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在做的辛選幫APP都宣告失敗後,東方甄選依然選擇做自己的APP。本文将從東方甄選為什麼要做APP以及目前做産品疊代的現狀出發,探讨其流量邏輯值得我們電商系統搭建的地方,一起來看看吧。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一、流量就是第一生産力,現實真的很殘酷

從熱搜上看東方甄選要在自己的app上做直播,才知道原來東方甄選是有自己的app的。

這個時候,我思考的是“交個朋友”團隊,為什麼沒有自己的APP,交個朋友按理說,發迹更早,IP更強大,經曆過數次翻車,體系健全且成熟,欠債6億的老羅直播,任何商品翻車“三倍賠付”,脫口秀的“真還轉”騷操作直接把誠實守信四個字落地效果拉滿,解決掉交易達成最重要的一環——信任問題,“俊男靓女”多IP類目矩陣更是拉滿且24小時營業,私域流量承接完全沒問題。

擁有朱蕭木和黃賀兩大産品經理護法的老羅,沒有做APP,而是将自己實戰出來的直播打法賦能其他企業,幫助他們做直播轉型,賦能自己的直播間。做了ToB業務,大中小企業全覆寫。

新東方的俞敏洪,将K12業務全線砍掉之後,轉型農産品起家的東方甄選,他和老羅有點關聯,就是他曾經是老羅的老闆,俞敏洪的IP是誠實守信教育工作者,他不會坑員工和家長客戶的一分錢,非常體面,也是直接解決客戶信任,而且因為教育特色和正面的形象有央視和首席大弟子董宇輝雙重加持,快速起盤,目前的資料漂亮,但是,類目矩陣少,且遠不如交個朋友,供應鍊和體系也不完善,還不是24小時直播。

這個時候,矩陣和粉絲都沒有雙重拉滿,選品體系翻了兩次大車,選品團隊也沒有數次疊代,售前售後體系尚不成熟,就已經上線APP做流量的私域承接,是否是明智的選擇?

還有個問題,快手TOP1大佬,辛巴,整個電商鍊條吊打全網,全國GMV最牛的人,做的辛選幫APP都宣告失敗了,東方甄選還要做。

二、東方甄選為什麼要做APP?兩大版本産品疊代的現狀

2022-04-07 1.0.0首次上線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2023-06-30 2.0.0全新上線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1. 應用商城使用者的負面回報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抛開功能bug不談,就業務而言,商品品質肯定是沒毛病的,價格不具備競争力的同時,供應鍊的問題是直接導緻使用者體驗的首要因素,如果連時效性都有了問題,靠IP硬抗,草草收場隻是時間問題,東方甄選的客戶畫像絕對不是無腦沖群體,稍後打開app看看2.0+版本中能否讓品質客戶感覺到服務的存在。

2. 題外話:看招聘資訊,判斷目前業務狀态,估算團隊營運成本

目前産品經理的團隊搭建和業務的主攻方向就是直播了,使用者增長負責人還在招聘,粉絲已經成熟,應該背的第一名額是轉化率。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售後履約流程的使用者體驗直接決定複購率的名額,薪資是有競争力的,但是,整個營運團隊搭建起來,單月人力成本在肯定是百萬級别的。這還不包含技術和物流及其他業務支援崗位。如果有廣告投放,更燒錢。站外直播收益是否能幹住成本,我想有點懸,因為主播團隊的薪水無需解釋,又總搞公益助農,分文不收,但是,員工工資得發啊。(因為這次是app業務思考和體驗為主,就不用逆向工程來複原較為精确的市場行為,增量路徑,消費資料,團隊架構等,以後專題文章會有)

從招聘看出,團隊是全新的,獨立營運,應該不會從考研和出國業務團隊中轉型,但是,軟體系統的建設,會沿用K12時期的業務能力。

因為整個供應鍊體系的不成熟,加之,商品主要是農産品和生鮮産品為主,時效性和商品品質,包裝不能穩定輸出,大量的客訴問題是在所難免的,為了拉升使用者體驗,物流應該會和京東和順豐合作,稍後app上驗證一下,看看物流企業,配送服務是否讓客戶明确的感覺到。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3. APP體驗:學習并思考東方甄選app産品的業務狀态&産品結構

首頁:業務對接+自營+私域直播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底部導航:與其他電商app的底部短視訊入口不同,将直播放在了C位,明确直播地位,應該是仿照天貓底部導航,将天貓底部導航C位的拍立享換成直播。

業務對接:C端業務,粉絲營運,社群+活動,使用者增長和社交裂變,拉新業務。

B端業務:給企業提供員工福利體系的貨源,不過,這個業務很難拓展,福利體系比較健全的都民營大企業和央企國企(都基本沒啥福利),小公司沒有。而且他們一般都有固定的合作夥伴,不會輕易換,據我了解,合作細節裡有很多東西,與新東方價值觀有沖突。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前提:消費客戶(粉絲)是已經被直播教育過,且更多是在直播間消費過的粉絲,且大機率關注了他們矩陣的主播,甚至很多是以前是新東方教育闆塊的客戶。基本形态就是最後一步,轉化。

首頁結構可以看出,業務不複雜,沒有傳統金剛導航區(業務的流量入口),視覺焦點也就是流量配置設定在四個闆塊。

搜尋:是一個重要的流量入口,但是,預設推薦的四個品類不知道是出于什麼原因,為什麼會預設推薦這四個。是有什麼搜尋的推薦政策嗎?我找了一下,下面的活動入口表面的商品也與搜尋推薦不比對,點選進入清單頁,裡面的商品前10的商品有這四個商品,但是,排名并不是最前的,銷量并不是最高的。

不知道這個推薦和什麼有關。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因為首頁的各類入口,進去都是整版的活動頁,可見CMS系統的能力非常強大,能快速搭建各種主題商品頁面。

專場好物:這個是俞敏洪和大弟子前往全國各地的文旅直播好物,這裡有個非常好的優點,就是直播的沉浸感和場景化,粉絲在前期已經真切的感受到當地的環境,當地的特産,有當地官員背書,有當地農戶的特寫鏡頭,其他直播間是做不到的,旅播的成本是巨大的。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甄選自營:業務已經從最初的第三方商品供應,看出來轉向自營,肯定是跑通了自營業務的閉環,并且有了主動權,能更好的把控源頭和中間環節,有定價權,利潤空間會更大。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好物好價:也是自營商品,具體商品客單價會略低于甄選自營。其他并無差別。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新品嘗鮮:第三方商家的産品,SPU<50。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分類導航:形似天貓分類導航,預設顯示自營商品,除了甄選自營,其他分類商品都是第三方提供。商品清單按照銷量,價格進行正逆向排序,除了上新和熱銷這種按照特征強分類,其他,預設并沒有按照銷量和價格其中一個因素排序,具體排序的條件和權重的考量不明确,可能随機排序。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直播:直播資訊,包括未開播的行程說明,已開播的記錄和回放,都沒有任何提示。這個端内直播和其他平台的直播不一樣,這個直播的觀衆都是經過大浪淘沙的,這個直播也有一種隐含的功能,其實有一種主動分流的效應,可以把内部流量主動倒流到端内要着重營銷的商品上,最大縮短購買決策鍊路。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購物車:未登入情況下,猜測機制在沒有獲得我任何動作資訊和使用者資訊,給我的推薦的是女士箱包,預設的針對女性使用者做推薦,可以側面判斷,客戶以女性為主(命中率更高)。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登陸:可以看出,是不存在賬号密碼登陸流程的,登陸之後,賬号更改也沒有密碼選項,必須要擷取到手機号,這樣能進行100%的營銷動作。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購物鍊路:點選商品詳情,正常資訊之外,沒有上優惠體系,強調産品資質,來加強客戶的信任感。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生鮮類售後服務:生鮮類的售後條件最苛刻,可以看到,是不支援修改位址的,不支援和支援的差別在于供應鍊的排程能力,發貨前能挽回貨物進行收貨位址變更,這裡涉及到整個團隊的物流流程和倉庫的設定,倉位的設定。可以證明前面我的猜想,和順豐及京東合作來確定時效。

第三方的貨品,沒有明确說明使用京東和順豐物流,可能第三方售賣的訂單不走自己的物流訂單系統,推送到其他公司的訂單系統,做月度,季度結算或年度結算。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使用者中心:看到優惠體系是下一步馬上要上的功能,促進轉化。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自己從0到1探索電商系統搭建——東方甄選APP的體驗及業務思考

三、東方甄選的APP的流量邏輯“有點不同”

傳統電商:使用者來源是線上和線下的廣告投放,用虛拟和實物的福利來連結使用者,獲得使用者增長,優點是速度快,量大,攻城略地。缺點是進入app的流量都是新人,各家商家需要養成,獲客成本高昂但轉化需要看情況。

東方甄選:流量現在已經被巨頭壟斷,而且已經紅利已經見頂,沒有巨大增量的機會,大量投放無意義打水漂,畢竟讓泛使用者變更使用習慣做遷移來你這花錢的成本像不可逾越的鴻溝,利用巨頭的能力來過濾和養成粉絲,然後把APP做最後一步,承接的都是養熟且可以轉化的粉絲,而不是泛粉,來app這裡直接就轉化。優勢是成本低,粉絲精準,但是,想成為平台巨頭的機會,基本沒有。

總結:app的設計,需要緊緊貼合業務目标,業務的短期,中期,長期目标,業務能力的逐漸推進和強大需要在設計疊代中讓客戶明顯的感覺到。流量的承接方式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