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近30億人未接入網際網路 數字鴻溝何以彌合?

作者: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秦枭 北京報道

近日,國際電信聯盟ITU釋出的統計顯示,目前全球有近30億人沒有接入網際網路,其中大多數來自開發中國家和貧困農村地區。高收入國家87%的兒童和青年能夠接入網際網路,相比之下,在低收入國家這個數字僅有6%。

如何讓數字發展紅利惠及全球,已逐漸成為國際社會需要解答的時代命題,多位業内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享有穩定、連續的網絡聯接,是數字時代人們的基本需求和權利,動态變化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地需要加強數字合作,并充分利用技術的變革潛力。

數字鴻溝已成現實

目前,全球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已經成為發展最快、創新最活躍、輻射最廣的經濟活動。以5G、雲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正在加速落地與融合發展。

其中,5G作為新一代聯接基礎設施,推動社會正從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走向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聯接也從過去作為友善快捷的通訊溝通手段,逐漸與雲、AI等數字技術融合創新,幫助人們更好地聯接數字社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同時,也讓所有人享受到數字化帶來的便利和福祉。通過與全世界的聯接,人們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更好的數字技能教育訓練、更廣闊的發展機會。

然而,橫亘在人們之間的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卻依然沒有縮小,據GSMA《2022全球移動經濟發展》報告顯示,盡管全球目前僅有6%的人口生活在沒有網絡覆寫的地區,但人們的使用鴻溝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縮小,2021年這個比例為41%,即有32億人口所在地區有網絡覆寫但仍沒有使用移動網絡服務。

數字鴻溝,是指在全球數字化發展程序中,不同國家、地區、行業、企業、社群之間,由于對資訊、網絡技術的擁有程度、應用程度以及創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資訊落差及貧富差距進一步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

在國内,根據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和中國産業研究院的資料,數字經濟滲透率在第三産業和第一産業的比例分别為39.4%、7.5%,網際網路普及率在城鎮地區和農村地區的比例分别為76.5%、46.2%。顯然,在AI、5G、大資料等技術普惠千行百業的今天,數字經濟發展不均衡、資源不對等的問題亟須解決。

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對記者表示,技術不是萬靈藥。數字紅利帶來增長機會和驚人潛力的同時,數字鴻溝的問題也相伴而至。對于那些隻能有限獲得或根本無法獲得這些技術的人來說,在發展的過程中掉隊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除此之外,企業之間的數字鴻溝也愈加明顯。據中國電信副總經理夏冰介紹,大陸規模以上的工業中小企業數量超過40萬戶,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這一類企業很多面臨着成本高不願意轉、成果難以評估不敢轉、缺乏專業能力不會轉等一系列難題。

通信産業觀察家李元華對記者分析道,業内普遍将數字鴻溝分為三道溝,第一是“接入溝”,第二是“使用溝”,第三是“流量溝”。“接入溝”代表的是網絡接入的可達性和可負擔性,這是數字包容的基礎,現在基本渡過這一階段,目前主要出于“使用溝”的階段,指的是使用者接入網絡後,由于知識、技能方面的欠缺,仍然無法正常使用數字化的應用和服務。

破局點

“享有穩定、連續的網絡聯接,是數字時代人們的基本需求和權利。對于許多尚未被聯接的人來說,泛在聯接将是改變生活的起點。”華為公司董事長梁華表示。

李元華對記者表示,随着5G的深入發展,涵蓋百億級“人機物”的泛在連接配接正加速建構通過各種類型的傳感器實作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之間按需的資訊擷取、傳遞、儲存、認知、分析和使用,與此同時基礎設施形态正在向算網融合更新。

實際上,國内的科技企業也在積極利用自身的技術特點填平數字鴻溝。螞蟻集團黨委副書記、首席合規官李臣表示:“大陸有許多殘障人士,他們的數字生活值得關注,支付寶就把殘障人士的使用作為技術開發強制标準。”科大訊飛則立足智能語音、計算機視覺上的技術優勢,優化産業布局。據科大訊飛副總裁孫東平介紹:“科大訊飛教育為教師減少30%的備課時間,國文和英語作文的批改時間減少70%,學生更精準學、練,課後作業時間減少50%。”

華為也在持續推進其TECH4ALL數字包容倡議,踐行技術普惠,讓人人享受數字生活便利。截至2021年,全球有超過400所學校、逾11萬名師生及青年通過TECH4ALL項目學習數字技能和提升科技素養;每個月有大約440萬名視障使用者和80多萬名聽障使用者使用華為終端的無障礙功能,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

李元華認為,僅僅針對特殊人群是遠遠不夠的,在照顧特殊人群的同時,也要加快移動物聯網網絡建設。加快推進5G網絡建設,繼續深化4G網絡覆寫,進一步加大窄帶物聯網網絡部署力度,做好網絡運維、監測和優化等工作,提升網絡服務水準。同時,積極開展移動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究。面向不同垂直行業應用環境和業務需求,重點加強網絡切片、邊緣計算、高精度定位、智能傳感、安全晶片等新興關鍵技術研究。此外,要提升移動物聯網應用廣度和深度。圍繞産業數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大方向推動移動物聯網創新發展。

(編輯:吳清 校對:顔京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