科技要素、金融要素、制度要素、市場要素的全面賦能,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激發全體人民的主觀能動性。在共同富裕視域下,科技創新的價值取向由單純的經濟價值向兼顧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轉變,科技創新的主體也由企業拓展為以人民為中心的萬衆創新格局,在區域創新上更強調要素共享與能力協同,在産業創新上更注重跨界合作與深度賦能,在企業合作上更注重大中小企業協同共創與融通創新,為人民生命健康、人口老齡化、重大災害事故風險防控、綠色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重大需求提供系統化科技解決方案,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支撐和平發展的科技創新
和平發展是中國的戰略選擇和鄭重承諾。這裡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方面,追求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中國人民的共同意願,中國将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産品的提供者;另一方面,安全發展是和平發展的底線,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確定安全發展是現代化強國的前提條件。新時代國家安全體系涵蓋國土安全、經濟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軍事安全、資料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多領域,對科學技術提供戰略支撐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需求。隻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應以健全的新型舉國體制突破“卡脖子”問題,助推中國科技實作“去依附”,確定和平發展的安全性。
支撐先進文化的科技創新
科學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方向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愛崗敬業、争創一流、艱苦奮鬥、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着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财富。面向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标,應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導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遵循科學發展規律的氛圍,倡導愛國、敬業、精益、專注、寬容失敗、誠信守法的文化。
支撐生态文明的科技創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按照綠色發展的理念,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要求建設美麗中國,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土更淨,既是人民群衆的民心所向,更是中國共産黨人的職責所在。為此,應統籌好經濟發展和保護、建設、恢複生态環境之間的關系,将大陸生态環境的總體品質提升到能夠比對現代化強國的水準,探索以生态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努力實作生态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這就需要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利用強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促進生産領域節能降碳和生活領域簡約低碳。為了如期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标,應在供給側和需求側雙管齊下,圍繞源頭減量、能源替代、節能提效、回收利用、工藝改造、碳捕集等減排路徑進行技術攻關,加快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
支撐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科技創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确了到二〇三五年要“基本實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調要“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着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把大陸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其中,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創新治理的現代化關乎科學發現、技術開發、市場發展的全過程,涉及政府、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個人、社會團體等諸多利益主體。現代化強國對科技創新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明确了“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新目标新要求。應對具有先發優勢的關鍵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開展有組織科研,大幅提升體系化的攻關能力,在若幹重要領域盡快形成競争優勢、赢得戰略主動。這就需要依托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完善鼓勵支援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改進科技倫理、科技評價和科技人才的發現、培養、激勵機制等,形成支援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另一方面,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鍊、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與運用,為國家治理的現代化(特别是數字化和智能化)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性,有助于提高公共決策的科學化和參與度,增加公共服務的精細化和響應度。
(本文系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軟科學研究項目:科技自立自強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上海政策研究(22692118100)的階段性成果)
相關連結:
【理響中國】走好“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理響中國】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與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理響中國】建構中國自主的哲學知識體系
【理響中國】從中西對比視域了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人民性
【理響中國】深刻了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人本邏輯
【理響中國】堅持包容性改革和發展,推動共同富裕
【理響中國】沿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走向共同富裕
【理響中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
【理響中國】從生态文明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态
【理響中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現代化問題的科學回答
【理響中國】五年規劃引領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行穩緻遠
【理響中國】推動“五個文明”協調發展,不斷拓寬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理響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闊步前行
【理響中國】中國共産黨上司的中國式現代化開辟了世界發展新境界
【理響中國】以新型集體經濟促進農村共同富裕
【理響中國】對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基本認識
【理響中國】準确把握促進共同富裕的基本精神和實踐要求
【理響中國】黨的鮮明政治品格和強大政治優勢
【理響中國】數字經濟:激活縣域共同富裕新動能
【理響中國】可持續經濟發展是實作共同富裕的一個前提
【理響中國】“雙碳”目标推動新時代社會治理轉型更新
【理響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是激活“中國之治”制度密碼之鑰
【理響中國】在高品質發展中夯實共同富裕的基礎
【理響中國】大國财政助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行穩緻遠
【理響中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理響中國】把握“三個務必”的思想内涵與曆史意義
【理響中國】推動綠色發展,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理響中國】科技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理響中國】牢牢把握為民造福的本質要求
【理響中國】堅持以高水準對外開放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
【理響中國】在“兩個結合”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理響中國】牢牢把握兩岸關系主導權和主動權
【理響中國】新電商模式為促進數實融合提供數字化新思路
【理響中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高品質發展
【理響中國】維護經濟安全 保障高品質發展
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