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日韓“入境政策制約與反制約”之戰,将對旅遊業帶來哪些影響?

作者:勁旅網

中日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01

1月10日,中國連發兩道封殺令。

當天中午12時,中國駐南韓大使館宣布,自即日起,暫停簽發南韓公民赴華通路、商務、旅遊、就醫、過境以及一般私人事物類短期簽證。

中日韓“入境政策制約與反制約”之戰,将對旅遊業帶來哪些影響?

當天晚上21時,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宣布,自即日起,暫停審發日本公民赴華普通簽證。

中日韓“入境政策制約與反制約”之戰,将對旅遊業帶來哪些影響?

中國罕見的釋出如此強硬政策,主要是為反制南韓和日本此前針對中國公民入境采取的歧視性措施。自去年底中國宣布放開跨境出行政策之後,日本和南韓相繼針對中國公民入境提出“最嚴限制令”。

日本方面要求,從1月8日從中國入境日本需要提供鼻咽拭子72小時核心酸檢測報告;對中國前往日本的乘客進行高精度抗原定量檢測或PCR方式的落地檢測;落地檢測結果為陽性的乘客需要集中隔離5-7天;中國入境日本航班限定在成田等四個機場。

南韓跟進日本,要求自1月5日起,中國公民入境南韓,要進行核酸檢測,還要在抵達前送出48小時的PCR檢測陰性結果或者24小時内的抗原檢測陰性結果;要求中國入境南韓航班限定在仁川機場;自1月2日起,南韓暫停簽發中國公民赴韓短期簽證,并且暫停中國飛往南韓航班增班計劃。

客觀而言,如果僅僅是上述入境限制措施,其實并沒有引發中國方面太多的非議。不少中國網民也在網上留言,稱可以了解日韓為本國防疫而采取相對嚴格的措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日韓的“最嚴限制令”很快就變味了。

南韓率先針對入境中國公民采取歧視性措施:

中國公民在機場被從業人員發放用于差別身份小黃牌,這被國人看作是一種赤裸裸的“國籍歧視”;中國公民在現場由軍警看守進行核酸檢測,讓國人感覺自己是“罪犯”;被确認為陽性的中國公民,需要進行集中隔離,而隔離費用奇高、隔離住宿條件簡陋……

日本緊随其後也開始針對中國公民采取類似歧視性措施:

自1月9日起,日本方面要求中國公民在機場接受檢查時,挂上紅色牌子以示差別。

日韓兩國針對中國公民頻發的歧視性措施,透過媒體被源源不斷曝光後,國内民間的抗議之聲此起彼伏,漸呈鼎沸之勢,中國官方則果斷出手,對日韓各發一道封殺令,甚至向南韓明确提出:

“上述(簽證停發)措施将視南韓對華歧視性入境限制措施取消情況再作調整。”

一時間,中國與日韓關系緊張,且互不讓步。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與日韓“入境政策制約與反制約”之戰,會對中日韓三國的旅遊業帶來哪些影響、對剛有複蘇迹象的中國旅遊業有哪些警示,國内旅遊從業者們又将如何正确應對,勁旅君将逐一探讨。

02

毫無疑問,此番事件對中日韓三國旅遊業都将帶來重大負面影響。近幾十年來,中日韓三國旅遊業關系密切,這一點透過資料能有清晰的展現。

中國遊客訪日旅遊人次方面:

2016-2019年中國訪日遊客量及在外國訪日總人次中占比

●2016年,637萬人次,占比26.51%;

●2017年,735萬人次,占比24.69%;

●2018年,838萬人次,占比26.9%;

●2019年,959萬人次,占比30.01%;

中日韓“入境政策制約與反制約”之戰,将對旅遊業帶來哪些影響?

2016-2019年,中國訪日遊客每年以百萬量級快速遞增,至疫情前的2019年達到958萬人次的最高峰,占到全球訪日遊客總人次的30.01%。

截止2019年,中國連續多年蟬聯日本第一大海外客源國寶座。

中國遊客訪韓旅遊人次方面:

2016-2019年中國訪韓遊客量及在外國訪韓總人次中占比

●2016年,826萬人次,占比47.91%;

●2017年,417萬人次,占比31.25%;

●2018年,479萬人次,占比31.21%;

●2019年,602萬人次,占比34.40%;

中日韓“入境政策制約與反制約”之戰,将對旅遊業帶來哪些影響?

2016-2019年,中國訪韓遊客量占全球訪韓遊客總人次的30%以上,尤其是2016年,中國更是以826萬人次,47.91%的占比,養活了半個南韓旅遊業,是其當之無愧的衣食父母。

同樣截止2019年,中國連續多年蟬聯南韓第一大海外客源國寶座。

南韓和日本訪華遊客人次方面:

2016-2019年南韓訪華遊客量及在外國訪華總人次中占比

●2016年,477.53萬人次,占比16.96%;

●2017年,386.38萬人次,占比13.25%;

●2018年,419.35萬人次,占比13.73%;

●2019年,434.66萬人次,占比13.63%;

中日韓“入境政策制約與反制約”之戰,将對旅遊業帶來哪些影響?

2016-2018年日本訪華遊客量及在外國訪華總人次中占比

●2016年,258.99萬人次,占比9.12%;

●2017年,268.30萬人次,占比9.12%;

●2018年,269.14萬人次,占比8.81%;

中日韓“入境政策制約與反制約”之戰,将對旅遊業帶來哪些影響?

從日韓兩國訪華遊客人次總量和占比來看,以2018年為例,雖然分别僅為13.73%和8.81%,遠不及中國通路兩國遊客人次在其總占比重的比例,但卻分别牢牢占據中國海外第一和第二大客源國寶座。

中日韓“入境政策制約與反制約”之戰,将對旅遊業帶來哪些影響?

簡而言之,中日、中韓分别是各自旅遊業的核心支撐力量,屬于是典型的互相依賴,彼此共生,用八個字總結就是: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是以,當中國與日韓争端爆發的那一刻,這注定就是一場沒有赢家的戰争。

03

中日韓旅遊業關系雖然緊密,但有一個緻命缺陷:

極度脆弱。

這種緊密關系像是随時處在斷裂的邊緣,而且修複時間漫長。

中國與南韓之間就有前車之鑒。

2016年,中韓旅遊業最甜蜜時刻。當年南韓赴華遊客人次高達826萬人次,随後幾年卻斷崖式下跌。因為2017年3月爆發了讓中韓關系跌入谷底的“薩德飛彈事件”。

該事件當時促使中國針對南韓做出了一個極為強勢的反制措施:

暫停一切赴韓旅遊業務。

彼時的中國國家旅遊局釋出的公告,和當下中國駐南韓大使館釋出的通知基本是一個模本:

“最近一個時期,中國公民入境南韓濟州島受阻時間急劇增多,部分被拒入境者在當地機場等号遣返時間較長,引發輿論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國家旅遊局提醒中國公民,清醒認識出境旅遊風險,慎重選擇旅遊目的地。”

中日韓“入境政策制約與反制約”之戰,将對旅遊業帶來哪些影響?

中國赴韓旅遊一停就是整整8個月,對當年的南韓旅遊業幾乎帶來毀滅性打擊。

南韓入境旅遊人次出現大幅萎縮。

2016年,南韓入境旅遊人次首次突破1700萬大關;2017年就暴跌至1334萬;2019年才再次回到1700萬+。

需要注意的是,南韓入境旅遊人次增減,幾乎完全取決于中國遊客的多少,換句話說,南韓基本不可能找到一個同等體量的新客源國來替代中國的位置。南韓入境旅遊總人次2019年再次沖上1700萬關口,也是因為中韓關系緩和,當年新增超過200萬人次中國遊客,才確定南韓入境旅遊實作這一資料。

南韓喪失擷取大量入境旅遊收入機遇。

南韓旅遊業對中國遊客消費的依賴度有多高,從南韓發達的免稅産品銷售額占比就可以一探究竟。

中日韓“入境政策制約與反制約”之戰,将對旅遊業帶來哪些影響?

2017年-2019年,中國遊客在南韓各大免稅店的總花銷分别達到585億元、834億元和1058億元。南韓市内免稅店銷售額占南韓免稅店總銷售額的90%以上,從2015-2018年,中國遊客在南韓市内免稅店消費占比而言,短短四年,就從60%+狂飙到80%+。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薩德飛彈事件”,中國遊客在南韓各大免稅店總花銷突破千億大關還得早幾年。

不過,南韓旅遊業遭受巨大損失同時,中國旅遊業受到的反噬性傷害也不小,這一點被大家忽略了。

南韓赴華旅遊人次持續下降。

2016-2019年,南韓赴華旅遊人次經曆從2016年的477.53萬人次到2017年的386.38萬人次的大跌之後,2018年緩慢回升至419.35萬人次,但截止2019年上升至434.66萬人次,始終未能恢複到2016年水準。

這極大制約了中國入境遊業務的發展。

從事赴韓旅遊業務的中國旅企多有倒閉或紛紛調整業務。

2017年,因赴韓旅遊停擺,以赴韓旅遊為核心業務的海濤國旅爆雷事件一度刷屏旅遊圈,成為首家因“薩德事件”而倒閉的中國旅遊企業。事實上,還有一大批中國從事赴韓旅遊業務的旅遊企業都損失慘重,隻是少有被媒體曝出。

“當時我們就将日韓業務部,直接調整為日本業務部,并從此徹底放棄南韓業務”。

有旅行社從業者向勁旅君直言,像自家這樣直接放棄南韓業務的旅行社不少,導緻旅遊行業東亞業務大洗牌,甚至影響到後續行業格局。

中國雖然反制了南韓,但自己也付出慘重代價,一損俱損。

中日韓“入境政策制約與反制約”之戰,将對旅遊業帶來哪些影響?

04

從中韓“薩德事件”中,我們可以預測此次中國與日韓“入境政策制約與反制約”之戰,對中國旅遊業帶來的潛在影響。

其一,針對日韓的跨境出遊政策徹底放開被大幅推遲。

1月8日起,中國雖然放松了跨境出遊限制,但很多跨境出遊政策并沒有放開,特别是跨境團隊出遊政策。

衆所周知,跨境團隊出遊政策的全面放開,才意味着國門徹底打開。

鑒于日韓此番針對中國遊客的态度,這兩個國家有可能被列入最後一批次放開跨境團隊出遊的國家序列,短則半年一年,長則兩三年。

即便是中國與日韓關系緩和,彼此撤銷種種制約措施,中國遊客赴日韓旅遊還将有個相對漫長的恢複期。

其二,從事日韓業務的旅企将批量轉戰其他海外目的地。

很多中國旅遊企業原本有計劃恢複或者重點開拓日韓市場,随着中國與日韓關系惡化,這些旅遊企業不得不選擇暫時戰略性放棄日韓,轉向對中國遊客更為熱情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泰國三大部長日前親自到機場迎接首批中國遊客的新聞刷爆了網絡,讓中國遊客對泰國的好感度直線拉升。馬來西亞也計劃為中國遊客在國際機場開通特别通道,友善中國遊客更快通關。

未來兩年,對中國遊客持友好态度的海外目的地,将率先獲得來自中國的頭波市場紅利,日韓估計是享受不到了。

其三,日韓訪華遊客量将持續下跌加速打擊中國入境遊。

疫情之前,南韓訪華遊客量持續低迷,日本訪華遊客量增幅幾乎可以忽略。受到此次中國與日韓就入境政策制約與反制約的影響,日南韓内無可避免的将掀起新一輪抵制中國的浪潮,直接影響兩國遊客前往中國旅遊的欲望。

預計未來兩三年内,日韓依然保持中國前三大海外客源國的地位,但入境旅遊人次将持續下降,對中國入境遊業務是個重大打擊。

其四,國家層面的博弈将進一步波及旅遊業。

有分析認為,日韓之是以在中國宣布逐漸放開跨境出行限制之時,以種種理由和中國制造摩擦和對立,從根本上說,是為順應及配合西方對華的打壓政策。某種意義上來說,旅遊業成為了國家之間博弈的一個武器。

後疫情時代,國際關系複雜度進一步提升,中國與日韓,乃至于其他國家之間博弈的力度隻會強化,不會減弱。在這種大國際環境下,旅遊業很難獨善其身,未來會遭遇更多非旅遊層面因素的波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去年11月,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在"第六屆中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與合作"國際論壇上,就“中韓30周年, 旅遊交流新合作”主題演講時曾強調,中韓旅遊發展首先要講求“政治互信”。

“無論是旅遊業界,還是教育研究和專業智庫,都應更加重視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政府高官和權威媒體在國際旅遊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發揮的作用,對東北亞和東亞國家更是如此。”戴斌強調,現在的旅遊傳播和市場推廣受歐美影響很深,比如在網際網路媒體和社交平台的“網紅”或者“意見領袖”(KOL)給予了超常重視,有意無意忽略了國家意志和政府力量對旅遊業的影響力。

他期待中韓能夠保持長久的政治互信,推動雙方旅遊業快速發展。

更多普通旅遊從業者隻是祈禱,給剛推出ICU的旅遊業更好的休養環境和更多的喘息時間。哪怕讓旅遊業養一段時間,再拖出去爆錘也行,至少再送回ICU時,還有口氣。

僅此而已,别無他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