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MDS公司在1982年的經曆美國曾經有一家叫做MDS的資料管理公司,公司的産品之一叫做SCADA資料裝置,在油田和管道的

作者:風筝Kite

MDS公司在1982年的經曆

美國曾經有一家叫做MDS的資料管理公司,公司的産品之一叫做SCADA資料裝置,在油田和管道的關鍵地方設定傳感器,來檢測管道内壓力,流速,溫度,流量等等資料,這公司的業務經營的不錯,很多石油公司和天然氣企業都把他們的裝置當做首選,業務範圍挺廣泛。這個公司最為核心的資産之一在于管道營運管理系統,有一套利用過往企業安全管理基礎之上的安全邏輯管控政策,能夠讓油氣管網運作的更安全,這是他公司的核心競争力之一,這種小公司當然在那種西門子,ABB,日本橫河的競争之下難以獨立生存,2000年之後成為了GE的一部分,這部分業務至今還在運作。

但是在上世紀70年代,MDS公司的技術和方案就被一個龐大國家聯盟給盯上了,經曆了古巴飛彈危機之後,主角雙方都知道這個技術的價值可能會撐起某個行業的國運,尤其是在中東的幾輪不平靜的戰鬥導緻的石油價格飛漲,西伯利亞豐富的油氣資源開快開發看起來是個不錯的主意,一個泛西伯利亞的油氣管網開始鋪設了。但是這個地方冬日寒冷,很多地方少人煙 了,不太可能建設專門的看護站來盯着這些巨型閥門和渦輪機的工作狀态,于是MDS的技術看起來是個不錯的選擇,問題是美國也不傻,怎麼辦呢?雙方都彼此知道對方需要什麼,大家心裡面有默契,嘴上也不含糊,各種禁運和限制政策随機發出。KGB當然也不含糊,自己有個業務部分,為國家發展各種高精尖技術,經曆過一次無聲的摩薩德風格行動之後,他們發現在加拿大有家瓦斯公司有用整套的系統,而且緯度差不太多,産品應用的邏輯政策應該是一緻的,那麼他們的管網上加載的軟體應該是首選方案。

任務執行的如同瞞天過海,異常順利,拿到的軟體代碼也很快交給到了專業人員手裡。檢查過漏洞和各種不合理設定之後,産品很快就進入了測試和實際部署階段,畢竟時間不容許耽誤,延誤導緻的每天損失的難以計算的國家資産。大概80年前後,他們就拿到了軟體,各種測試确認無誤之後就開始正式投入了,西伯利亞的天然氣經曆了4500公裡之後被轉移到邊界,之後進入宛如一家人的基輔,之後繼續西行,一直到同屬一個世界的德國。

難道說美國人就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的技術和方案被剽竊麼,确實從後來揭秘的文章來看,不過他們倒是也沒有閑着,因為他們自己知道這個技術似乎很難被完全看護好,油氣管道遍布全世界,這家公司的技術又不止一家部署。KGB的美國同行們想出來一個似乎不怎麼友好的主意,在加拿大油氣管網的軟體上植入了一個邏輯BUG。這事做的很危險,尤其是在控制閥門開啟和渦輪機的工作狀态時,如果軟體不能用,第一時間就能夠發現其中存在的邏輯錯誤,雙方畢竟都是行業内人員,但是什麼時候開啟閥門,和在多大的壓力的時候應該開啟壓力機給管道加壓,這就屬于軟體政策問題了,如果這個邏輯bug在特定的情況下,偷偷的給管道的閥門偷偷的開上和關閉每天來上個幾百次的話,很難說控制系統的人員會将其歸結為系統錯誤還是硬體誤報,畢竟低溫下,有傳感器失效也不算是啥大問題。也許經曆過幾千次悄無聲息的水錘效應之後,1982的夏天,這條管道在遠離人煙的地方迎來了一聲巨響。5年後,一個叫布林肯的年輕移民,在幾年記者生涯後,去了哈佛讀書,寫了一份二百頁的博士論文,論題關于美國,歐洲盟友關系以及西伯利亞管道危機。

MDS公司在1982年的經曆美國曾經有一家叫做MDS的資料管理公司,公司的産品之一叫做SCADA資料裝置,在油田和管道的
MDS公司在1982年的經曆美國曾經有一家叫做MDS的資料管理公司,公司的産品之一叫做SCADA資料裝置,在油田和管道的
MDS公司在1982年的經曆美國曾經有一家叫做MDS的資料管理公司,公司的産品之一叫做SCADA資料裝置,在油田和管道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