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結束一段關系最好的方式:不翻臉,不追問,不打擾

在遊樂場陪孩子玩的時候,看到兩位小朋友因為搶球,鬧得有些不愉快。

其中一位小朋友很生氣,大聲地告訴同伴:“我不和你玩了!”

另一位也不甘示弱地回一句:“你再也不是我的好朋友了!”

被兩個小可愛的直率逗笑時,不免又有些戳心。

孩子們的友誼結束時,會互相大聲告知。

而成年人結束一段友誼的方式,卻是悄無聲息的,不翻臉,不追問,也不再打擾,默默退出彼此的世界。

結束一段關系最好的方式:不翻臉,不追問,不打擾

不翻臉,是成年人最後的體面

《了凡四訓》中有言:“看不慣的人,不用翻臉,不用理會,默默遠離就好。”

年少的張愛玲喜歡文學,不喜社交,在求學路上遇到了性格外向、擅長交際的炎嬰。

互補的性格,讓兩位天真浪漫還不谙世事的少女成了形影不離的好閨蜜。

往後的十幾年裡,她們一直是最親密的朋友。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和想法,張愛玲總想第一時間和炎櫻分享。

之後,張愛玲不顧外界評議,義無反顧地嫁給胡蘭成時,炎櫻一如既往陪伴在張愛玲身邊,了解支援她。

結束一段關系最好的方式:不翻臉,不追問,不打擾

可後來炎櫻去了一趟日本,那裡優越的生活環境,讓炎櫻變得世俗,且變得處處得意、愛誇耀,經常用頤指氣使的口吻對待張愛玲。

張愛玲和胡蘭成離婚,她離開美國後,曾一度落寞。

而炎櫻此時在美國,正過得風生水起,她對張愛玲不僅沒有陪伴和安慰,反而在一封封信件中炫耀自己的好生活,賺了許多錢。

這讓一向驕傲、細膩的張愛玲無法再忍受。

雖然張愛玲看不慣現如今變得如此淺薄的炎櫻,卻也沒有公然和她翻臉,隻是慢慢地和她疏離了。最終兩個人的感情越來越淡,此後不再有交集。

有一句說得好,翻臉靠的是脾氣,遠離則需要智慧。看不慣一個人,無須翻臉,慢慢遠離就好。

結束一段關系最好的方式:不翻臉,不追問,不打擾

米蘭·昆德拉說:

“遇見是一個開始,離開卻是為了遇見下一個離開。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别。”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曾經年少時候,互相溫暖彼此十幾年的好朋友,卻因為長大後生活改變了彼此的心境,兩個人漸行漸遠。

這樣做雖然無可奈何,卻也保全了彼此的體面,才能讓人在往後的歲月裡,偶爾回憶起曾經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還能微笑起來。

結束一段關系最好的方式:不翻臉,不追問,不打擾

不追問,是成年人最後的倔強

《山河故人》中說:“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你要問我原因,我和你說,沒有原因。隻因人在風中,聚散都不由你。”

莉莉有個鐵杆發小文文,不僅國小國中是同學,難得的是連高中都在同一所重點學校的尖子班。

她們一起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以及青澀懵懂的少年時光。

她們無話不說,青春期暗戀的男生、少女的小秘密也彼此分享。她們熬過了聯考前的焦慮,分享着對未來的憧憬,也互相許諾要做一輩子的好朋友,老了都要在一起的那種。

後來,莉莉和文文被不同的大學錄取,開學的時候依依不舍。

大學期間她們依舊聯系密切,分享着各自的校園生活。每年的寒暑假她們都如約聚在一起,要不就是跨越千裡去到對方的城市。

再往後,大學畢業了,莉莉當了北漂,文文則回到了故鄉,考上了公務員。

工作的頭幾年,她們還偶爾聯系,再後來,各自忙着各自的生活和工作,漸漸失去了聯系。

有一次,莉莉回老家探望父母,才得知文文早已結婚了。

曾經“不管誰先結婚,另一個做伴娘”的話語猶然在耳,而如今,文文就連結婚都沒有通知她,莉莉心裡難免一陣失落,當時真有股沖動去追問文文,“為什麼結婚的時候不告訴我?”

後來一想,就算是去追問又如何?那時候莉莉的工作正在上升期,每天忙得焦頭爛額,就算是告訴她,她又有時間回來嗎?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早已拉遠了彼此。

泰戈爾有句詩:“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星星沒有交彙的軌迹,而是縱然軌迹交彙,卻在轉瞬間無處尋覓。”

年少時光裡曾經有這樣一位摯友,一起攜手走過漫長歲月,接受他的不告而别,亦接受他的從此不見,沒有必要去追問什麼。

感謝過去歲月裡的彼此陪伴,讓它們溫暖着記憶,就足夠了。

結束一段關系最好的方式:不翻臉,不追問,不打擾

不打擾,是成年人最後的溫柔

電影《後來的我們》中有一句經典對白:“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但是卻沒有了我們。”

魯迅的小說《故鄉》裡,閏土和魯迅年少時候的友誼,一直讓我記憶猶新。

魯迅第一次見到閏土,兩人都是十多歲的年齡。那個時候,魯迅是少爺,閏土是魯迅家裡長工的兒子,跟随父親到魯迅家來幫忙。

閏土第一次從鄉下來到城裡,頭上戴着氈帽,脖子上套着銀項圈,見人很害羞。

地位的懸殊,沒有成為兩人友情的阻礙,沒半日兩人就成了好朋友。

在魯迅的眼裡,閏土是“見多識廣”的,閏土身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事,都是魯迅聞所未聞的。

閏土繪聲繪色地描述在冬天雪地裡捕鳥的趣事,夏日裡海邊各色漂亮的貝殼,還有守着瓜地防止猹偷瓜的故事。這些都讓少年魯迅好一陣向往和期盼。

很快,正月過去了,閏土要回鄉下了,兩個小夥伴不舍得分開。

結束一段關系最好的方式:不翻臉,不追問,不打擾

再見面時,已是二十多年後了。彼時魯迅回到家鄉,為了賣老屋和搬家的事宜,才有機會再見到閏土。

而閏土已經不是記憶中那個意氣風發、陽光燦爛的少年,他早已被生活磨砺成滿臉滄桑的鄉下中年人了。

魯迅見到他卻依舊很是興奮,本有好多話想和閏土說,卻被閏土一聲恭敬的“老爺”給憋回去了。

魯迅心裡不禁一陣寒顫,明白他們再也回不到往昔。因為他們的身份、地位、環境的不同,中間早已隔着一道厚牆壁,再也無話可說了。

小時候的我們,都曾無比渴望快點長大,渴望一起玩耍的夥伴彼時還能在一起,依舊親密無間。

而等我們真的長大,工作了、經濟獨立了,再次相見時,卻不再是曾經單純的我們。

有人問:發微信給朋友,卻一直沒收到回音,該如何?

有個高贊回答:那你一定要記住,以後都别再去打擾他。

這話聽起來頗為紮心,但現實确實如此。

那些記憶中的摯友,早已在不知不覺中生疏,就算見面也難以再叙舊情,唯有不去打擾,方能給彼此留下美好的回憶。

《克斯維爾的明天》一書中是這樣說的:

真正的送别沒有長亭古道,沒有“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在一個和平時一樣的清晨,有的人留在昨天了。

成年人的告别,既沒有前奏,也沒有後續;沒有憤怒,也沒有悲傷;沒有崩潰,也沒有挽留……

更多的是無聲無息的退出,以及默不作聲的疏離。不翻臉,不追問,不打擾,将一切都留在回憶裡。

不管如何,仍願我們能在未來的日子裡,遇良人,結善友,能有互訴衷腸的朋友相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