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一起來讀李劍峰博士的專著《企業數字化轉型認知與實踐—工業元宇宙前傳》。本文是對此書中企業數字化轉型認知部分的高度濃縮,希望能夠讓您在最短時間内擷取該書精華。
Part.1 ——企業轉型的前世今生
讓我們從工業革命開始。衆所周知,人類社會已經經曆了三次工業革命:機械化、電氣化、資訊化,目前我們正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洪流中,也就是工業4.0。這是一個以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拟現實等技術為标志的革命。革命大潮一來,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要麼主動擁抱變革,要麼被大浪淘沙,是以,企業轉型是每個企業繞不開的坎。
這本書從一開始就厘清了我們常見又經常混用的幾個大詞的含義和界限,為推出“數字化轉型”的概念奠定了基礎。那就是什麼是“資訊化”、“數字化”和“智能化”以及三者的演變關系。
1、從資訊化到數字化
首先來看一下資訊化與數字化。
“資訊化”是将企業的生産過程、事務處理等業務過程通過各種資訊系統來提質增效;而“數字化”則是基于大量營運資料搞分析,進行數學模組化、優化,反過來指導企業業務運作。
資訊化時代,人們聚焦于線下業務活動,資訊系統是工具,服務于業務活動的各個節點,并沒有改變業務本身。線下為主,線上為輔。流程是核心,軟體系統是工具,而資料是軟體系統運作過程中的副産品。
數字化時代就不同了,作為原來副産品的資料成了主角。在雲、大、物、移、智等新IT技術的加持下,逐漸用數字世界來模拟和重構我們的實體世界,甚至直到數字孿生。數字化帶來數字化生存,包括個人的生活,也包括企業的生産營運。
作者總結得好:“一言以蔽之,資訊化推動實體世界向數字世界邁進,是業務數字化;數字化是實作數字世界對實體世界的服務,是數字業務化。二者起點不同、手段不同,目标也有差異。資訊化的起點是模拟世界,數字化的起點是數字世界:資訊化的手段是資訊系統,數字化的手段是雲平台;資訊化的目标是要實作業務的可視可管可控,數字化的目标是要實作資料的價值增值或者驅動業務轉型。”
于是,企業的資訊化之路從業務驅動走向了資料驅動。了解了資訊化與數字化的差別與聯系,我們才能真正明白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的資訊化的深化,而是一個換了舞台也換了主角的深刻的變革和革命。
2、數字化與智能化
理清了資訊化與數字化的關系,我們再來看一看數字化與智能化。
從本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随着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技術的大發展,人工智能方興未艾。智能化已經成為大多數企業選擇的發展方向。哪家油田企業不搞“智能油田”建設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談到企業智能化,就不能不提藍色巨人IBM。2008年IBM首提“智慧地球”,進而拓展到“智慧城市”、“智慧礦山”、“智慧農業”等各行業,掀起了企業智能化建設熱潮。
那麼,數字化與智能化關系是怎樣的?劍峰博士提到“從資訊化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是企業資訊通信技術應用發展的三個階段”。“智能化是對數字化的提升。基于數字的智能是人工智能主要的發展方向,被廣泛應用的圖像識别、語言處理、智能決策等,無不是對大量資料的挖掘分析。”
是以,“智能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建立在數字化基礎之上的進階應用,是算法對資料挖掘、加工之後導出的結果。”
數字化可以了解為客觀的資料世界,用或不用,分析或不分析,它都在那裡,“具有普遍性、全體性和通用性。”而智能化是對資料的挖掘和加工,分析得好,夠智能,不好,不夠智能。
作者幽默地說到,時不我待,在人類的群體智能還來得及壓制機器人(強人工智能)的現階段讨論一下數字化轉型剛剛好。
數字時代帶來數字經濟,數字經濟的大勢裹挾着企業做數字化轉型,市場競争逼迫你轉型,技術發展引領你轉型,客戶倒逼你轉型,看來,不轉不行了。
于是,接下來,我們看看企業怎麼認識數字化轉型、怎樣華麗轉型。
Part.2 ——企業數字化轉型認知
1、企業數字化轉型定義
概念是思想的基石,隻有概念清晰了,思想才不會模糊。我們需要首先給“企業數字化轉型”做個明确定義。但是幾乎每個人心目中都會有一個數字化轉型的樣子。政府部門的定義側重經濟,咨詢公司側重方法論,ITC技術界側重技術,企業界的專家給出的論述異彩紛呈,各具行業特色。
作者給出一個極簡定義,企業數字化轉型是“以價值創新為目的,以數字技術驅動業務變革的企業發展戰略”。
第一,定義明确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目的,即通過數字化轉型為企業帶來新的價值。這些價值可以展現在新的業務上,也可以展現在老業務的降本增效和流程優化上,它們都是原來沒有的,是創生出來的。
第二,定義明确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力。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力一定是數字技術,其他驅動力帶來的企業變革不能算企業數字化轉型。
第三,定義明确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對象是業務。業務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讓老業務創生新價值或者創生新業務,抑或對業務運作方式、盈利模式進行創新。
第四,定義明确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變革,是業務變革。大多數傳統的資訊化項目隻是起到了業務支撐的作用,并不能變革業務。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定義明确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性質是企業發展戰略,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短期的資訊化項目。
2、數字原生企業
有一個問題經常被問到,所有企業都需要數字化轉型嗎?劍峰博士斷言“數字原生将是所有企業的歸宿,數字化轉型是所有企業的宿命。“
那麼什麼是數字原生企業?
“數字原生企業是指從企業創立之初就是完全數字化的新時代企業。它以資料作為核心生産要素,用數字技術對資料進行加工,形成數字化産品,通過網絡手段為使用者提供服務并擷取價值。“它以平台作為主要業務載體,企業内部運作和外部營運主要在平台上完成。
從思維方式上看,數字原生就是數字世界優先于實體世界的邏輯思考方式。數字世界以難以抵擋的誘惑促使我們一步步向數字世界遷移。
一般而言,企業面向雲原生的改進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聯系、遷移和助控。所謂聯系,即實作數字世界與實體世界的無障礙互動,如滴滴出行驅動網約車;遷移指通過大資料平台實作資料的積累和數學模型的運作,如完整模拟實體世界的“數字孿生”;助控則是指通過對數字世界數學模型的持續優化來提升實體世界的服務。
另外還有一個與數字原生相近的概念叫“雲原生”,可以說,隻要是面向雲計算、網際網路、數字化轉型等場景提及的數字原生基本上都是雲原生。是以,企業上雲是數字化轉型的最佳途徑。
3、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四種模式
接下來我們談一談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四種模式:賦能、優化、轉型和再造。
第一種模式數字化賦能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初級階段,包括裝置賦能,如加裝了傳感器和網際網路功能的前端裝置;産品賦能,如能上網的智能家電産品;員工賦能,如數字化單兵;團隊賦能,可以看做是高效協同,內建優化的員工賦能的更新版。
第二種模式是優化,通常指在數字化基礎上,利用數字化模組化技術針對一個或多個業務流程的優化。極大促進企業降本增效。
第三種模式是轉型,即傳統企業向數字化企業的轉型。如亞馬遜從一家傳統電商轉型為雲計算服務能力世界第一的雲服務公司。
第四種模式是再造,是數字化轉型的進階階段,包括企業内部适應數字化生産力的生産關系的再造,也包括打破企業邊界,以并購、融合、創新等跨界方式實作企業新商業模式的再造。
這四種模式也可以看做數字化轉型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不一定依次完成,可交叉可并行。
4、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實施路徑“五步法”
企業數字化轉型不可能有整齊劃一的步調,要規避轉型風險,實作轉型價值最大化,就要遵循試點先行、步步為營、循序漸進的轉型落地政策,即企業數字化轉型落地“五步法”。
圖1 企業數字化轉型落地“五步法”
(1)規劃先行
制定一套适合本行業特點和現狀的長遠發展規劃,久久為功,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選擇試點
選擇條件成熟,人才、技術等各種關鍵要素齊備,見效快的領域作為試點,力求快速見效、收獲經驗、樹立信心。
(3)效果評價
随時評價試點工作成效。
(4)複制放大,擴大實施範圍
選擇相近或相似的業務場景,複制并放大成功經驗,擴大實施範圍。
(5)運作優化,持續調整
在業務運作過程中,緊跟新技術快速發展的步伐,不斷優化、快速疊代。
5、企業數字化轉型規劃“四步法”
在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五步法”中,第一步就要做好規劃。圍繞定義中的三個關鍵詞“業務”、“數字技術”、“價值創新”可見企業相關部門包括業務部門、IT部門和管理部門。一般由資訊部門牽頭,多部門參與。
企業數字化轉型規劃“四步法”即業務選擇、技術比對、價值評估、體系整合。
第一步:業務選擇(業務部門),第一步要挑選合适的業務單元。
第二步:技術比對(IT部門),業務轉型要靠數字技術來驅動,研究是否具備轉型的技術能力,并與業務規模做好比對。
第三步:價值評估(管理部門),價值評估是對標明的業務以及比對的數字技術、人力、物力等進行綜合分析。讓第三方管理部門進行綜合評估更客觀。
第四步:體系整合(跨部門),如果多個業務部門或業務單元同時提出轉型需求,而多部門業務能夠融為一體,就要對轉型進行融合設計,形成生态,實作共享。
6、企業數字化轉型成熟度評估
本書從分析企業生産經營核心要素的數字化程度入手,創新性地提出了企業數字化轉型成熟度五要素,便于判斷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優勢和短闆,為企業制定有針對性的提升措施提供參考。五要素包括:經營決策、生産過程、産品傳遞過程和客戶擷取過程。相應給出以下企業數字化轉型成熟度評價模型。
表1 企業數字化轉型成熟度要素評價
圖2 企業數字化轉型五星級評價體系
按照企業數字化轉型成熟度進行評分,可以把企業數字化轉型分為五個級别,分别是一星級(初始級0-100分)、二星級(賦能級101-200分)、三星級(優化級201-300分)、四星級(轉型級301-400分)和五星級(再造級401-500分)。
7、企業數字化轉型三定律
企業數字化轉型是數字技術驅動下的一種企業變革現象,自然有其内在的規律性,作者在研究企業數字化轉型演進時觀察到三個基本規律,分别命名為“快慢定律”“三七定律”“成功定律”。
(1)企業數字化轉型第一定律:快慢定律
快慢定律:數字技術發展很快,業務變化次之,組織變化更慢,最慢的是人們的數字化意識。企業數字化轉型發端于數字技術的變化,成功于企業全員數字化意識的轉變。
(2)企業數字化轉型第二定律:二七定律
三七定律:當企業數字化轉型程序超過30%時,數字技術強大的滲透力可以自行解決剩下70%的轉型問題。
(3)企業數字化轉型第三定律:成功定律
成功定律:當資料的聲音成為企業統一的聲音時,企業數字化轉型就真正成功了。