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豬肉出口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丹麥為何能成為世界養豬強國?

作者:品牌農業參考

大陸是全球豬肉第一大生産國和消費國,但是每年還需大量進口,資料表明近年來丹麥是中國最大的肉制品進口國之一,丹麥的養豬業更是世界聞名。

丹麥不是一個農業大國,但絕對是一個農業強國。丹麥素有“歐洲食櫥”美譽,是世界上城鄉差别最小的國家之一,是全球公認的農業問題解決得最好的國家之一。

丹麥國土僅面積約4.3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591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1畝,比大陸的人均耕地面積還要小,但是丹麥的農牧業卻十分發達,農牧業科技水準位居世界先進行列,且農畜牧産品絕大多數出口,其中豬肉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養豬強國。

那麼,丹麥作為一個北歐小國,論氣候條件不如南歐國家,論自然資源禀賦也不如其他北歐國家,為什麼能成為世界養豬強國?他們是如何養豬的?

豬肉出口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丹麥為何能成為世界養豬強國?

6人養殖17000頭生豬

說起丹麥養豬業,距今已經有150年的曆史,在丹麥養豬必須經過專業的學習與教育訓練才可以上崗,是以他們每個養豬廠的勞工實際上都是知識淵博的養豬專家;他們采用科技化養殖,目前基因生物技術和計算機自控系統已經廣泛應用于各養豬業,而且豬群的疾病控制、飼料管理、遺傳育種等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是以形成了專業化、機械化、規模化和高效率的養豬模式。

而今,丹麥全國5000個豬場年産生豬約3000萬頭,相當于每一個人養了5頭豬,其中90%用于出口,出口額約占丹麥農産品出口額的23%,是世界第三大的豬肉出口國。

丹麥農業曆史悠久,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丹麥農業和食品理事會首席顧問延斯·雷恩表示,丹麥的“農業童話”是一個經過150多年來不斷建立和優化價值鍊的故事。以養豬業為例,首先,丹麥豬場的自動化和數字化程度非常高。機器在很多方面幫助養殖者從繁重的喂食和清掃工作中解脫出來,一切可通過電腦背景操作來完成。一個年産17000頭生豬的養豬場裡,隻需6名勞工就可正常運轉。

天生鮮嫩 出口全球 140 多個國家及地區

大陸是豬肉消費第一大國,豬肉也是大陸的傳統美食之一,人們越來越追求吃得美味和健康,丹麥豬肉就是高品質的代名詞,出口140多個國家及地區,獲得全世界消費者的認可,到底憑什麼呢?

豬齡小,6個月出欄。丹麥豬肉給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嫩”。一般來說,年齡較小的動物肉嫩,年齡較大的動物肉老。 丹麥豬肉由于品種好、飼料營養均衡,丹麥豬能夠完全發揮成長潛力,6個月即可出欄,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小鮮肉。而大陸本土生豬出欄大約需要9個月。

肌間脂肪含量平均約達1.5%。肌間脂肪是豬肉鮮嫩的關鍵,就像我們常說的“雪花肥牛”,裡面白色的“雪花”就是脂肪,肌間脂肪含量影響豬肉的口感,相關試驗表明,約2%的肌間脂肪含量的豬肉屬于最佳狀态。丹麥豬肉經過多年的精心育種,其瘦肉率大約在60%左右,屬于瘦肉型豬。同時裡脊和類似切塊的肌間脂肪含量平均約達1.5%,具有嫩滑多汁、味道香濃的特點,是加工和零售的理想之選。

從科學的角度講,豬肉的鮮嫩除了取決于肌間脂肪的含量、動物的年齡還包含生豬屠宰前後的處理和加工等多個因素,是整條生産鍊水準的綜合展現。

豬肉出口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丹麥為何能成為世界養豬強國?

生豬動物福利。豬的生活環境也會影響肉的嫩度。而在丹麥環境改善不斷在發生,例如丹麥養豬場要配備給豬降溫的淋浴系統,還要給豬準備天然材料做成的拱玩“玩具”;從2013年1月開始,所有懷孕母豬都要在散養圈舍裡生活,不能單獨飼養在固定欄位裡;運輸過程盡可能讓豬保持舒适,丹麥豬在運輸過程中的死亡率僅有0.009%(2011),處于世界最低水準。

屠宰後妥善處理。豬在被屠宰後,肌肉會逐漸收縮變硬,隻有放置一段時間,才能使導緻肉質變硬的蛋白質緩慢降解,重新恢複柔軟。丹麥豬肉一般要在不超過5℃的低溫環境下放置3天,如此可以充分解除僵直狀态,口感更佳。

對于養豬從業者,讓豬肉天生鮮嫩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丹麥經過多年努力的結果,他們從育種到飼養到加工的所有階段都付出努力。丹麥豬肉不僅品質好,還有極佳的穩定性,所有分割品大小一緻、品質穩定、保存期限長。丹麥豬在運輸和屠宰前承受的壓力小,也是丹麥豬肉鮮嫩美味的原因之一。

豬肉高品質的品質保障體系

丹麥養豬業是丹麥重要的農業産業之一,占丹麥農業總産值的近 30%。丹麥豬肉之是以銷往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讓人信賴還在于完善的品質保障體系和嚴格的食品安全管理。通過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打造出始終如一的放心品質。

建立品質安全保證體系。在丹麥和歐盟法規的基礎之上,丹麥豬肉建立了被稱為“品質安全保證”(Quality and Safety Guarantee,簡稱QSG)的品質體系。丹麥養豬業不僅遵守歐盟動物源性食品的特定衛生條例(853/2004/EC)、食品衛生條例(852/2004/EC)和殘留監測條例(96/23/EEC),還自發提出了更高的标準,創造出許多特有的工序。

4倍檢測量:食品安全是丹麥豬肉的基石。屠宰場負責執行鮮肉中殘留物質的全面檢測項目。并且所有的屠宰場都必須經過《全球紅肉标準》(Global Red Meat Standard,簡稱GRMS)認證。連同政府監控在内,丹麥養豬業每年檢測大約18000份随機樣本,接近歐盟法規要求水準的四倍。而如此高強度的監測,丹麥豬肉也從未發現激素殘留,殺蟲劑的水準也一直低于允許的限制水準。

豬肉出口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丹麥為何能成為世界養豬強國?

0.05%抗生素殘留:為了消除非必要抗生素的使用,丹麥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記錄了每個畜群内獸藥使用量的國家。藥房、獸醫和飼料廠必須向獸藥統計資料庫(Vetstat)提供處方藥使用資訊。丹麥監管當局不僅嚴格禁止在豬飼料中使用催生劑、荷爾蒙等生長激素。而自1991年起,抗生素殘留的檢出率從未超過0.05%。實際上,在每年檢測的1萬多份樣本中,通常僅有1-2個呈陽性。

每3年檢查認證:在丹麥,無論是在養殖還是屠宰過程中,均采用了世界上最嚴格的檢疫标準。每隔三年,所有的豬群都要經過獨立認證機構的認證,以確定生豬在福利、可追溯性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全部達标。其他一些專門的事項則需要每年進行審查。在屠宰場,所有生豬必須經過由政府稽核和雇用的專業獸醫的嚴格檢查後方能屠宰。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30%。丹麥在長期發展養豬業的過程中,一直努力減少養豬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養殖中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飼料消耗。丹麥養豬業則通過改進飼喂系統和成配置設定比來提高飼喂效率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丹麥監管當局嚴格禁止在豬飼料中使用催生劑、荷爾蒙等生長激素,還要求生産企業利用科技成果,增強生豬對飼料中氮和磷的消化吸收能力,大幅減少生豬通過糞便排放出的氮和磷等污染物質。目前,歐盟對于養豬場每公頃土地所允許的最大氮排放量是170公斤,而丹麥則更加嚴格,僅為140公斤;此外,丹麥法律要求糞便在指定時間段返田,實作土地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借助于可再生能源及節能減排措施,在過去20年間,丹麥屠宰場将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了30%。

豬死亡率隻有0.006%。丹麥在路途上的豬死亡率隻有0.006%,是世界最低的。運輸動物必須得有專車,司機也需要有專門的知識,所有的車都安有GPS系統。

更為細緻的是,如果是上市被貼上“有機”标簽的“有機豬”,政府還規定它們每年4月至11月間必須出欄放風散養。每年4月的某個周末,全國豬牛雞等蓄養動物均在此日開始“放風”,這一天還被定為全國“有機日”,群眾可以攜家帶口去農場共賞“出欄盛況”。

丹麥現代化合作社 養豬業繁榮的“秘訣”

丹麥之是以會有這麼高的生産效率,應該歸功于其整個養豬産業鍊的協會體系及機制。丹麥一方面運用工業、科學技術手段提高了養豬的産量和品質,另一方面運用合作社模式通過商業手段提高了養豬業的經濟效益,促使行業不斷朝良性循環的道路發展。

丹麥王國有幾大行業協會,分别為養豬者協會、育種協會(丹育)和生豬屠宰行業協會。每個産業鍊内的成員分别歸屬于其所屬的行業協會,而所有協會的運作資金,是從每位協會成員所售出或屠宰的每一頭豬抽取一定比例的金額,協會把這筆資金當作市場運作及研發資金。

1887年,丹麥第一家養豬合作社在日德蘭半島的霍森斯成立,農場主擁有接收其生豬的屠宰場,該合作社至今仍是丹麥養豬業的典範。

現如今丹麥的合作社已經發展成為大型企業,農民通過企業直接參與到龐大的市場中,進而獲得最大的報酬。丹麥群眾甚至稱,沒有合作社就沒有現代化的丹麥農業。正如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在建構品牌囤模型中闡述的,農業品牌建設,要圍繞一個主體,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進行。

種豬培育關乎國家端牢“肉籃子”

巨大的豬肉産量離不開優質的生豬品種。丹麥養豬業為了保證豬的品質,非常重視種豬的培育,經過百年不斷完善種豬繁育經驗和基于資料、DNA編碼的生物科技篩選育種能力。種豬被譽為生豬産業的“晶片”,在養豬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與研究機構緊密合作。為了給所有養殖者謀福利,丹麥養豬業會将研究項目集中起來,與研究機構緊密合作,将所得成果在整個行業内進行公布。奧胡斯大學的農業科學學院是全球領先的科研機構,它在豬基因組測序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幫助丹麥成為第一個将DNA技術用于種豬選育的國家,大大提高了選拔優良品種的效率。丹麥技術大學的國家食品研究所履行調查職責,為丹麥獸醫與食品管理部門提供科學建議和風險評估服務。而丹麥技術大學獸醫學院負責提供家畜疾病等方面的相關教育和建議。哥本哈根大學獸醫學院是歐洲頂尖的獸醫學院,擁有兩所最先進的獸醫教學醫院,也是丹麥唯一的獸醫教育訓練機構。

養殖人員學習教育訓練。在丹麥,成為一名養豬戶是要經過3年8個月的教育訓練。就算是隻想當一名普通養豬場員工,也要經過2年學習才能上崗。即使畢業之後,養殖者仍然需要了解最新的研究資訊,以保證自己處于領先水準。

豬肉出口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丹麥為何能成為世界養豬強國?

培育優質種豬晶片。通過建立26個核心豬場和65家擴繁場,飼養儲存大量的曾祖代和祖代種豬,實作丹麥種豬交叉雜交不斷優化父母代種豬。丹麥種豬的培育,90%-95%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進行。通過種群間的遺傳譜系監控,以防近親繁殖。同時,丹麥育種專家會定期前往種豬場,對最具期望值的種豬進行測定和遺傳評估,評估的指數包括日增重、料肉比、瘦肉率、窩産仔數、體型、肉的pH值、屠宰損失率等。

丹育種豬以高繁殖性能著稱,公司最早采用基因組選擇技術,不斷改良種豬性能,同時通過大資料精準服務客戶不同需求。自2013年以來,平均每頭母豬年生産30頭仔豬,最高可達年産40頭,在所有歐盟國家中處于最高水準。據介紹,丹育科學的育種計劃數十年來為養豬者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在過去三年中,已将平均每頭豬的年均利潤提高了1.81歐元。

現今,丹麥主要培育有大白、長白、杜洛克、蘭德瑞斯,均是行業上公認的優良品種。其中,“長白豬”還是世界主要的三大洋種豬品種之一。舉世聞名的“蘭德瑞斯”瘦肉型豬就是丹麥從1896年起經過多次試驗培育出來的新型豬種,它比一般的豬多一節脊椎骨和兩根肋骨,腰身長,背膘薄,瘦肉多,生長發育快,五個月就可長到90多公斤。豬肉在畜牧業産值中占40%。

雖然中國是全球豬肉第一大生産國,但種豬供應卻非常依賴進口,其中丹麥是中國的主要供應國之一。有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進口丹麥系種豬4244頭,占中國進口種豬比重高達4成。像是杜洛克、長白和大白豬三元雜交品種,生豬生長快、育肥周期短,養殖周期一般為150—180天,有利于穩定大陸豬肉市場供貨穩定。而丹麥通過培育種豬,将肉籃子牢牢的端在自己的手中。

走進丹麥皇冠豬肉

丹麥皇冠集團成立于1887年,是世界第二大(歐洲第一)生豬屠宰企業,年生豬屠宰量約1600萬頭,占丹麥生豬屠宰量的80%,豬肉出口量為世界第一。同時,丹麥皇冠集團也是歐洲最大的肉制品生産企業,世界第二大的肉制品出口企業,年銷售額達到61億歐元。

丹麥皇冠豬肉130多年來,隻做一件事情,即探索從養殖、屠宰、肉類加工到銷售的完整産業鍊。在這裡,要求養殖人員必須有專業的學位,不但要學習專業養豬知識還要學習管理與哲學,在皇冠不用喂豬,不用清掃,他們通過機械化、智能化讓養豬變得輕松;他們為了豬的身體健康,會給豬喝地下礦泉水,在豬被宰殺之前,給讓豬享受音樂、洗澡并休息兩小時,然後送入二氧化碳室2~3分鐘之内陷入昏迷,最後無痛的結束豬生。是以,在皇冠,高度的機械化和智能化,讓養豬變得非常輕松。

而丹麥皇冠豬肉也以不添加瘦肉精、不添加生長激素、不使用抗生素防病的優質豬肉倍受大家喜歡,并銷往全球136各國家和地區。

作為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丹麥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丹麥皇冠認為可持續發展不僅關乎人類未來的健康保障、今後的工作環境及公司未來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 可持續意味着對全球氣候以及我們的下一代負責。他們不但緻力于生産全球最具可持續性的肉類産品,并計劃在2030年目标将集團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 并于2050年實作完全的氣候中和。因而,盡管丹麥是養豬大國,但丹麥依舊是一個充滿異域風情、自然風光無限秀麗的王國。

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認為,農産品品牌的基礎是品質,隻有品質優質的産品才能被市場容納。丹麥豬肉在地方政府、聯合社以及法律等規範下,通過規範産前、産中、産後的配套生産技術标準以及管理标準,穩定豬肉的内在品質。并引導養殖戶學習生豬養殖專業知識,理念,引導養殖戶按照标準、規範組織生産管理,增強養殖戶的豬肉養殖品牌保護意識,形成自我發展、自我限制、自我積累的良性機制。并與市場緊密結合,把企業品牌與原産地産品品質緊密挂鈎,打造并形成丹麥豬肉強有力的品牌生命力。

參考資料:

[1]八鮮過海:丹麥豬肉:用7張圖告訴你,我們這12年的發展趨勢!

[2]參考消息:這個北歐小國,為何成為世界最大豬肉出口國之一

[3]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 中國市場拉動丹麥豬肉出口創紀

[4]軍工前沿科技:全球最大豬企丹麥皇冠進入中國

[5]金十新媒體:3人養10000頭豬,還掌握豬“晶片”!丹麥為何能成“豬肉王國”?

[6]大武漢美食排行榜:出口140多個國家,為何全世界都對丹麥豬肉情有獨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