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公開表揚一個人,後果很可怕贊美他人是一種好習慣,很多人都被如此教育着,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并不是每一種贊

作者:第一心理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公開表揚一個人,後果很可怕

贊美他人是一種好習慣,很多人都被如此教育着,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并不是每一種贊美都是合适的,假如贊美處于不适合的場景中,過多的溢美之詞隻會讓周圍的人愈發尴尬。

不妨設想這樣一個場景,當你正在逛一家店鋪時,旁邊的店員正在誇另一位顧客好看,此時你的第一反應會是怎樣的?假如這個顧客與你關系親密,大多數人的反應都将是消極的,并且被誇獎的顧客與你的關系越為親密,你的消極反應就越顯著。

這是一個經典的例子,誇贊固然讓當事人獲得了愉悅的心情,但卻給旁觀者帶來了極大的副作用,是以贊美這件事并非全然是好處,有時候它還會适得其反。

大家一定要看清場合再去誇别人,千萬不要沒讨好當事人,反而讓群體中的其他人生出抵觸之心。

無論是職場中還是生活裡,居于高位的人總會通過公開表揚某一個人,以此來鼓勵整個團隊前進,比如職場中的優秀員工評選學校裡的三好學生評選等等。

在面對表現優秀的職員或同學時,管理者和老師們一定會采取與衆不同的态度來對待他們,頒發獎狀獎品,或是給予口頭上的表揚。

其實這種表揚的壞處遠大于好處,如果你公開表揚一個人,那周圍的其他人都是被比較的對象,盡管一部分人被誇贊了,但另一部分人卻受到了否定,就像是被插上了負面的标簽一樣,不僅如此,被表揚的那個人還有可能成為衆矢之的,進而被周圍的人羨慕嫉妒乃至于報複。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嫉妒是一種極其常見的情緒反應,它分為兩種分别是良性的和惡性的,在實驗過程中,同學們發自内心的祝賀學習好的同學屬于前者,但如果被表揚的那個人正好與他們關系匪淺,那麼良性的嫉妒則會進一步更新變成惡性的嫉妒。

嫉妒并不是憑空産生的,也并非來源于盲目的比較,它隻會在特殊的情景中出現。

假如與被表揚的那個人相比,他們并不覺得對方有傳說中的那麼厲害,而自己之是以不成功,僅僅是沒遇到合适的發展機會時,他就會認為這一切都是不公平的。

随之而來的便是嫉妒心理的誕生,這種主觀感受上的不公平無法得到客觀條件的認可,于是嫉妒的情緒不斷發酵,他們越是無法證明他人的認可是不公平的,他們就越發嫉妒那個被贊許的人,是以公開表揚一個人絕不是好事,這無疑給他的社交環境埋下了無數多的雷。

培養自戀者

不可否認,能得到權威人士的公開認可絕對是最大的幸運之一,予了好評,他們便沾沾自喜,外界給他惡評,他便憤憤不平。

當一個人的内在價值完全将由外界搭建,他就很容易變成自戀者。此時當他再一次獲得了高度的認可後,他們就會發自内心的認為自己是最特殊的存在。

原本就自戀的人将表現得更加明顯,一舉一動都像個驕傲的公雞,這類人最常做的事就是到處炫耀或是沾沾自喜。

還有一類人屬于隐性的自戀者,他們的表達方式就比較委婉了,盡管這類人很少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優秀,但他們卻總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散發出整個世界都欠他的或是他天生處于弱勢地位,所有的人都應該保護他的氛圍,一旦特權受到了威脅,他們就将展現出巨大的敵意和攻擊性。

自戀和低自尊這兩點相生相伴,一個人越是低自尊就越難以接納自己,進而認為身上布滿了缺點,另一方面他們又會在被他人表揚後暗自欣喜,認為自己其實很特别。

正因如此,表揚雖然讓人愉快,但一定要區分場合,用對的場合能讓被表揚的人受到激勵,但用錯了場合則會給他的社交狀況帶來巨大的隐患。

與此同時,大家也不要過分依賴他人的評價,你的價值終歸是由自己決定的,隻有當你忽視了外界的聲音,用客觀理性的目光審視自己,你才能做得愈發優秀。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表揚一個人也會帶來可怕後果這件事呢,一起聊聊吧。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公開表揚一個人,後果很可怕贊美他人是一種好習慣,很多人都被如此教育着,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并不是每一種贊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公開表揚一個人,後果很可怕贊美他人是一種好習慣,很多人都被如此教育着,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并不是每一種贊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公開表揚一個人,後果很可怕贊美他人是一種好習慣,很多人都被如此教育着,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并不是每一種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