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于七月四日》: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淺析如何走出自我辯護的窠臼01什麼是自我辯護02人進行自我辯護的心理機制分析03我們要如何避免掉入自我辯護的陷阱?04結語:

作者:二丫的小窩
《生于七月四日》: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淺析如何走出自我辯護的窠臼01什麼是自我辯護02人進行自我辯護的心理機制分析03我們要如何避免掉入自我辯護的陷阱?04結語:

《生于7月4日》是一部由奧利弗·斯通執導、湯姆·克魯斯和凱拉·塞奇威克主演的傳記片,于1989年12月20日在美國上映。

根據榮民羅恩·克威克(Ron Kerwick)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改編,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渾身是血的年輕人,他受到美國總統越南戰争演講的啟發,參軍,在戰争中受傷,癱瘓并永久喪失能力,并在戰後以榮民的身份傳回家園,認為他的犧牲将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愛戴, 但他周圍的人都反對戰争,覺得郎朗的犧牲毫無意義,龍自己也明白,戰争并不像他想象的那麼正義。但他無法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他為自己辯護,攻擊那些反戰者,譴責他們不愛國,在經曆了抵抗,放縱和逃避之後,他終于放棄了自衛,走上了贖罪之路,彌補了自己的錯誤,最終加入了反戰團隊,成為了一名偉大的演說家。

其實,就像郎一開始所做的那樣,為自己的錯誤辯護,找借口推卸責任并不少見,但往往自衛會讓我們陷入更大的沖突,為什麼大多數人在犯錯後本能地為自己辯護,而不是面對錯誤呢?有一本書《錯不在我裡面》能為我們解開謎團,然後我就講郎的故事,從什麼是自衛,自衛的心理機制,以及如何避免落入自衛的陷阱。

《生于七月四日》: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淺析如何走出自我辯護的窠臼01什麼是自我辯護02人進行自我辯護的心理機制分析03我們要如何避免掉入自我辯護的陷阱?04結語:

<h1類"pgc-h-right-arrow">什麼是自衛</h1>

《錯不與我同在》是20世紀100位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艾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和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塔夫裡斯(Carol Tavris)合著的一本書,她告訴我們,從世界降臨的那一天起,我們每個人都有為自己辯護的沖動,我們對自己的傷害推卸責任, 不道德和愚蠢的行為。

第一,自衛的定義。

"自衛不同于撒謊或辯護,它比明顯的謊言更有力量和欺騙性,"錯誤不是我說。大多數人,當面對不法行為的證據時,不僅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或行為,而是頑固地捍衛它,這将使人們相信他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自衛會使我們的錯誤和錯誤的決定顯得微不足道,将我們與其他人的道德失敗區分開來,并混淆我們的行為和道德信仰之間的差異。"

簡單地說,自衛實際上是為你做錯的事情找借口和借口。每個人都有自衛心理,這幾乎是每個人的本能反應,隻要犯錯,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覺得不是我的錯,是别人的錯。

第二,自衛的表現。

自衛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您是否熟悉以下方案?

當爸爸媽媽唠叨我們很少聯系他們時,我們會把自己推回去:"我最近工作太忙了"......

當妻子抱怨丈夫回家晚或疏遠孩子時,丈夫會反駁說:"我為這個家庭付出了代價","工作足以讓我頭疼,還有精力照顧孩子"......

當一個上司者被指責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時,他總能聽到潛台詞:"因為......這不是我的錯,你不能怪我"...

當你在别人挑釁時發脾氣時,你可能不會承認自己的情緒管理不善,而是安慰自己:"那個人太煩人了","都是因為他"......

很多人認為為自己辯護沒什麼大不了的,似乎每個人都這樣做,但如果你深入研究這個概念,你就不會認為它那麼簡單。你為什麼遲到?因為今天交通管制,因為孩子早上不會起床,因為鬧鐘電池沒電了,沒按鈴。但是,如果别人遲到了,你會怎麼想?你不知道它們在哪裡,是以你想,一定是因為這家夥懶得雕刻。

第三,自衛的性質。

艾略特·阿倫森認為:

人們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時過于強調情境,而在解釋他人的行為時,則強調本質。

我們用兩套标準對待自己和他人,這就是自衛的本質。但事實上,這種做法極為惡劣,它不僅歪曲了現實,而且是大多數沖突和沖突的根源,是沖突的起點。

在現實中,當兩個戀人吵架時,其實兩個人都是在自衛,結果比較暴力,直到一個人站不住,關上門就走了,但事後看來,其實大事并不多,如果原本放棄自衛,向對方道歉,這場沖突就結束了, 類似場景的現實很多。

郎朗回國後,面對周圍人對戰争的态度,他無法接受自己錯了,他把自己的貢獻烙上了诋毀那些不同意他觀點的人的烙印,他的自衛使他更加不受歡迎。

我為我的國家而戰,我是一名越南士兵。

我應該得到體面的對待,這就是我為之奮鬥的力量。

上帝詛咒你,該死的,我是越南戰争榮民。

他們對那邊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對他們生命的犧牲一無所知,這裡沒有人在乎,一群他媽的混蛋。

《生于七月四日》: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淺析如何走出自我辯護的窠臼01什麼是自我辯護02人進行自我辯護的心理機制分析03我們要如何避免掉入自我辯護的陷阱?04結語:

<h1級"pgc-h-arrow-right">02人自衛心理機制分析</h1>

孟子有這樣一句話:"不必這樣做,但要自己要求。也就是說,不成功從自己身上找理由,這是一種不錯的品質,但很少有人能做到。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捍衛自己的愚蠢、糟糕的決定和傷害性的行為呢?

其實,因為内在的自我保護機制的作用是保護人們免受認知失調的影響。

錯誤有大有小,結果很嚴重,但也不嚴重,可以有補救,沒有補償,這些結果帶來的一系列情緒是一樣的,後悔、内疚、自責、失望,這些複雜的情緒都很傷人,受到嚴重打擊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但人有自我保護的機制,大腦并不經常讓身體遭受這種折磨,它會保護身體,是以把責任推卸到第一位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

推卸責任并找到合理化你所做的事情,特别是錯誤的行為和決定的方法的力量,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認知失調"。這是一種緊張和沖突的狀态,每當一個人有兩種心理上不一緻的感覺(想法,态度,信念,意見)時就會發生。是以自衛的本質是避免認知失調,即當自己的行為與事實發生沖突時,人們會找到一種方法來調和這種沖突,讓它變得統一,變得能夠解釋。

在影片中,對于這場戰争,并不是朗所認為的充滿正義和榮耀,一方面,朗為國家犧牲了自己健全的身體,另一方面,被自己的戰友和嬰兒殺害,前者是犧牲國家的偉大英雄,後者是可憎的殺人犯, 這兩種沖突的認知讓朗在認知上不和諧,無論是承認自己被騙了,還是自己對别人的傷害,都會讓他陷入巨大的痛苦,為了避免這種痛苦,他選擇更相信自己忠于自己的國家,是一個應該受到尊重的英雄。

歸根結底,當我們覺得事情不對勁時,我們都會保護自己免受無序的痛苦,為了減輕痛苦而保持自尊,但這種随意的自衛讓我們扭曲現實,束縛我們去發現自己的錯誤,更不用說糾正它們了。

《生于七月四日》: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淺析如何走出自我辯護的窠臼01什麼是自我辯護02人進行自我辯護的心理機制分析03我們要如何避免掉入自我辯護的陷阱?04結語:

<如何避免落入自衛的陷阱>h1級"pgc-h-arrow-right"?</h1>

為了避免陷入自衛的陷阱,并找到減輕認知失調引起的痛苦的方法,艾略特列出了四個步驟來幫助我們以正确的方式處理錯誤:區分 - 接受 - 彌補 - 感恩。

1、區分、區分錯誤和性格。

如上所述,當我們評價别人的時候,我們強調的本質,比如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孩子在考試中表現好,我們不會吹噓他很聰明,我們會說他很笨,我們會把一個人的行為和他的智商聯系起來;而這種差別意味着,我們必須單獨和客觀地看待錯誤,犯錯就是犯錯誤,而這個人的智商、性格無關,就是獨自犯錯,隻是為了這個錯誤就說出來。通過單看錯誤,我們可以大大減輕認知失調的痛苦,讓我們面對錯誤。

在1980年代,美國和以色列是盟友,以色列與德國的關系不好。但當時美國羅納德·裡根(Ronald Reagan)總統接受了參觀德國軍事公墓的邀請,該公墓容納了49名納粹軍官。有記者問當時的以色列總理佩雷斯是怎麼想的,佩雷斯既不是以自己的名義來指責,也不是為了減少這件事的影響,而是選擇了第三種方法,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差別。他說,當一個朋友犯錯時,這個朋友還是朋友,但這個錯誤仍然是一個錯誤。

2、接受:完全接受現在發生的事情。

印度有一位名叫克裡希那穆提的哲學家,他寫了一本書《生命之書》,對接受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接受可以用一種不同的方式來了解,稱為真誠的服務,就像虔誠的佛教徒在佛陀面前感到完全被說服一樣。我們首先遇到的任何事情,首先需要面對事實完全誠實,接受我們面前的任何事情,接受任何情況,并且不做任何反抗的事情。這與悲觀的陳述不同,誠實的目的是将自己從對事實的抗拒中分離出來,更多的精力去改變。

在影片中,郎無法接受現實,一方面因為他殘缺不全的身體,他覺得自己是不完整的人,沒有人會愛這樣的自己,另一方面,戰争的陰影總是在他心中,被誤殺的同志們,戰争中嬰兒的呐喊, 折磨着他的心,提醒他他所犯的錯誤。他整天酗酒,對家人咒罵,甚至去遙遠的墨西哥尋找的男性自尊心,但這一切都沒有解放他,反而在深淵中越來越深。

直到他和另一位越南老兵被遺棄在荒野中,兩個人因為悲哀的命運互相詛咒,此時郎朗流下了眼淚,感慨地說:"我有家鄉,有父親,有母親,一切都是合乎邏輯的,你還記得在成為茫然之前,有合乎邏輯的事情,有可以依靠的事情嗎?我們該怎麼辦?我該怎麼辦?我該怎麼辦?..."這是龍心變的轉折點,在經曆了對抗、放縱、逃避之後,他終于開始接受現實,面對過去。

《生于七月四日》: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淺析如何走出自我辯護的窠臼01什麼是自我辯護02人進行自我辯護的心理機制分析03我們要如何避免掉入自我辯護的陷阱?04結語:

3、彌補、犯錯肯定會造成一些損失,傷害到一些人,那麼我們應該采取實際行動來努力彌補損失,你要相信,當你真正采取行動時,别人就能感覺到。

有很多人糾纏在已經發生的既定錯誤中,但目前可以做的事情可以忽略不計,我不知道這是最大的錯誤,最大的損失。我們需要知道,真正讓我們擺脫痛苦的是彌補它的過程。

當郎朗接受現實,完全接受自己的錯誤,以為自己确實被愚弄了,打這場本不該是戰争的,他的生活已經改變了。他開始彌補自己的錯誤,向被他殺害的同志的家人道歉,向受傷的人道歉,并開始四處遊行反對越南戰争,這一過程使他能夠從深淵中爬出一點點,最終成為一個偉大的演說家。

《生于七月四日》: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淺析如何走出自我辯護的窠臼01什麼是自我辯護02人進行自我辯護的心理機制分析03我們要如何避免掉入自我辯護的陷阱?04結語:
《生于七月四日》: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淺析如何走出自我辯護的窠臼01什麼是自我辯護02人進行自我辯護的心理機制分析03我們要如何避免掉入自我辯護的陷阱?04結語:

4、感恩節。當犯了錯誤時,人們不可避免地會陷入各種負面情緒,要麼是自責,内疚,要麼是懊悔和後悔。像郎一樣,他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人,他的生活被徹底摧毀了。

艾略特認為,當人們感到不舒服時,他們會覺得自己失去了一些東西,而你越關注他們失去的東西,就越難受。相反,專注于你擁有的東西,感覺很豐富。

有一件事你似乎錯了,多想想你學到了什麼經曆,你學到了什麼教訓,生活激勵了你什麼,一旦你這樣做了,你會感覺好多了,更有可能從痛苦中恢複過來。

《生于七月四日》: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淺析如何走出自我辯護的窠臼01什麼是自我辯護02人進行自我辯護的心理機制分析03我們要如何避免掉入自我辯護的陷阱?04結語:

< h1 類"pgc-h-arrow-right" >04 結論:</h1>

聖經說:"你為什麼在你弟兄的眼睛裡看到一根刺,卻看不到你眼睛裡的光束呢?"為了避免自衛帶來的不必要傷害,我們需要始終提醒自己,犯錯的不是他們,而是他們可能是誰。

孔子說:"紳士的生活也是,比如日月食。每個人都能看到,也能看到。"不是聖賢的人永遠不可能,承認自己錯誤的勇氣不會被别人诋毀或鄙視,而是最令人欽佩的人。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必須學會與錯誤相處,從中吸取教訓,作為在生活中成長的機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