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軟體人才結構失衡 中國IT外包的“能源危機”

一方面中國 軟體外包産業方興未艾,依然充滿機遇,一方面巨大的威脅已然來臨,前途荊棘密布;盡管從政策支援、 硬體環境建設到軟環境培養幾方面,已湧現出一批的軟體園、軟體出口基地,政府、企業、高校業已盡了最大努力,但是中國方興未艾的軟體行業,面臨的是朝陽産業的“能源 危機”。

  妨礙剛剛起步的中國軟體産業加速發展的症結,是國内軟體專業人才的嚴重匮乏。表面看來,我國軟體人才增長速度還要高于産業發展速度,2002年我國軟體行業從業人員有59萬多人,另有約40萬軟體人員從事軟體與軟體應用、研究與教學等相關工作,同時每年開在以5-7萬人的速度培養新的人才。從數量上說與軟體産業的需求基本吻合,但是,現實的情況是這一龐大的軟體隊伍卻無法滿足蓬勃發展的軟體産業需求。

  中國目前最迫切需要發展的是軟體工業。軟體工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比一般人們的了解更要專業,尤其與我們現有的軟體 教育模式是不相比對的。如同傳統的工業、 制造業一樣,軟體工業對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結構,而我國軟體人才結構呈“紡錘型”:位于産業上層的軟體架構師、系統設計師嚴重短缺,同時屬于産業基礎的軟體藍領也是非常稀少,而應該處于金字塔中層的系統工程師階層卻極大膨脹,幾乎所有的正規軟體院校都在培養這個階層的人,而實際的市場需求并沒那麼大。一邊是大量找不着工作的軟體專業畢業生,一邊是衆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軟體企業。人才結構失衡成為制約我國軟體産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需求拉動的短闆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國家産業政策的調整暴露了這場“能源危機”。

  自政府頒布18号、47号檔案以來,兩三年的時間迅速催熟了一批國内的軟體企業、軟體基地,這些企業以堪稱奇迹般的速度,從舊的軟體生産模式轉變為與國際接軌的軟體工業運作模式。截止2004年,中國軟體外包服務市場規模已從2001年的1.8億美元上升到6.33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了34.6%。随着對日本外包市場空間的擴大和歐美軟體外包市場的開拓,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軟體外包服務市場中。

  中國軟體外包服務企業和市場已逐漸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大連、杭州等幾個城市為主的區域外包中心。開展軟體外包服務的主要企業多數分布于這些區域外包中心。比如,在北京,軟體外包營業額超過300萬美元的有大約15家企業,它們的總收入占到北京軟體外包的60%以上;在大連,前10家主力企業占全市軟體外包服務收入的比例超過90%。

  市場的迅速增長讓很多軟體外包服務企業的業務收入、客戶、人員都以幾乎翻倍的速度上漲,那些摸到了市場門檻兒的較快成熟企業像駛上了快車道,業務接都接不完。但是一個隐含已久的問題也是以被凸現出來,軟體工程人才急劇短缺——米不愁了,但能做飯的“巧媳婦兒”卻供不應求。

  作為最早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軟體産業國際化示範城市”,大連市根據其整體産業規劃以及目前企業發展速度,預計目前共需從業人員8萬-10萬人,到2010年整個城市的軟體專業人才應達到15萬-20萬人,但目前大連的從業者隻有3萬人左右,現實與需求反差極大。2005年預計大連本地高校IT專業人才的輸出總數在4000人左右,即使考慮全部留在大連,加上其他 社會辦學提供的人才,實際供應能力與需求相比,依然存在較大缺口。

  大連軟體園2004年新增從業人員6000人,其中新增中進階人才将近600人,所占比例僅為10%,大大低于30%的标準要求,遠遠滿足不了企業需求。某國際IT巨頭正式入住大連軟體園的時候,曾經提出在五年内發展到擁有員工20000人的目标,盡管該公司2004年底員工數量達到600人,但是與實作這一目标的差距依然很大。某日資世界500強企業入駐大連時,預計2、3年後達到500人左右的規模,但目前隻達到了100多人。

  企業分析認為,大連的情況有其區域發展的個性問題,比如IT産業起步較晚,人才品質和數量與北京、上海相比,差距較大,但是更多地反映了中國軟體産業的共性問題。雖然國内具有軟體從業條件的人才已達到六、七十萬的規模,并且每年還在補充幾萬名新鮮血液,但是受制于傳統的應試教育機制和結構性失衡,大量軟體人才一方面存在高分低能現象,一方面不符合軟體工業的規範要求——熟練運用外語和編寫标準化 程式的綜合能力。是以,現在有很多項目,由于人才不足,而不能接。這樣也就導緻企業在發展速度上放慢。

人才緊張後果嚴重

  因為缺人手兒而不敢接單子隻是國内軟體外包服務企業暴露出來的問題的一小方面,一個個單個的案例背後,隐藏着真正的産業危機——中國軟體産業來之不易的發展機會可能因為兩三年的停頓,而遺失殆盡。

  中國軟體外包服務發包市場結構中,日本一直占據主導地位,這與全球外包服務發包市場結構正好相反,2004年中國軟體外包市場規模中,超過六成的比例來自日本的市場需求。一方面在于與歐美的發包商相比,日本的外包需求都是低技術含量的編碼、檢測工作,更接近于國内軟體外包服務企業的供應能力,一方面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文化相通,更容易開展業務溝通。

  但是在全球軟體外包市場格局中,日本隻占5%左右份額,而且多屬于低利潤業務,更大的市場和更高的利潤集中在歐美。是以,為了擴大中國的軟體外包産業規模,提高增長速度,必須得加快開拓歐美市場。但是問題又集中到人才方面。

  在科技部“中國軟體歐美出口工程”帶動下,中國軟體外包已明确提出了進軍歐美市場的口号。打開歐美市場,首先遇到的難度就是,國内很少有企業能夠達到承攬國際項目所需的嚴格的内部流程及品質控制。雖然我們有衆多優秀的軟體工程師,但多數軟體外包企業尚未建立起正确的流程,也未能培養出準确掌握這些流程的開發人員。

  以CMM認證為例,盡管已擁有600多家開展軟體外包的企業,但能達到國外客戶大型軟體開發項目品質控制水準的企業鳳毛麟角。中國僅有6家企業通過CMM最進階别的CMM5認證,而印度有50家。

  與日本客戶更關注合作關系相比,歐美客戶更看重内部流程管理和品質管理水準,要進軍歐美市場,面對的就是與在這兩方面都已經積累了非常成功的行業經驗,并已得到歐美客戶廣泛認可的印度、愛爾蘭競争,打這場惡仗關鍵還是要培養一支龐大的國際化的軟體工業從業大軍。

  同樣受制于人才水準,國内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平均隻有幾百人的規模,最大的東軟約1800人,大連華信1200人;與印度大型軟體外包企業幾萬人的規模相比,差距非常明顯。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軟體藍領階層存量不足。由于歐美外包項目規模較大,對外包服務上的人員規模要求也較高,500人的規模幾乎是承載大型開發項目的最低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中高階層的軟體人才不足,我國企業目前隻能以承接底層的編碼訂單,以及軟體本地化和測試工作為主,很少能進入系統設計等業務,包括架構設計在内的整包業務則幾乎沒有。這些大多數國内企業就隻能在低利潤、勞動密集型的産業底層掙紮。

  其實,人員規模、外語技能、規範編成能力都不是難以克服的,人才的問題并不能阻擋大連、北京、上海、深圳的高歌猛進,中國的軟體産業在盡一切努力争取時間,但國際市場競争态勢益發緊迫。已經成熟的印度軟體外包服務業巨頭Infosys将分公司開到了上海,而且放言重點在于争取日韓外包業務的機會。Satyam也表示,要通過中國分公司發展日本客戶。一時間中國企業剛想謀求歐美市場突破,印度公司已将中國作為橋頭堡,瞄準了日韓市場。印度企業憑借國際化運作經驗,先進的内部流程管理和品質控制,如再采取大量吸納中國人才的辦法,我們在對日韓客戶的文化優勢也将蕩然無存,整體競争都将陷于劣勢。

搶人才就是搶時間

  都在謀求成為中國 軟體外包的明星城市,大連顯然坐不住了,畢竟,與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比,大連起步較晚,在軟體産業品牌吸引力不夠。在發展的時間越來越緊迫的情況下,大連必須采取更積極的人才政策,走出去。

  從去年開始,大連市通過出台一些優惠政策,開始加大扶持IT企業、引進IT人才的力度,也産生了較好的效果。加上大連市近年來着力搭建的專業軟體人才 教育體系,每年的人才培養數量正在向一萬人的目标邁進。目前大連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軟體人才培養體系,如大連理工大學增設的軟體技術應用的相關專業,以企業為核心,多管道培養軟體人才的如大連軟體園和 東軟集團公司合作創辦的我國第一所民辦軟體學院——大連東軟資訊技術學院。對于進階人才的補充,則主要通過國際合作,采取多種措施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重點引進軟體進階管理人才、系統分析和設計人才。還有通過實行激勵政策,吸引留學國外的軟體人才回國或在國外為祖國服務。目前已有國内外2000多名軟體開發人才到大連軟體園工作。

  即使這樣,超正常的發展速度讓大連仍然難以解決“近渴”,畢竟搭建硬環境、培育軟環境,吸引海外進階人才、留學生是各個地區都在做得事情,還不足以形成大連的比較優勢。與其守株待兔,不如主動出擊。于是經過多方籌劃,以大連市政府牽頭,策劃了一系列的跨國“搶人”行動。8月16日,以“大連,軟體精英的舞台”為主題的國際IT人才招聘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大連市夏德仁市長帶隊的市政府各部門上司和大連本地的世界500強等知名企業組成的龐大招聘團,将以北京為首站,在國内各大城市和海外展開為期大半年,持續到2006年4月的招聘會。

  此次由政府出面、市長親自帶隊,進行行經國内外的專業人才招聘活動,在中國恐怕還是首次。有記者了解,此次大連的跨國尋才行動,并不僅是為了一時的人才需求,盡管一時之需業已非常可觀;而是為了創造一個暢通的全球人才管道,為大連輸入源源不斷的後備力量。這充分表明了大連希望在軟體産業的資源競争中,迅速扭轉後進地位為先進地位的決心。

  曆史留給中國軟體産業的機會并不多了,快速發展的區域經濟不僅要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也要主動籌劃長期的資源戰略,掌握資源的主動。軟體産業是個特殊的行業,對礦物資源的占用非常有限,對環境的消耗也非常有限,是以作為主要的綠色工業,已成為衆多國家發展的着力方向。軟體産業主要的生産資料和生産工具都附着在人身上,最大的資源就是人。大連IT産業起步較晚,但是包袱也較輕,是以更能充分調動人的因素,形成軟體産業的後發優勢。

  依據曆史留下的短暫的發展機會,迅速調整、改良出适者生存的經濟運作環境,帶動面對國際大競争背景的産業突破,大連在學習幾位老大哥的城市營運經驗的同時,也在為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譜寫新的案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