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曆史文化的原因,江南一帶擁有衆多的古鎮古村,在浙中一帶更是以古村聞名。那裡山不高,水不深,山清水秀,山水相依,山因水靈,水因山而修,依山臨水而居的古村,因山水靈秀而名。在距浙江省武義縣城10公裡的群山幽嶺之間,有一個山環水繞,風景宜人的古村,就因其山環如郭、幽邃如洞而得名,更因為其獨特的村落布局,被稱之為江南第一風水村。
按照中國村落以姓氏冠名的傳統不一樣,這個叫郭洞村的古村的村民并不姓郭,大部分人姓何。這裡既沒有郭,也沒有洞,“郭洞”這一名字,寓含了祖先對這個村莊風水經營的深情,一個村被山環水抱的村子,這是古代村居最理想的地方了。
據說郭洞先祖可溯宋朝宰相何執中。元順帝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何後裔仿珍藏北京白雲觀的學仙修道寶圖《内經圖》營造村莊。砌城牆形成水口,建回龍橋聚氣藏風,村周遍植樹木,規劃民居、通道并巧設七星井,進而形成了這“山環如郭,幽邃如洞”的絕佳人居環境,也是以有了郭洞這一村名和江南第一風水村的美譽。
進入村口,還未見村貌,首先看到路邊伫立着兩位身着戎裝、手持盾牌的武士塑像。
在村口還矗立着一座雙檐六角木亭,飛檐翹角,古樸自然,上書“鳳儀亭”三字。查“鳳儀”一詞,有比喻英俊的姿容之意。宋 葉适 《送劉德修》詩雲:“俄欣鳳儀雅,緩彼枭搏磔”。《三國演義》裡有董卓與呂布在鳳儀亭因貂婵起沖突而被誅殺的曆史故事,由此留下“司徒妙算托紅裙,不用幹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的詩句。而郭洞此“鳳儀亭”非彼“鳳儀亭”也。郭洞的“鳳儀亭”的亭名典出何許,未做細考,聯想到村口路邊伫立的帶甲持盾的武士塑像,我在這裡妄斷應該取自對郭洞古村的自我贊譽之意。
鳳儀亭兩側圍牆上邊的宣傳展闆上書“東方的門,山水的院”四字。看來郭洞村把自己定位東方的門戶,擁有山水風光的古老院落。
亭廊相連,一座長長的廊亭和一條卵石鋪就的小道直通溪流邊,山環水繞的古村裡的衆多的明清古民居舊掩映在溪流對岸。
一座古橋直通村裡,沿着鵝卵石鋪成的古道,走進清幽古樸的郭洞村,泥牆矮房,粉牆黛瓦,古橋古亭,山綠溪流、古樹參天。遠山郁郁蔥蔥,古樹掩映古村。近處溪流環繞,水聲潺潺,雞鳴狗吠,聲聲入耳。那個幽靜和安詳,猶如世外桃源,恬靜如斯,卻是一個讓人留戀的地方。
古村有着大片的明清古建築,雖然鮮見豪門深院,但村宅之完整,儲存之完好,可以說是一部從明代到清代直至民國的建築編年史。行走在古村裡,古樸大度的明代廊柱,精雕細刻的清代牛腿,受到西洋氣影響的民國門窗,比比皆是,身臨其中,猶如隔世。
沿着腳下的卵石路行走在郭洞,斑駁的粉牆、黝黑的屋瓦、飛挑的檐角,一條條悠長曲折的古巷不知通向哪裡。為了阻擋夏季的暴風,冬日的寒流長驅直入村中,那些青石闆鋪就的巷子大都曲曲折折。而這與古巷相通的古老建築,大多儲存完好,其中尤以何氏宗祠、凡豫堂最為突出。
何氏宗祠是郭洞最重要的建築,儲存完整,祠堂雕梁畫柱,匾額、楹聯衆多,牛腿、雀替上的雕刻精雕細琢,堪稱藝術珍品,也彰顯何氏族人曾經的輝煌。
何氏宗祠,建于明萬曆六十七年(1609),總面積1200平方米,規模宏大,氣象莊嚴。門前三對旗杆為古代獲得過一定官職和功名的人方可豎立,象征着家族的地位和榮耀。
祠堂大門遇上重大節日才開,平時或者參觀者均從側門而入。
在正門後,迎面的屏風上書一個偌大的“孝”字,它開宗明義的向人宣示家族秉承的孝道文化。
祠内還建有古樸典雅的古戲台,翹角飛檐。戲台上的壁畫《唐皇遊月宮》,壁畫題材為武義籍著名道士葉法善正在月宮向李隆其皇帝講述楊貴妃逝世後的情況。這裡是村裡婚慶等重大活動的舉辦地,每逢重要節日,台下緊鑼鼓,台下人頭攢動,好不熱鬧。
中進祠堂内懸挂各類古匾額數額多達94塊之巨,匾額之多堪稱中國祠堂支冠,也是何氏宗祠一大特色。祠堂大多數古匾毀于文革隻剩五塊,現按曆史資料複制的有40多塊。宗祠裡琳琅滿目的個類古匾額,令人眼花缭亂,目不暇接。而每一塊匾額,都記錄着前人一段祖先過往的輝煌,每一塊匾額都彰顯着祖先曾經獲得的榮光和功績。
祠中衆多的對聯,仿古竹簡和挂屏,展示着豐富的郭洞文化與名人事迹。宗祠後堂擺放着許多壽棺,是當地喪葬風俗的表現,陳列祖宗牌位的神龛隔扇,為明代文物。
宗祠後堂的陳列室,還展出了許多農家器皿和農具,也有一些明代的神龛隔扇。這些農家器皿和農具,也是這個農耕社會的基本生活、生産資料。
在天井裡植有一棵與祠同歲的雄性羅漢松,樹形美觀,枝葉茂盛,被稱為難得的古樹珍品。
武義何氏分下何、上何、柳城三個支系,皆為五代時從福建遷徙到浙江龍泉的何謹裔孫。何謹子孫分布甚廣,閩、浙、贛、粵最多,金華各縣市的何氏亦都是何謹一脈。武義清源何氏因始居縣城東隅的省元坊、下何店一片故稱下何。始遷至武的肇基一世祖是宋授迪公郎,諱仁又名果字德會,是何謹的七世孫。他的祖父執信是宋徽宗政和六年封為清源郡王何執中的堂弟。北宋宣和三年(1121)何仁從龍泉經松陽、宣平蔔居武義。何仁遷居武義繁衍生息,他的子孫除少部分住在縣城,大部分都遷徙到鄉下去了,分布在全縣的四五十個村子,還有遷居到金華的。武義清源何氏最大的聚居村落是郭洞,有1900餘人。
何仁世代官宦,得蔭何執中,家門顯赫,代有文人。他的長子小12(缺名諱)是中書舍人。孫子明仲,南宋寶祐癸醜(1253)進士,曆官集賢殿修撰。曾孫淵,舉進士,官廣東按察司副使。玄孫佛忠元官提舉。這些都是郭洞何氏的先祖。旁系下何先祖何朝佐曆任鳳陽知縣、登州通判等職,何宣官布政司都事,何其仁臨海教谕,還有風翔知府何元亨,進士、陝西戶縣主簿何之權等。這樣的家族,明代就被譽為“浙東著姓”,自然名揚婺邑成為望族。這些也是曆代先祖的牌位就供奉在何氏祠堂神龛上,兩旁牆壁上的文字介紹,讓我們對何氏祖先的過往,也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郭洞何氏始遷祖是武義下街何仁的五世孫諱壽之,明贈中憲大夫。他自幼往來郭洞,很喜歡外婆家郭洞“重山複嶺,迤逦雜沓,蒼翠滿眼,愈進則愈奇,愈奇則愈秀”的自然風光,有“蔔居之念,待年長識益宏,乃請命于父”,在得到時任元官提舉的父親同意後,于元朝至正(1341)前遷居到郭洞村。那時的郭洞,“土著于此者不下十數姓,依山而居,丁産不甚蕃殖”。何壽之遷居郭洞“複求婚于郭洞吳氏,置産築室”。壽之遷至郭洞後的第二代第五個兒子諱貴字叔瑛,明洪武時“府邑舉薦,以明經召至京師”,朝廷“先授福建汀州知府後調守湖廣長沙知府。”何貴的直接出仕,官至二千石,進一步光大了武義清源何氏門第,也使郭洞聲名遠播。此後,郭洞何氏裔孫秉承“唯耕唯讀”的傳世家風,特别重視教育。
崇尚教育、送子入學求知明禮、為國效力,成為清源何氏家風,也是以培養出許多人才。據統計,郭洞明清時代出了兩個舉人,16個貢生,增生、廪膳生24名,府縣秀才114名,太學生100多名。各種人才載入武義縣志的名儒、官吏有14人。一個山村參加編纂武義嘉慶九年縣志的就有何元啟、何松濤兩人。民國時期(1913—1937)有113人畢業于武義壺山、熟溪國小。1996年統計,郭下村60歲以上男性老人80%能識文斷字看書讀報。現在,郭洞何氏裔孫中已有大學生100多名。
讀何氏家譜和曆史,讓我們對郭洞又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凡豫堂”是郭洞衆多明代建築中保護最好的一幢,它不僅建築精美,而且在郭洞村,凡豫堂八代書香門第才是最讓人津津樂道的。
凡豫堂
凡豫堂建于明崇祯年間,至今近400年。防火的馬頭牆、“四水歸堂”的天井,都有徽派建築的特征。這幢五房四廂兩層的木構架堂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雕刻,精美的木雕、美輪美奂的磚雕、整齊的磚牆,镂空的透雕,飽滿的圓雕、複活的浮雕,還有逼真的山水、生動的魚蟲、活潑的人物,栩栩如生堪稱藝術精品。
凡豫堂
而最讓人稱道的是還是這幢房子的主人世世讀書,代代都有數人科舉高中,人才輩出,由此凡豫堂成了八代書香門第,八代下來,凡豫堂的裔孫中有秀才至舉人共40個有功名的人。
星移鬥換,物是而人非,恍如隔世。如今的凡豫堂,早已褪去了曆史的光環,昔日的書香門第,早已淪為普通民居,房屋四周雜亂的景象,再也看不到往日的榮光,此情此景讓人突生“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歎。
郭洞擁有獨特的的地形,兩條溪流彙與村口,三面山環如郭,遠處又有左、右青山相擁,應了“獅象把門”之說。雙溪彙合後沿西山環村而流,一座回龍橋跨溪而建,把這塊寶地的風水包裹得嚴嚴實實的。
古城門
大凡古村落均有"水口",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溪水彙聚之處,其實是拒外敵于村口的關卡。由400米高的陡峭龍山奔流而下的溪水從回龍橋下奔流而過,橋外有一道5米高的堅厚城垣,一條大路由此穿過。舊時村民均由城(寨)門出入,它也是進出村子的唯一通道,日開夜閉。5米高爬滿青藤的古城(寨)牆将古老的村莊與外面的世界隔絕開來,古城(寨)牆内外密布着80多棵明代萬曆年間栽種的古樹,古樹蒼老挺拔,古韻森然,給這古村更增添了幾分森嚴壁壘的厚重滄桑感。古城(寨)門上方的匾額“雙泉古裡”,城門左右的楹聯為:“郭外風光古,洞中日月長”,道出了郭洞村名的由來。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直到明萬曆年間最終建成的水口即城(寨)門,和由此構築防禦體系,成為郭洞重要的安全屏障,曆經多次外地的攻打,都被山民拒之門外。寨門内外的幾十棵參天古樹,和依然挺立的古寨牆,都曾經見證過往日的刀光劍影,目睹了山民保家衛寨彪悍勇敢,威武不屈的英勇身影。如今和平時代,那古寨牆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防禦功能,但作為一個古村的曆史見證,讓我們感受到郭洞不僅僅是一個宜居的世外桃源,更是一個固若金湯的安全堡壘。
城(寨)牆東首有一座名叫“回龍橋”的古拱橋,初建于元朝,重建于明隆慶年間,是郭洞最悠久的古建築,拱橋依風水學而建,橋上現有一石柱四方亭,與十裡外的石蒼嶺和北山上的古塔連成一條直線。傳說回龍橋原叫石虹,先人告誡雲:山為龍山,溪為龍水,堰水作橋,龍回氣聚。如橋廢毀,龍氣消散,村中必有災難,而且生息不繁。此後此橋毀了修,修了又毀。清朝乾隆年間,在拱橋頂上建了一個石柱四方亭。
橋上有亭閣,橋下有湍流,小橋流水,古亭伫立,為古村增添了幾分古韻。祖先造橋,原意是為了鎖住風水,沒成想不經意間為後人留下了一道風景。
橋頭不遠處就是郭洞國小前身“鳳池書院”,它原來是一所叫“嘯竹齋”的私塾。這所古代學校曾為郭洞村培養了大批人才,僅明清兩朝,就考出貢生10名、增廣生14名、禀膳生10名、府縣秀才114名。可謂是為郭洞人才的培養,立下國過汗馬功勞。
如今站在橋頭,那首在這裡世代相傳的讀書歌依稀還響徹在耳畔:“一代絕書香,十代無由續。書不讀,禮義薄,縱有兒孫皆碌碌”……。那悠遠的讀書歌,伴着朗朗讀書聲,和着回龍橋下奔騰的溪流水聲,綿延不斷,餘音繞梁,傳播久遠。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琅琅的讀書聲,和古村人讀書入士的夢想,激勵着這裡的一代代農家子弟,走過回龍橋,走上趕考之路,成就一番事業,最後衣錦還鄉,榮歸故裡,光宗耀祖。
歲月悠悠,時光荏苒,祖輩“耕讀傳家”,讀書入仕的夢想早已湮滅在歲月流逝的大潮之中,如今從古村裡走出的年輕人中,除了到城裡打工去的年輕後生之外,還有就是考上大學走出古村的學子。他們帶着養家糊口或者跳出農門的願景,走過回龍橋,走上的是一條不同于他們先祖的趕考之路。他們把自己年老的老人和孩子留在了村子裡,正是這些留守的老人和孩子,還堅守和守望着古村甯靜淡雅的生活。
再擡頭遙望遠山,回龍橋東400米高的陡峭龍山,山上是雲霧缭繞綠意蔥蔥的百畝原始森林,綿延與荊棘叢生、危岩密布的西山相連。百畝的原始森林,雲蒸霧罩,蟬噪鳥鳴,滿山都是六七百年樹齡的參天大樹,其中有一棵珍貴的千年紅豆杉,需四個人才能合抱過來!還有一株樹齡800年,被當地人稱之為神樹的苦槠,高大粗壯,根部蜿蜒屈結,要四五個人才能合抱過來,電視劇《八仙過海》曾在此樹下取景,是以龍山還是遊客登高纜勝的最佳處網紅打卡地。
古木掩映和村邊的原始森林,不僅為古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綠色屏障,也使古村更有了一種原生态的原始自然的風貌和韻味。
而古村原始森林的儲存和綠色屏障的存在,源自古村的祖訓,也就是早年的郭洞先祖就有很強的環保意識,族規規定:村民伐一棵大樹者斷其一臂,伐一小樹者斷其一指,折一樹枝者,拔其一指甲。正是這樣嚴厲的族規,使村莊不再受泥石流的危險,讓郭洞有了一個良好的生态環境,也使郭洞成一個生态旅遊勝地。
郭洞的古樹、古橋、古亭、古道、古石牆、古民居和那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一道,共同營造和構築出了一個靜怡、祥和、安甯的古村堡,行走在這裡,猶如身在世外桃源。
這樣的一個風水寶地,不禁讓我想起《何氏宗譜》收錄的那篇《尚甫先生山居自樂詞》:“不敢望聲名動地,不敢望七步成篇……但願樽不乏酒,櫥不斷煙,茅屋不漏,布衣常鮮。吟詩月下,酌酒花前,采樵林麓,把酌溪邊。無榮無辱,自得陶然,如此足亦,複何望焉。”
是的,世上倘若能夠身處這山環水繞、古木掩映的世外桃源和風水寶地,衣食無憂,有酒有肉,采菊東籬,垂釣溪邊,把酒邀月,月夜聽濤,遠離塵嚣,終老山野,人生如斯,夫複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