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禦寒神器烏拉草,與人參、貂皮并稱關東三寶

東北開始下雪了!我首先想到了禦寒神器烏拉草。

禦寒神器烏拉草,與人參、貂皮并稱關東三寶

烏拉草(學名Carex meyeriana Kunth)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大陸黑龍江、吉林、内蒙古、四川;俄羅斯、蒙古、北韓、日本也有分布。在我下鄉插隊的松花江流域的沼澤濕地(當地人稱“甸子)就有很多。

“關東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這句俗語最早見諸文字是在清朝道光七年(1827年)成書的《吉林外紀》中。

《吉林外紀》是吉林省最早的志書。作者薩英額在書中寫道:“夫草而與人參、貂皮并立為三,則草之珍貴可知。吉林山内所産尤為細軟。北地嚴寒,冰雪深厚,凡穿烏拉或穿塔塔馬者,必将烏拉草錘熟墊于其内。冬夏溫涼得當,即嚴寒而足不覺凍,此是以居三寶之一也。”語雖不多,卻将烏拉草之妙用道出,令人信服。近年來有些人不知就裡,将烏拉草從關東三寶中除名,代之以“鹿茸角”,實在是一種“想當然”。

禦寒神器烏拉草,與人參、貂皮并稱關東三寶

在舊時代,人參、貂皮都是稀有之物,“價值百金”,不是平民百姓所能享用的,唯有烏拉草這一寶,才屬于窮人的。民國二年(1913)出版的《雞林舊聞錄》(作者魏聲龢)對其有如下描述:“草色深碧,其細如發,長者有四尺餘,吉省各地皆産;溪谷岩石中蒙叢下垂,入冬不枯,性溫暖,能禦寒、避濕。農工等人均以薦履。”

由于烏拉草與人們生活關系極為密切,在東北的地方官員也很重視。清末奉天學政茹棻,在一次貢生考試中還以其命題。吉林考生沈承瑞當場寫下《詠烏拉草》二首:

(一)

萋萋芳草滿江湄,細綠柔黃各一時。

籬落人家秋刈獲,山村父老夜砧椎。

任他冰雪浸鞋冷,到處陽春與腳随。

太史豳風圖繪否,獻芹願報一人知。

(二)

天生小草禦嚴寒,春雨秋風幾度殘。

碧帶淺圍新綠水,黃雲淡抹夕陽灘。

朝随葛履留雙印,夜趁糠燈絮一團。

自是聖恩能被遠,微芳亦效寸丹心。

其中“任他冰雪浸鞋冷,到處陽春與腳随”句,深受主考官的賞識,被拔為優貢。

在沈承瑞之前,有一首五言長詩專詠烏拉草,描繪得更為詳盡生動:

三寶出關東,諺語遼人傳。人參貂鼠皮,此草參其間。

初疑小微草,未必若是班。庸知功在民,乃實非等閑。

其生不擇地,山陸皆彌漫。最佳為紅根,莖細色渥丹。

次為塔頭纓,千百莖相攢。春出采及秋,曝向烈日幹。

捶之複柔之,入手蓬團團。牛草為烏拉,草在其中蟠。

赤足著著去,雪地随往還。輕同蒲鞋踏,堅抵木履穿。

暖逾吉莫靴,軟比兒羅綿。陽春有腳來,不慮行蹒跚。

我曾試之效,稱奇發長歎。參以壽富人,貧者不獲餐。

貂以榮貴人,賤者不敢冠。唯此草一束,貧賤得禦寒。

較比參與貂,為用且更寬。固宜以寶名,珠玉莫能攀。

太祖有烏拉,至今藏金銮。遺留示後人,王業成艱難。

天之使是獨,神秀鐘三韓。上媲孔陵蓍,下視九畹蘭。

此詩在将“三寶”作了比較後,充分肯定了烏拉草的地位,而且是站在貧苦百姓的立場上,這對于一個封建文人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可惜作者姓名不詳。值得慶幸的是詩歌儲存在《沈故》一書中,流傳下來。從詩歌中,我們還知道清太祖努爾哈赤也是腳登烏拉,南征北戰打天下的。這對于清代曆史也算一點兒補充資料。

禦寒神器烏拉草,與人參、貂皮并稱關東三寶

烏拉草過去主要用于一種因烏拉草而得名的烏拉鞋中。烏拉又寫作“靰拉”,是用一整塊牛皮縫制的一種鞋,内絮烏拉草,可使足下如春。随着現代生活的發展,這種鞋已很少見,是以馬拉草的用場也不大了。但是作為“關東三寶”之一的烏拉草,其曆史功績是永遠不該忘記的。可以相信,随着科技水準的提高,人們将會對烏拉草作進一步的開發,或會發現它存在更大的價值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