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我離開時,一定會非常乏味”——安格拉·默克爾的政治遺産(上)

作者:經濟觀察報
“當我離開時,一定會非常乏味”——安格拉·默克爾的政治遺産(上)

(圖檔來源:Tu-Worm.com)

陳繼兵/溫

1月6日,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稱:"我可以向你保證,在憤怒的特朗普支援者闖入美國國會并上演令人震驚的騷亂後不久,我的離開将非常無聊。

現在,這位在國際政治中"無聊"了16年的女人終于到了政治生涯的倒計時。德國執政黨和政府的新上司層将在6月26日的德國聯邦瑞典議會選舉後選出。

最近,德國的競選活動已經進入白熱化狀态。

自七月中旬席卷西北歐的百年一遇的洪水以來,聯盟黨(全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及其姊妹黨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的三位總理候選人進行了異常接近和不确定的選舉,更不用說誰能獲勝,甚至沒有明顯的優勢。再加上德國大選的曆史格局,沒有一個政黨赢得足夠的選票來單獨執政,曆屆政府都形成了多黨聯盟。是以可以說,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場沒有默克爾的大選。默克爾三年前明确表示,她不會在任期結束時尋求連任,并放棄了基民盟主席的席位。是以,德國将很快進入"後默克爾時代"。

然而,很明顯,告别16年的曆史并不容易。沒有默克爾,世界政治肯定會有所不同,但對于德國人,甚至歐洲人來說,他們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仍将生活在默克爾的陰影下。德國人——以及歐洲人——現在更關心的是計算和整理默克爾的政治遺産,而不是展望可能發生的變化。

2005年9月,默克爾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在大選中以幾千票之差擊敗了當時的總理格哈德·施羅德的社會民主黨,使她成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第八任總理。當時,很少有人認為這位來自東德的德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總理擁有一位偉大國家上司人應得的勇氣和才華。這更像是一個關于天地的故事,因為在她之前的大多數德國上司人都是喜歡喝酒和抽雪茄的老西德人。

默克爾于1954年7月17日出生于漢堡,托格拉·多蘿西娅·卡斯納(Torgra Dorothea Kasner),現在使用她第一任丈夫的姓氏"默克爾"。她的父親是一名新教牧師,母親是一名英語教師。默克爾出生後不久,她的家人搬到了東德。默克爾在1990年德國統一後加入基民盟,當時她35歲,在東柏林的一所實體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在她的政治導師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的幫助下,默克爾在統一後的第一屆政府中擔任婦女和兒童部長以及環境部長。默克爾被科爾先生親切地稱為"小女孩",在這兩個職位上都沒有留下特别大的名字。

1999年,當科爾卷入政治捐款醜聞時,默克爾果斷地在他的上司下劃清了界限,并于2000年成為基民盟上司人。

但在五年後當選總理之前,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被許多人視為過渡人物。

歐元區的主權債務危機在2009年底和2010年初爆發,當時默克爾在國内選舉中再次當選。在危機的頭兩三年裡,她因猶豫不決、笨拙和"總是拖到最後一分鐘"而廣受批評。"歐洲需要像瑪格麗特·撒切爾這樣的上司人,而它隻能得到像安格拉·默克爾這樣的家庭主婦,"媒體打趣道。"

然而,在擔任總理的四個看似令人不安的任期之後,默克爾已經與她的政治導師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的16年執政時間相提并論。這不僅将使她成為現代曆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女性上司人(鐵娘子在位11年208天),而且還将使她成為有史以來通過民主選舉上台任職時間最長的政治上司人之一。

甚至在很多年前,默克爾就成為歐洲的"無女王女王"和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女性。

16年來,西方媒體給默克爾的頭銜越來越崇高:從"德國上司人"到"歐洲上司人",一度(自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和"西方自由世界的上司人"(據說她對這個詞感到憤怒)......

2016年底,當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即将離任時,他說:"當我回顧過去八年時,世界舞台上沒有比默克爾女士更穩定、更可靠的合作夥伴了。他補充說,如果他是德國人,他會投票給默克爾。

在她七月中旬最後一次通路美國時,接待她的喬·拜登(Joe Biden)用英語親切地稱呼她,并說:"我們見面時我會想念的。"

就連默克爾在政治上的主要競争對手、驕傲的"普京大帝"也表示,她是唯一值得與之打交道的歐洲上司人。

當默克爾首次當選德國總理時,她與西方上司人喬治·布什,托尼·布萊爾,雅克·希拉克打交道......我想知道今天有多少讀者記得他們?

而在漫長的過程中,這個喜怒無常的"家庭主婦"也把德國從一個富裕的二流國家帶到了世界之巅——而今天作為大國的地位不僅是經濟上的,也是政治上的,也是道義上的。2013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對21個國家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德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國家。民意調查還顯示,默克爾低調而令人印象深刻的上司風格為德國的積極形象做出了很大貢獻。

最令人驚訝的不是默克爾取得的這些驚人的政治成就,而是它們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實。在過去的16年裡,柏林在歐洲的權威和影響力穩步增長。政治上冷漠和沉悶的德國人終于發現,他們可恥的上司人實際上是整個歐洲的發送者,盡管他們和她自己都不喜歡這個結果。

但事情是這樣的:今天,人們無法想象沒有默克爾的德國和歐洲會是什麼樣子。德國媒體在2014年底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相當多的德國人認為默克爾是一位比拿破侖取得更大成就的歐洲上司人。

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70多年的曆史中,三位上司人将因為他們不朽的功績而永遠活着

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通過一系列宏偉戰略,包括加入北約,與美國建立"跨大西洋聯盟",并與法國實作"百年和解",将戰後德國牢牢地置于"西方",進而解決了生活在中歐的德意志民族數百年的政治身份。

威利·勃蘭特(Willy Brandt)将注意力轉向"東方",提出向二戰期間被德國入侵的東歐國家尋求了解,并尋求與蘇聯的緩和。勃蘭特在華沙的跪拜已經成為世界現代史上的場景,成為向猶太人忏悔的場景。

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主持了分裂的德國的統一,其中最後一次可以追溯到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科爾還上司德國加入歐元區,使歐洲一體化更進一步。

現在,當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即将離開時,如果仔細而嚴厲地看待她的時光,自然會問一個問題:她會因為什麼而被人們記住?

默克爾擔任德國總理的16年是一個"危機時代",從華爾街金融危機到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從俄羅斯吞并克裡米亞到來自中東和北非的難民湧入,從曠日持久的英國脫歐之戰到最近的大流行......

但默克爾成功地将殘酷動蕩的外部世界與德國公衆隔離開來。

也許許多年後,德國人仍然會記得這個安靜而美麗的"黃金時代":持續的經濟繁榮和前所未有的社會穩定。自2005年以來:德國的失業率從11%以上下降到不到4%;如果将其與包括美國在内的其他負債累累且處于危機中的西方國家進行比較,這一點就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憑借這張成績單,默克爾和她的政黨鞏固了國内權力,連續三次赢得選舉。此外,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當民粹主義浪潮席卷西方世界時,德國成功地抵禦了政治極端主義。今天,就連大多數德國人自己也不相信這樣的"黃金時刻"會繼續下去。

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默克爾自己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德國的形象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強大。今天的德國比16年前更加自信和外向,越來越多地參與世界事務。

此外,正确指出,作為前東德地區的上司人,默克爾的成功是德國和德國統一最終成功的顯著标志。同樣來自東德的約阿希姆·高克(Joachim Gauck)于2012年當選為德國總統,這在1990年統一初期是不可想象的。

更具體地說,默克爾将因兩個标志性事件而被人們銘記。事實上,她在這兩起案件中都留下了很多争議。

首先是歐元危機。

與所有主流德國政治觀點一樣,默克爾是歐盟和歐元最堅定的捍衛者。

"如果歐元失敗了,歐洲就失敗了。

"如果歐盟不能生存下去,我們所知道的歐洲将走向終結。

"德國對歐盟和歐元有着真正的使命感。

"我認為歐盟是我們的人壽保險。

......

這是默克爾和她的部長們經常談論的,部分表明了德國捍衛歐元和歐盟的堅定承諾。她清醒地意識到,德國是歐洲一體化、北約、跨大西洋聯盟和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這不僅是德國龐大的先進制造業的出口市場,也是德國國家安全的根本保障。德國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希望維持現有體系。

但另一方面,默克爾一再讓人們的幻想落空。她經常說,對德國應該有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德國雖然強大,但還不夠強大,單靠解決問題,不應該要求它緻力于做不到的事情......

是以,我們看到,作為最有能力應對歐元危機的人,默克爾一直在采取一步一步、零敲碎打的"邊際戰略",反應遲緩。她有時會提出一般的願景,但從不描繪一個有遠見的系統架構和藍圖,更不用說将它們付諸行動了。用默克爾的尖銳批評者和國際金融大亨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的話來說,她隻願意采取最低限度的行動來拯救歐元區免于死亡。

許多分析人士認為,"将困難的決定推遲到最後一刻"的最大風險是,它不僅不會真正結束危機,而且還會使危機的處理成本越來越高。在危機最嚴重的時候,就連上司德國加入歐元區的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也抱怨說,他不知道"德國現在處于什麼位置,未來将走向何方"。

但默克爾不為所動。相反,她告訴她的批評者,所有的危機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解決。有人說這來自她在德國統一方面的經驗。她認為,這也是通往一個更強大、更團結的歐洲的唯一途徑。

默克爾一直抵制來自左翼和右翼的壓力:在國際上,她一直是德國國家利益的強硬派捍衛者,讓德國納稅人覺得她把錢掌握在好手中。她很清楚,這是她力量的源泉。但在國内,她也試圖說服那些對"不負責任"的南歐國家不滿的人,如果德國不為歐元買單,它将損失更多。她在這兩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2011-2013年是默克爾最糟糕的時期。今天,客觀地說,默克爾和德國是動蕩的歐元危機的中流砥柱。如果沒有她,歐洲的單一貨币和整個歐盟可能會解體。更重要的是,默克爾和德國在應對歐洲債務危機時所遵循的大部分路線,比如緊縮和共同融資前的共同财政紀律,在很大程度上正在實施。你不能否認她拯救了歐洲并上司了一場革命,盡管這似乎是一個小小的解決方案。她值得歐洲人的感謝。

但默克爾的批評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的:她所做的一切就是撲滅一場迫在眉睫的火災。我們并不是說,将歐元區和歐洲一體化推向一個新的水準,甚至不是要完全消除這場大火的潛在風險。

默克爾可能是歐洲問題上一個有效的政治操縱者,但她真正表現出上司力以取得一些重大成就的時刻并不多。這一使命必須留給其他人去實作。

默克爾對難民危機的大膽反應将她帶到了曆史和人類的巅峰,當然,與她對歐元危機的笨拙處理相比,她還沒有被一些人原諒。

2015年,大量中東難民湧向歐洲。在短暫的猶豫和搖擺之後,默克爾下了所有的政治賭注,打開了國家的大門,并在兩年内接納了多達一百萬難民。當她說"Wirschaffendas"("我們能做到!在發表這一聲明時,她和德國實際上并沒有一個具體可行的解決辦法。這對她來說極為罕見,她一直很小心。

憑借這短暫的人類才華,默克爾已成為許多媒體的"年度封面人物"。這件事,在國際社會也改變了世界對德國的印象。從此,過去很少受到關注的德國,已經成為"正能量"的典範。

這無疑是默克爾在16年擔任總理期間最艱難的選擇。而且,事實證明,這一完全基于道德信念的決定已經産生了嚴重的後果,其政治遺産今天仍在發酵。

移民潮直接導緻了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的崛起,而默克爾的中右翼基民盟繼續受到侵蝕。在巴伐利亞州,一個擁有大量難民基礎的州,其姊妹黨AfD受到公開仇外的AfD的嚴重打擊。有人說這是"遲到的公衆報複"。

在2013年9月的德國大選中,執政的聯盟黨以42%的全國選票赢得了該黨曆史上最好的選舉記錄,赢得了聯邦議院630個席位中的311個,比第二大黨社會民主黨多出近120個席位,距離通過組建獨立政府改寫曆史僅一步之遙。就連默克爾自己也說:"這是一個驚人的結果"。隻有康拉德·阿登納(Conrad Adenauer)在半個多世紀前的曆史上取得了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壯舉。

但僅僅四年後,在2017年9月的大選中,聯盟黨的選票份額降至二戰以來的最低水準,為33%。在接下來的四年裡,民意調查的支援率繼續下降,仍低于30%。新選擇黨的核心要求是反移民和歐洲懷疑論者,但它并沒有迅速從議會中的一個席位上升到一個主要的全國性政黨,其民意調查往往超過10%。目前,該黨不僅在聯邦議會中擁有席位,而且在德國所有16個地區議會中都有席位。

向難民敞開大門的政策在國外也産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受到壓力的鄰國指責默克爾的決定吸引了更多移民進入歐洲。事實上,德國最終不得不對難民關閉邊境。

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默克爾對她在2015年夏天所做的這一驚人舉動有何感想,但她給我們留下了一些線索。

在做出決定之前,她說:"将這項任務視為對歐洲曆史的考驗并不誇張。"

在宣布這一決定時,她說:"是時候翻開新的一頁了。

後來,面對源源不斷的批評,她說:"如果我們現在必須開始為以友好的方式應對緊急情況而道歉,那麼這不是我的國家。"

但一年多後,她顯然淡化了這種情況:"如果可能的話,我會把時間帶回去很多很多年,這樣我就可以更好地讓自己、整個政府以及所有對2015年夏末讓我們措手不及的局面負責的人做好準備。"

幾十年來,德國從未像現在這樣繁榮和重要,默克爾仍然是德國和世界各地受歡迎的政治家,這使她能夠有尊嚴地離開。然而,正如本文已經說過的那樣,默克爾的政府目前并不受歡迎。距離大選還有不到三周的時間,其民調評級并沒有阻止下降趨勢。

許多不滿情緒正在黑暗地增長。

最重要的是,在默克爾16年的統治期間,她一直将德國政治和她自己的政黨牢牢地置于中間,這是一種共識。在她掌權的早年,這是一個成功的戰略。它使德國擺脫了席卷其他西方國家的民粹主義和政治兩極分化,并使傳統上規避風險的德國社會放心。

但到了"默克爾時代"的末期,這種共識政治越來越顯示出其低速的一面,過去雙方奉承,而現在的雙方則沒有吸引力。在她自己的政黨中,許多人批評她過于左傾,脫離了保守黨的根源,壓倒了她長期的政治對手社民黨,但使基民盟本身難以将自己與社民黨區分開來。在她的政黨之外,随着更左翼的綠黨和更右翼的新選擇的強勢崛起,他們正在蠶食過去聯合黨的地盤。

這似乎預示着默克爾式的中間立場已經走到了盡頭。即使是德國也很難抵禦全球政治兩極分化的趨勢。在沒有默克爾的德國,政治妥協将是一項越來越艱巨的任務。

最重要的是,默克爾執政的16年充滿了失敗。

也許德國從未像今天這樣繁榮和穩定,但在一些人看來,這是犧牲未來的結果。

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多年來一直保持着高增長、低失業率、穩步提高的生活水準和令人羨慕的政府财政盈餘。然而,盡管默克爾奉行親商經濟政策,但作為一名右翼分子,她并沒有改變德國過度監管和"謹慎"商業的文化,這種文化扼殺了創新和冒險精神。德國可能錯過了一場新的數字革命,因為它未能實作關鍵工業部門的現代化,并使其數字基礎設施現代化。德國和歐洲已經在面向未來的競争中輸給了美國和中國。

默克爾有時也公開談論歐洲迫切需要的一些經濟改革,例如形成數字單一市場,促進銀行聯盟和整合金融市場。例如,她曾表示,歐盟應确定其缺乏的技術能力,并迅速采取行動填補空白。"我認為晶片應該在歐盟内部制造,歐洲應該有自己的大型企業,可以無限期地擴張,它應該能夠生産電池。她還引用了歐盟《通用資料保護條例》(GDPR)的例子,表明歐洲應該成為未來數字經濟中的規則制定者,而不是規則的接受者。

然而,正如在許多重要戰略問題上經常出現的情況一樣,她幾乎沒有系統藍圖,也幾乎沒有努力推動持續的行動。

是以,如果我們做一個濃縮的總結,我們也許能夠以這種方式為她"蓋棺材"。

在默克爾的上司下,德國在各個方面都做得很好,歐洲避免了一場幾乎不可避免的災難。但默克爾并沒有帶領德國和歐洲為未來的挑戰做好充分準備。

默克爾本人曾經說過:"我緻力于我的工作。這是一個政治家的優秀品質,特别是與當今世界隻會挑起人民分裂的民粹主義政客相比。但是,如果一個被期望制定戰略的政治家隻滿足于做手頭和手頭的工作,他或她就不能成為曆史的主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