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海珀外灘:融入城市的拼圖

goa作品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尊重曆史,尊重場地,

是我們對存量時代地産開發項目的态度。

帶着敬畏之心做設計,

讓居民擁有高品質生活的同時,

也讓建築成為城市美好圖景的一部分。”

2002年,上海“全球卓越的金融都心”概念的提出,讓坐擁2公裡的黃浦江岸線,與陸家嘴遙相呼應的黃金地段進入了大衆視野——董家渡。

董家渡地處上海老城廂和南外灘之間,曾是黃浦江上重要的渡口,也是上海開埠以來最早形成的城區之一。百年前,這裡曾因碼頭而興盛,商賈雲集、居民稠密,充滿煙火氣。但由于産業轉型和市場遷移,董家渡發展逐漸落魄,綿延數公裡的棚戶區中點綴着現代主義初期、傳統中式、中西結合等諸多風格的建築,多元雜糅、複合共生是片區最大的特色。

為打造外灘金融聚集延伸帶,從2002年開始,董家渡進入了城市界面翻新的時代。goa大象設計以建築設計者的身份,從發展布局伊始——保持對董家渡的高度關注,并在20年間有幸深度參與了多個地塊的城市更新程序。從落成5年的黃浦灣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到一期剛竣工的海珀外灘,再到待建成的董家渡2#3#地塊、12#14#地塊,大象設計在漫長的時間跨度中持續為董家渡的發展添磚加瓦,也從董家渡的脈絡中積累了最為真實的城市更新背景下開發類項目的經驗。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 goa大象設計在董家渡的建築實踐 [1]

1

董家渡城市更新實踐

Urban renewal practice in Dongjiadu

在2019年落成的黃浦灣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項目是大象設計在董家渡的第一個落地實踐。goa建築師創造性地提出“曆史風貌島”政策[1],通過“平移”保留下場地内珍貴的老建築“沈宅”、“陸宅”等,讓其承擔起區塊的生活配套與服務功能,向市民開放。方案賦予了基地特有的場所精神和身份認同,留存下有曆史意義的城市地景。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 goa大象設計在董家渡的實踐項目

海珀外灘距離黃浦灣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約500米,goa大象設計于2015年接受委托開始介入,7年來在複雜的項目條件之下持續工作,設計的每一處落筆仍盡量延襲了黃浦灣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設計思路中最為重要的理念——“尊重曆史文脈,強調新舊共生”。

海珀外灘基地位于董家渡核心闆塊——綠地外灘中心内,毗鄰基地有2座文保建築,距今150多年的上海天主教堂和距今300多年的商船會館,周圍零星散落着中式庭院和戲台等老建築。基地北側有代表董家渡高度的3幢5A級超高層寫字樓,樓棟最近點直線距離離海珀外灘場地紅線不足50米。項目位于新舊交織點,一側需面向老建築,一側需面向現代化高樓,如何共築城市界面、容納新老關系是項目的挑戰。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 綠地外灘中心規劃效果圖 ©KPF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2

城市環境推導總圖布局

From urban context to masterplanning

設計主動在限制環境下尋求最優解,從群體照應關系出發推演出總體空間形态和具體設計手法。不同于純粹由内在儀式感營造而呈現出的中軸對稱布局,海珀外灘由外在周遭環境反推總圖秩序,力求在城市界面上像拼圖一般融入城市背景,維持整體延而不斷的肌理脈絡。方案利用“S”形環抱的布局方式,以避讓的姿态,使高層住宅與核心辦公樓距離滿足日照要求,也讓戶型産品視野最大化。中近景俯瞰北側公園和天主堂,遠景遙望黃浦江和東南側的南浦大橋,城市繁華的印迹盡收眼底。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S”型整體布局 ©goa大象設計、KPF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S”形樓棟的排布有利于在2個地塊分别圍合出獨立的景觀核心,提升公共空間的流動性,也營造出一條貫達黃浦江的視覺通廊,連結城市視覺場域。面對片區内的老建築商船會館,布局中疊入隐藏的軸線,通過多層次的空間序列,創造新老建築“比鄰而居,相望而不相離”的對話姿态。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景觀軸線

3

形式語言微創新

The micro revolution on formal language

在形式語言處理上,建築師選擇溫和克制地創新,與周圍建築相呼應,有機融入城市環境。設計采用與綠地外灘中心超高層辦公樓一緻的包裹結構:附着于中心體塊的外表皮層層褪去,高層體量被分解為多樣的層次。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 海珀外灘形式政策

在整體視覺協調統一的基礎上,海珀外灘仍保有其獨特性。為了加強虛實對比,建築采用“打框”的設計手法,強化邊界的轉折;通過主次體量之間的疊套與穿插,增強視覺的豐富性;在視覺通廊兩側的樓棟屋頂采用疊落和冠部微調的處理,讓高度相近的大廈仍具層次感。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立面線條與顔色為建築營造低調内斂的氣質。邊框筆挺的線條由石材與不鏽鋼材制成。石材由正常斜切的截面形态削減成“U”形,達到視覺減距的效果,提升立面的精緻感。由工藝精良的鍍钛不鏽鋼材勾勒出的金色線條是立面的點睛之筆,既彰顯出建築的現代質感,也傳遞出溫暖柔和的居住氛圍。

4

拼貼式景觀體驗

An experience of landscape collage

地塊内各色的景觀元素組成一幅城市拼貼畫。有小尺度的中式園林,“老克勒”音樂亭,四壁鋪滿海派紅磚的下沉庭院......和現代風格的住宅一起如同萬國來朝一般,呈現出多元的文化場景,亦塑造出激發地域共鳴的居住體驗,幾步之下便可感受百年流轉的上海風情。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 廊架與景觀

多年來設計雖更疊數次,但最初的步行廊架體系得以保留。它為居民歸家遮風避雨,也如同一條故事線,從繁華熱鬧的街道,通過空間的起承轉合,到達内向靜谧的私家庭院。

5

定制化産品設計

Customized product design

深度定制化産品和精細化設計是海珀外灘重要設計政策之一,設計團隊對于尺度的細緻推敲和毫米級的材料研究帶給居住者更為細膩的入戶體驗。建築師在離地30、80、100米的不同高度模拟了可能的視野情況,確定戶型産品視野最大化;入口場地的空間從人的感受出發,對行車軌迹進行模拟,确定最舒适合理的落客空間尺寸。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 架空層

6

尊重曆史,和合共生

Respect for history, grow in mutualism

在增量轉存量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經逐漸從棚改粗放式發展過渡到精細化營運時代,錯綜複雜的建設需求需要更為綜合的設計政策。如何聯結曆史文脈、關照城市環境、轉變開發思維、達到利益共赢都是建築師要面對的話題。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 新舊對話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從黃浦灣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到海珀外灘,goa大象設計見證着上海核心地帶的更疊變遷,也期待着這座多元共生的魅力城市更為長遠的發展。大象設計将持續深耕,秉承城市文化可持續的态度,尊重曆史、因地制宜,将董家渡的寶貴經驗運用到更多中國城市的更新實踐之中。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深度定制化、精細化産品,“打框”的設計手法

本資料聲明:

1.本文為建築設計技術分析,僅供欣賞學習。

2.本資料為要約邀請,不視為要約,所有政府、政策資訊均來源于官方披露資訊,具體以實物、政府主管部門準許檔案及買賣雙方簽訂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約定為準。如有變化恕不另行通知。

3.因編輯需要,文字和圖檔無必然聯系,僅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