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動物界全系列】蛔形下目—異尖線蟲科

作者:麟劍的人類史

蛔形下目—異尖線蟲科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後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線蟲動物門

色矛綱

色矛亞綱

小杆目

旋尾亞目

蛔形下目

異尖線蟲科

異尖線蟲科(學名:Anisakidae),又名複管科、安尼線蟲科或海獸胃線蟲科,是腸道線蟲(即圓蟲)的一個科,屬于小杆目旋尾亞目蛔形下目(舊蛔蟲目)。大學物種當被人類誤吞,主要是透過食用生魚片或未經煮熟的魚肉傳染,會引起海獸胃線蟲症或複管線蟲病。

【動物界全系列】蛔形下目—異尖線蟲科

1.形态特征

體表光滑、無棘等特殊構造。有或無中間唇。消化道結構屬間有變化。

2.異尖線蟲屬

異尖線蟲屬(學名:Anisakis),又名安尼線蟲屬,俗稱海獸胃線蟲,是屬于線蟲的一種寄生蟲,通體白色,一端略顯暗沉,其生命的循環透過魚類和海洋中的哺乳動物來完成,雖然不能利用人類發育成熟而完成生命周期,也就是無法寄生,但是誤食含有幼蟲、成蟲等未經煮熟的魚肉,可使用餐者受到感染,而患者則會出現劇烈的腹痛或過敏等反應,是以生魚片會使用超低溫冷凍方式進行消毒。

(1)形态特征

唇瓣前區具中等略為雙叉的齒狀嵴,間唇付缺,食道具有長方形的腺質的後端膨大,無膨大部的突起或盲腸。雄蟲尾部鈍圓,錐形,有許多肛前乳突和數對肛後乳突。交合刺等長或不等長。雌蟲陰門位于體前部,卵較小。

(2)生活習性

此屬的幼蟲包囊在鳇魚、大麻哈魚、駝背大麻哈魚、鲶魚的體腔、肝内有過記錄。

(3)主要種類

簡單異尖線蟲[A. simplex ( Rudotphi,1809)Baylis],寄生于花鲈、刀鲚,發現于黑龍江及遼河流域。簡單異尖線蟲感染人體,引起急腹症,病人通常吃了未煮透的海魚和墨魚而感染。

3.對盲囊線蟲屬

對盲囊線蟲屬(學名:Contracaecum)為異尖線蟲科的一個屬。

【動物界全系列】蛔形下目—異尖線蟲科

(1)形态特征

唇無具齒的嵴。間唇存在,通常很發達。腺食道縮小,有一盲突,腸盲囊存在。雄蟲無翼膜,肛後突7對,一部分位于腹面,另一部分在側面,肛前突數對。交合刺長,具翼,等或不等長。引帶付缺。陰門在身體前區,卵生。

(2)生活習性

寄生于魚類、鳥類及食魚的哺乳類。鳜對盲囊線蟲(C. sinipercae)寄生于鳜腸;有鈎對盲囊線蟲(C. aduncum)寄生于駝背大麻哈魚、大麻哈魚、烏蘇裡白鲑;(C. rudolphii)的幼蟲寄生于青海湖裸鯉及高原條鳅之體腔

(3)主要種類

海産魚類的寄生記錄有:廈門對盲囊線蟲(C. amoyensis)、牙鲆對盲囊線蟲(C. paralichthydis)、棒形對盲囊線蟲(C. clavatum)、以及寄生于大眼鲷胃、小三線鳎、叫姑魚、真鲷腸系膜的Contracaecum sp.。

4.高氏線蟲屬

高氏線蟲屬(學名:Goezia)為異尖線蟲科的一個屬。

(1)形态特征

其體表具有一系列環狀結構,其後緣具棘。尾端呈圓形,有比較明顯的突起。唇3片,扁平,向外擴伸,一缢痕使它與身體區分,并有乳突。食道在中部稍微缢縮,并在後部膨大成球形,後端發出長的、單一或成對的附屬物,具有一短的向前的盲腸囊。雄蟲尾圓錐形,延伸成一附屬物,有許多肛前及肛後突。交合刺亞等長。無引帶。雌蟲尾端急劇變細成一鈍圓突起。其尖端可能具有細刺。肛門位于身體中部稍前。卵生,卵小,呈球狀。

(2)生活習性

寄生于魚類消化道中,偶見于爬行類。

(3)要種類

本屬有20餘種的記錄。在大陸魚類中寄生的,以南京高氏線蟲(G. nankingensis)較為常見。它寄生于白鲟、長吻鮠、鲶胃,分布于南京及太湖、浙江菱湖等地。在遼河見于鲶、鲶和歐洲鲶雜交種、青鮠的胃、肝。此蟲粗而短,表皮上有系列環狀的隆起,其上有小刺。福建發現的鰕虎高氏線蟲[G. ( G. ) gobia]和小高氏線蟲[G. ( G. ) parvus]寄生于鲈魚、鰕虎魚、鲶的腸中。此屬依據腸盲囊單一或成對,而分為2個亞屬,即Goezia亞屬及Pseudogoezia,國内報告的3個種,均隸于Goezia亞屬的種類。

5.針蛔蟲屬

針蛔蟲屬(學名:Raphidascaris)為異尖線蟲科的一個屬。

(1)形态特征

唇無具齒的嵴,但表皮有突出的結構,特别是亞腹唇。間唇付缺。食道下有後盲突。腸盲囊付缺。雄蟲尾圓錐狀,稍向腹面彎曲。每側均有具柄的肛前突及肛後突。交合刺等長,有翼膜。引帶缺如。雌蟲尾長,漸變為尖細,陰門在體前部。卵生,卵小,産出時内含少數分裂球。

(2)生活習性

寄生于真骨魚類。

(3)主要種類

本屬線蟲有6種的記錄,另外尚有一些未定種的報告。如針形針蛔蟲(R. acus)、鯉針蛔蟲(R. cyprini)、鮠針蛔蟲(R. leiocassis)、鮟鱇針蛔蟲(R. lophii)、細刺鰕虎針蛔蟲(R. acentrogobii)、鰆鲹針蛔蟲(R. chirocentri)。在湖北的鲚胃及幽門垂和腹腔,遼河流域的紅鳍鲌、刀鲚、鳳鲚的胃腸、腸系膜,江西鄱陽湖的鲚魚腹腔及胃均有過針蛔蟲幼蟲的寄生記錄。

【動物界全系列】蛔形下目—異尖線蟲科

6.豹蛔蟲屬

豹蛔蟲屬(學名:Phocascaris)為異尖線蟲科的一個屬。

(1)形态特征

每一唇瓣均具3條朝向口孔的凹溝(深的切口)。有具齒的嵴。背唇具2個對稱的亞中位的乳突,亞腹唇具亞中位和側位乳突各1個。中腸短,具香腸狀腹突。腸盲囊背位,中等長。雄蟲:尾部圓錐形,每側均具大量肛前長乳突和數個肛後乳突。交合刺細長,亞等長。無引帶。雌蟲:陰門位于體前區。卵殼薄,産出時含分裂的卵球(ova segmented)。

(2)生活習性

寄生于鳍腳目。長刺豹蛔線蟲P. longispiculum寄生于軍曹魚,采自福建廈門。

7.針齒蛔蟲屬

針齒蛔蟲屬(學名:Raphidascaroides)為異尖線蟲科的一個屬。

(1)形态特征

唇有具齒的嵴及角質化膨大的側緣。間唇存在。食道肌腺質,後接腺質中腸,該連接配接處還着生有一後盲囊。腸盲囊付缺。排洩孔位于神經環之後。雄蟲:尾部圓錐形,其尖端被有大量欠發達的刺。具大量的肛前乳突和少量的肛後乳突。交合刺等長,具翼。引帶付缺。睾丸始自食道略後。雌蟲:尾圓錐形,其端部滿被細刺。陰門位于體中線之前,卵巢位于體後部,子宮位于體中部。卵亞球形,殼薄,通常含有不分裂的卵球。

(2)生活習性

寄生于海水硬骨魚類之消化道。

(3)主要種類

棘茄針齒蛔蟲(R. halieutacae Yni)寄生于棘茄魚腸,發現于海南島白馬井。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